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12]“、”達此無始無明爲大圓鏡智故,即與十方毗盧遮那如來同善根故。[13]“
前說十二緣起都是無明,後又說無明本質是空性、覺性、法身,此二立場同時成立,隨衆生根器而對無明本質做不同取舍,而構成各宗派的差異。此可以李通玄一段話總結:”十二緣生法雖一法,一切賢聖皆于中作觀,各各獲利不同。[14]“這是十二緣起禅觀理論之關鍵處。
四、大乘禅觀與十二緣起關系
前已解析十二緣起禅觀理論,在此即將大乘禅觀中叁宗定位、臺賢禅淨密之叁宗融攝、頓漸之別,具體落實在十二緣起禅觀架構中說明。
一、大乘叁宗之定位
從十二緣起論大乘禅觀,基本原則是,十二緣起前叁支是做爲大乘叁宗本源,六入支是做爲大乘禅觀之門,名色支是做爲由門通向叁宗的明確色心途徑。大乘如來藏、中觀、唯識叁宗,早在唐時已是各宗共許之旨,後來各宗禅觀修持,包括臺、賢、禅、淨、密等,都建立在大乘叁宗之理上,只是各宗師善巧有差異性。
十二緣起中,無明、行、識叁支位于有情生命色心根塵未形之前,是宇宙生命最幽隱難知處,分別對應于大乘如來藏、中觀、唯識叁宗。說明于下:
(一)無明-如來藏
無明支做爲十二緣起根源,是就心體之覺明與否爲流轉初始,所謂:”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15]“而如來藏思想直指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清淨法身常住不變,但爲無明煩惱所覆,故須”除滅煩惱,顯現佛性[16]“,在在說明如來藏思想所觀察的物件,就在無明支。又此無明與覺性不相舍離,無別異體,就是清淨心體本身,如《起信論》雲:”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17]“故如來藏禅觀強調覺迷之輾轉相待對除,就現前心識當下,體轉無明性即知覺性。所謂:”知是空花,即無輪轉。[18]“、”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19]“
(二)行-中觀
對于”行“支的解釋,以《大乘義章》最爲切要:”諸業集起,名之爲行。集起有二:一就業體,緣中集起,名之爲行;二就功能,集起後果,故名爲行。[20]“集起,就是衆緣和合而生之義,一般多從能作業之”集起後果“而言,這是從叁世十二緣起對”行“的解釋。就業體”緣中集起“而言,現前每一法當體都是衆緣而起,故諸法在衆緣中生起名爲”行。“”行“即業體、法體,就是現前萬物生出現前。這是從一念十二緣起角度說明。不論”緣中集起“或”集起後果“,都是”集起“的概念,表現出法的行起。行起就是生滅相,中觀就是從生滅角度契入八不中道正觀,所謂:”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不滅者,若無生,何得有滅。以無生無滅故,余六事亦無。[21]“所以說”行“支是做爲中觀思想的本質、源頭。
(叁)識-唯識
十二緣起中,”識“支指賴耶識體或投生心識,其義相通。一念十二緣起謂從賴耶識體,現出見相二分到名色,乃至根身、山河器界;叁世十二緣起是指由投生心識,變現出名色、六根。而唯識根本理論正是從賴耶識體,變現出一切有情、山河大地的”識變“角度,诠釋整個宇宙萬物現象的賴耶緣起,所謂:”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爲種及有根身,外變爲器。[22]“。所以從十二緣起看唯識,就是以”識“支做爲唯識思想源頭,這點在學界已多有論證。而做爲唯識禅觀代表的”五重唯識觀[23]“,其前叁重即是從意根(六入)觀外境不真實,到融外境成內識內境(名色),到攝相見二分(名色)歸賴耶識體的覺性返源過程。
二、臺賢禅淨密之叁宗融攝
前說大乘叁宗是做爲臺、賢、禅、淨、密各宗禅觀基石,今就此說明各宗與大乘叁宗之融攝關系,而其與叁宗相應時,又有從無分智與後得智切入之不同,基本上,臺、賢、禅宗從無分智切入,淨、密從後得智切入。
從一念十二緣起或支支相攝立場來看,叁宗之間是相互融合的,修唯識時,識裏有無明跟行;修中觀時,生滅行起中有識跟無明;修如來藏之即妄即真時,本身就是由識性與生滅相來即妄即真的。故各宗法門就在叁宗基礎上,隨選擇切入點與轉觀入徑,産生無量差異。以禅宗而言,早在唐朝宗密大師《禅源諸诠集都序》就提出:禅分叁種,與大乘叁宗相應一致,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以天臺禅法而言,其思想本質是如來藏思想,如”一念叁千“、《法華經》”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等思想。而其禅觀修行則有兩個契入點:上根者直觀法性、直觀無明,相應于如來藏;下根者從中觀”四門不生“破法不生,如《摩诃止觀》”破法遍“、《覺意叁昧》等。而淨、密多從如來藏切入爲便,但與臺、賢、禅之差異,又是在無相之無分別智與有相之後得智相應的差別:
如來藏思想中有空如來藏(無相)與不空如來藏(有相),中觀有空假中叁觀之有相與無相融合,唯識亦有真如(無相)與四智(有相)說法,故叁宗都有有相、無相兩個切入點。禅宗無相,側重無分別智來表現其禅觀思想,但成就後也有十方化現思想;臺、賢是有相無相並具,入手時無相,到彰顯法身利益衆生則屬有相,故是從無相入有相;淨、密屬後得智,從有相方便契入後得智與無分別智的相應處,進而轉入無分別智。如《妙宗鈔》從”感應道交“、”解入相應“,說明托有相之外佛顯本性自佛之過程:”今之心觀,非直于陰觀本性佛,乃托他佛顯乎本性。故先明應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覺。故應佛顯,知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24]“《大日經疏》亦有從觀本尊漫荼羅到轉作自身的見、至、轉過程:”各見蓮花胎藏世界海。……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諸佛會中。……亦能以此百蓮花藏轉作自身。[25]“所以,從十二緣起定位大乘叁宗後,同時也據此將臺、賢、禅、淨、密各宗有所厘清。
叁、頓漸之別
除宗派間有差異外,各宗派中亦有不同禅觀法門。故在定位禅觀法門時,頓、漸差別亦是做爲重要觀察角度。頓漸之別確實存在,不僅禅分頓漸,各宗派中都有頓漸問題,這是契應衆生根性不同,而對無明”妄與真“關系認定差異。其表現在法門由迷入覺的方便時,就有所謂翻妄即真、體妄即真、無妄即真、唯一真體等從漸至頓的差異:
1、翻妄即真:認爲妄是真實的,故重點在去妄。
2、體妄即真:有一虛假性之妄,故須體會妄之虛假性以契入真實。
3、無妄即真:了知妄當體就是真性,其實沒有妄。
4、唯一真體:沒有妄不妄的問題,當下是絕待的真體。
具體以禅宗法門爲例:
1、六祖:本來無一物。屬頓,無妄即真。
2、神秀:時時勤拂拭。屬漸,翻妄即真。
3、馬祖、黃檗:即心即佛。屬頓,唯一真體。
4、默照禅、參話頭:淨治揩磨、參究疑情。屬漸,翻妄即真、體妄即真。
法門選擇重在契機,極頓的法門須有極利根上智之人方能相應,能不能當下契入無妄即真、唯一真體,關鍵不在所選法門,端在行者智慧夠不夠。現在有很多人對于標榜極高頓門趨之若鹜,不知若根器不能相應,則絲毫不能見真,妄還是妄。
結語
本文初衷,是希望將各宗各派混雜不清的禅法做一精確定位,以了解各宗禅法的價值、各宗禅法的修持,進而升化、發展更細膩、更實用的禅觀法門。十二緣起禅觀理論,在無明之真妄本質差異下所開展的覺迷流轉義主軸,可說是目前找到最適合做爲禅觀體系定位的標准,包括大小乘差別、大乘叁宗差別、臺賢禅淨密差別、頓漸差別,都可藉此有所定位與诠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禅源諸诠集都序》大正藏48卷 頁409中
[2]《瑜伽師地論釋》大正藏30卷 頁885下
[3]《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覺意叁昧》大正藏46卷 頁621下
[4]《成實論》大正藏32卷 頁313下
[5]《成實論》大正藏32卷 頁313上
[6]《中觀論疏》大正藏42卷 頁107上
[7]《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17卷 頁913中
[8]《禅宗永嘉集》大正藏48卷 頁393上
[9]《大乘集菩薩學論》大正藏32卷 頁122中
[10]《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31卷 頁622中
[11]《佛說不增不減經》大正藏16卷 頁467中
[12]《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16卷 頁457下
[13]《新華嚴經論》大正藏36卷 頁856中
[14]《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大正藏45卷 頁775下
[15]《大乘義章》大正藏44卷 頁547上
[16]《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16卷 頁457下
[17]《大乘起信論》大正藏32卷 頁576下
[18]《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17卷 頁913中
[19]《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17卷 頁914上
[20]《大乘義章》大正藏44卷 頁547中
[21]《中論》大正藏30卷 頁1下
[22]《成唯識論》大正藏31卷 頁10上
[23]《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45卷 頁258中-259上
[24]《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大正藏37卷 頁220上-中
[25]《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藏39卷 頁657下
《十二緣起禅觀體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