十二緣起禅觀體系
佛教衆多經論,都是佛陀契應不同衆生根性所說。根據各經論理論,又推演出衆多修行法門。行者在修學過程中,多有面臨法門抉擇的困擾,故長時關心:怎樣厘清衆生根器差異,將各宗派、法門做一定位?此問題關鍵,是要找出一共通的基准點爲衡量尺寸。故在此提出以佛陀根本教法“十二緣起”,做爲定位所有法門修行理論的基准,並從兩角度論證此觀點:一、從教理上解析十二緣起理論特質,說明其爲何可做爲禅觀法門的衡量標准?二、具體將現有各宗派的禅觀修行法門,定位在十二緣起架構中,說明各禅觀與十二緣起之相應關系,如臺、賢、禅、淨、密、唯識、中觀、如來藏思想,乃至頓漸之說及聲聞乘禅觀。
一、十二緣起禅觀理論
佛法禅觀是從迷入覺之路,而十二緣起正是示現覺迷之返源過程。經論中“叁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對覺迷流轉義的不同教說,分別相應于大乘禅觀與聲聞乘禅觀之理論。又于此十二緣起支中,無明支做爲有情生命流轉的根源,經論對無明有淺深、粗細的不同指陳,各宗派禅觀對無明亦有淺深、粗細的不同契入,即構成各宗派差異。
以下分叁點說明:一、覺迷流轉義之禅觀意義;二、叁世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差別;叁、無明在十二緣起中之定位。
一)、覺迷流轉義之禅觀意義
佛者覺也。禅觀共通要義,在于如何發起覺明、去迷返覺,此即本文提出“覺迷流轉”概念之理由。十二緣起始從無明,終至老死,每一支各代表著有情生命不同層次的覺迷順逆流轉狀態。除十二緣起外,《起信論》中“叁細六粗”思想、《禅源諸诠集都序》的“迷悟十重”及圓覺、楞嚴、唯識之識變、圓鏡之旨,乃至禅宗門下《十牛圖頌》等,都是大乘說明覺性流轉的代表思想,各有诠表善巧不同。
如《禅源諸诠集都序》以“迷悟十重”逆次相翻,說明迷悟間之無明與覺性的深淺差異與相應對除關系:粗障淺智可除,細障深智方除。此覺迷翻轉的要義有二:第一,迷與覺實乃一體,故能覺迷相翻。第二,迷與覺之不同淺深逆次對應,即無明分破,菩提分證之階段性修行過程,各標幟著修行解脫的不同裏程碑。所謂:
前是迷真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輾轉至粗;後乃悟妄歸真,從粗重逆次斷除,輾轉至細。以能翻之智,自淺之深,粗障易遣,淺智即能翻故;細惑難除,深智方能斷故。[1]
確立了覺性的流轉、迷悟的翻轉,是修道中最根本標准後,以下進而說明十二緣起中返迷回真的覺性流轉義,將十二緣起與禅觀體系結合。
二、叁世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差別
十二緣起爲佛法根本教說,且通大小乘。相較于“叁細六粗”、“迷悟十重”等,其在聖言量及理論周延性上更具說服力。經論中對十二緣起的闡釋,分爲“叁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兩大體系,正是做爲大乘禅觀與聲聞乘禅觀的兩個標准。叁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代表著事相或業感緣起,將十二緣起切割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念十二緣起標幟著法理或大乘諸緣起,如賴耶、性空、如來藏、法界等緣起理論,將十二緣起含攝在一刹那中,每個念頭當下都具足十二緣起支。這是對于佛法诠釋非常重要的不同角度,也可以說,叁世十二緣起是做爲聲聞乘禅觀觀察的對象,而一念十二緣起屬于大乘禅觀觀察的對象。
叁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從惑業苦之事相業感緣起角度,說明有情生命之叁世輪轉。此理論結構相應于聲聞乘禅觀“法有我無”思想,在《俱舍論》、《解脫道論》中,承認有根塵識、有五蘊,只是五蘊根塵中沒有“我”。在叁世緣起流轉中,不破根塵識實體:因爲法有,所以六根有、名色有、投胎識心有、乃至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叁世惑業苦輪回相狀宛然存在。聲聞禅觀不壞叁世緣起之法,只壞緣起中生命流轉受生主體的意地我執,這是關鍵核心處。
又在此叁世架構下,看不到前面構成根塵識界之微細根本無明、行、識流轉部分,只能取現前生命粗顯的煩惱流轉過程。試說明之:無明是前世的無明,行是前世的業,識是今生最初投胎心識,也可說是在母胎前;名色、六入已在母胎中,出胎後是觸。此是生命從前世到今生的流轉過程,于中不易彰顯覺性流轉概念。故從六根後,觸、受、愛、取方是現前對境取著之煩惱流轉。此一流轉過程看得較清楚,即隨煩惱流轉愈深而愈著境,對外在境界愈貪著。所以從叁世十二緣起來看聲聞乘禅觀,其所要觀察翻轉的煩惱已是流轉的末尾,屬枝末無明之我執部分。
而其具體修學過程,以戒定慧叁學爲綱領。戒、定保障身心根器的清淨,重點在離欲惡不善法,不爲現在惑惱所染,故攝屬于愛、取支。慧是在戒定清淨身心下,從現前生命情境入觀無我,所謂觀五蘊無我或四念處無我。理論上,從識支到取支之現前的惑苦,都可做爲入觀無我的所緣境,但具體操作上,則以觀察受支深處生命主體之“我受”爲方便,證入無我智。
(二)一念十二緣起-覺性流轉-大乘禅觀
十二緣起除叁世兩重因果的體系架構外,大小乘代表性經論,如聲聞乘之《俱舍論》、《解脫道論》,大乘之《大集經》、《華嚴經》,都提到十二緣起于一刹那中同時具足的理論,這是建立十二緣起禅觀思想非常關鍵的理論依據。因爲如此才能于現前同時碰觸到十二支,尤其是做爲萬有緣生最隱微根源的無明、行、識等叁支。但因大小乘對法體有無的根本差異,聲聞乘不辨法空,所诠表的是同時異體的“刹那十二緣起”;大乘站在一切法無自性、平等、無差別的立場,將一切法融攝在一念當中,诠表同時同體的“一念十二緣起。”
一念十二緣起謂隨現前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緣起,此正爲大乘禅觀依據。因大乘從一切本自清淨、無差別的空性立場,一念覺性淪喪,即緣生萬法,故十二緣起本質就是無明性,每一緣起支都可說是無明的不同呈現。又因一切法是空性的,無明當下即是空性,所以十二緣起支的差別相可融攝在一念之中平等無別,無明、行、識、名色等都在當下現前一念,即意識所攝:向上統攝七、八識,向下攝觸、受、愛等心所,所以所有禅觀入觀之門都在意根。所謂:
六七八識,同依意根……又實義門雖有八識,然隨機門但有六識。六七八識,同第六攝。[2]
諸法無量,何以但對意用覺以明叁昧,不論余者?……若能深心觀察破意無明,則余癡使亦皆隨滅。是諸法雖複衆多,但舉覺意以明叁昧,其義苞含靡所不攝也。[3]
又大乘禅觀本質在消融法有的執取,正觀法空。所謂“法有”是在根塵識上建立的,是因意識裏的無明執著生,所以諸法生。所以要證入法空,一定要從根塵識的解除下手,六根銷解,即十八界一切法銷解,故從六入(意根)下手,銷解六根結構體。解除六根即攝歸名色,因爲生命的主體、如來藏的本質,到最關鍵處就是從一分成二,由一賴耶識體分爲相分、見分。見分變成識性,相分變成山河大地與根身,故從六根相分攝入色心一體,進而向上統攝識、行、無明等支,不觀下面心所等問題。最具代表性的經論就是《辨中邊論》“四法”、《楞嚴經》“绾巾解結”的一解六亡、《金剛經》謂“不住色身香味觸法而行布施”。至于具體從一念十二緣起定位大乘禅觀,將在後文說明。
叁、無明在十二緣起中之定位
十二緣起中,以無明支爲根本,既所有生命流轉都從無明開始,生死之翻轉亦在于無明之消融。所謂:“無明是十二因緣根本,若無無明,則諸業不集不成。[4]”可以說,各宗派法門禅觀,就在其所對應消融之無明淺深看出差異,此即覺迷流轉之禅觀要義。故在此須對無明在十二緣起中之禅觀意義加以定位說明。
(一)從十二緣起都是無明的角度
1、無明有淺深:《成實論》雲:“一切煩惱皆名無明。[5]”各經論所論之無明有不同名義,如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子時無明、果時無明;不共無明、相應無明;五住地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這些不同名義的無明煩惱,不僅說明無明有淺深、粗細不同,且其中微細差別無量,隨衆生根器不同而有不同偏重取舍。此每一不同無明層次的提出,就是禅觀轉煩惱成菩提的不同裏程碑。
2、支支互攝:從流轉立場,無明流轉到行,行流轉到識,識流轉到名色,名色流轉到六入,故十二支都具無明性,以無明統攝一切,前前支轉爲後後支性,後後支承前前支性。故究竟而言,十二緣起支支互攝。譬如行後十一支,都有行的特質,識後後支都有識。同樣的,從六入往前溯,六入裏有名色,六入裏有識,六入裏有行,六入裏有無明。名色裏有識,名色裏有行,名色裏有無明。所以理論上,十二緣起中隨取一法都可做爲禅觀所緣境,都有其獨特進入禅觀的方便。且就同一所緣境上,隨行者所取不同而形成不同禅觀,此即禅觀法門差別無量所由。
(二)從無明即智覺角度
除從癡暗角度诠表無明煩惱在生命流轉中之差異外,經論對無明之诠釋,亦有從無無明或無明即明角度,說明無明與智覺關系,或說無明無體,或說無明即覺性,或說無明即法身。智覺本質爲分別智與後得智,無明無體、無明即覺性,是從無相之無分別智論;無明即法身,是從有相之後得智論:
1、無明無體:吉藏大師引《大品般若經》說煩惱本無,才是斷煩惱實義:“今言斷者,只悟煩惱本不起是名斷耳。是故欲示空義故。[6]”《圓覺經》以空中花及夢境比喻無明無體:“此無明者,非實有體。[7]”
2、無明即覺性:煩惱本身就是覺性、菩提性。所謂“物像無邊,般若無際[8]”、“了煩惱性即菩提性[9]”、“無明與菩提同一[10]。”
3、無明即法身:無明不只是覺性,更是功德法身。所謂“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11]”、“雖在…
《十二緣起禅觀體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