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缘起禅观体系▪P2

  ..续本文上一页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12]“、”达此无始无明为大圆镜智故,即与十方毗卢遮那如来同善根故。[13]“

  前说十二缘起都是无明,后又说无明本质是空性、觉性、法身,此二立场同时成立,随众生根器而对无明本质做不同取舍,而构成各宗派的差异。此可以李通玄一段话总结:”十二缘生法虽一法,一切贤圣皆于中作观,各各获利不同。[14]“这是十二缘起禅观理论之关键处。

  四、大乘禅观与十二缘起关系

  前已解析十二缘起禅观理论,在此即将大乘禅观中三宗定位、台贤禅净密之三宗融摄、顿渐之别,具体落实在十二缘起禅观架构中说明。

  一、大乘三宗之定位 

  从十二缘起论大乘禅观,基本原则是,十二缘起前三支是做为大乘三宗本源,六入支是做为大乘禅观之门,名色支是做为由门通向三宗的明确色心途径。大乘如来藏、中观、唯识三宗,早在唐时已是各宗共许之旨,后来各宗禅观修持,包括台、贤、禅、净、密等,都建立在大乘三宗之理上,只是各宗师善巧有差异性。

  十二缘起中,无明、行、识三支位于有情生命色心根尘未形之前,是宇宙生命最幽隐难知处,分别对应于大乘如来藏、中观、唯识三宗。说明于下:

  (一)无明-如来藏

  无明支做为十二缘起根源,是就心体之觉明与否为流转初始,所谓:”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15]“而如来藏思想直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清净法身常住不变,但为无明烦恼所覆,故须”除灭烦恼,显现佛性[16]“,在在说明如来藏思想所观察的物件,就在无明支。又此无明与觉性不相舍离,无别异体,就是清净心体本身,如《起信论》云:”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17]“故如来藏禅观强调觉迷之辗转相待对除,就现前心识当下,体转无明性即知觉性。所谓:”知是空花,即无轮转。[18]“、”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19]“

  (二)行-中观

  对于”行“支的解释,以《大乘义章》最为切要:”诸业集起,名之为行。集起有二:一就业体,缘中集起,名之为行;二就功能,集起后果,故名为行。[20]“集起,就是众缘和合而生之义,一般多从能作业之”集起后果“而言,这是从三世十二缘起对”行“的解释。就业体”缘中集起“而言,现前每一法当体都是众缘而起,故诸法在众缘中生起名为”行。“”行“即业体、法体,就是现前万物生出现前。这是从一念十二缘起角度说明。不论”缘中集起“或”集起后果“,都是”集起“的概念,表现出法的行起。行起就是生灭相,中观就是从生灭角度契入八不中道正观,所谓:”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不灭者,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21]“所以说”行“支是做为中观思想的本质、源头。

  (三)识-唯识

  十二缘起中,”识“支指赖耶识体或投生心识,其义相通。一念十二缘起谓从赖耶识体,现出见相二分到名色,乃至根身、山河器界;三世十二缘起是指由投生心识,变现出名色、六根。而唯识根本理论正是从赖耶识体,变现出一切有情、山河大地的”识变“角度,诠释整个宇宙万物现象的赖耶缘起,所谓:”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22]“。所以从十二缘起看唯识,就是以”识“支做为唯识思想源头,这点在学界已多有论证。而做为唯识禅观代表的”五重唯识观[23]“,其前三重即是从意根(六入)观外境不真实,到融外境成内识内境(名色),到摄相见二分(名色)归赖耶识体的觉性返源过程。

  二、台贤禅净密之三宗融摄

  前说大乘三宗是做为台、贤、禅、净、密各宗禅观基石,今就此说明各宗与大乘三宗之融摄关系,而其与三宗相应时,又有从无分智与后得智切入之不同,基本上,台、贤、禅宗从无分智切入,净、密从后得智切入。

  从一念十二缘起或支支相摄立场来看,三宗之间是相互融合的,修唯识时,识里有无明跟行;修中观时,生灭行起中有识跟无明;修如来藏之即妄即真时,本身就是由识性与生灭相来即妄即真的。故各宗法门就在三宗基础上,随选择切入点与转观入径,产生无量差异。以禅宗而言,早在唐朝宗密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就提出:禅分三种,与大乘三宗相应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以天台禅法而言,其思想本质是如来藏思想,如”一念三千“、《法华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等思想。而其禅观修行则有两个契入点:上根者直观法性、直观无明,相应于如来藏;下根者从中观”四门不生“破法不生,如《摩诃止观》”破法遍“、《觉意三昧》等。而净、密多从如来藏切入为便,但与台、贤、禅之差异,又是在无相之无分别智与有相之后得智相应的差别:

  如来藏思想中有空如来藏(无相)与不空如来藏(有相),中观有空假中三观之有相与无相融合,唯识亦有真如(无相)与四智(有相)说法,故三宗都有有相、无相两个切入点。禅宗无相,侧重无分别智来表现其禅观思想,但成就后也有十方化现思想;台、贤是有相无相并具,入手时无相,到彰显法身利益众生则属有相,故是从无相入有相;净、密属后得智,从有相方便契入后得智与无分别智的相应处,进而转入无分别智。如《妙宗钞》从”感应道交“、”解入相应“,说明托有相之外佛显本性自佛之过程:”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24]“《大日经疏》亦有从观本尊漫荼罗到转作自身的见、至、转过程:”各见莲花胎藏世界海。……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诸佛会中。……亦能以此百莲花藏转作自身。[25]“所以,从十二缘起定位大乘三宗后,同时也据此将台、贤、禅、净、密各宗有所厘清。

  三、顿渐之别

  除宗派间有差异外,各宗派中亦有不同禅观法门。故在定位禅观法门时,顿、渐差别亦是做为重要观察角度。顿渐之别确实存在,不仅禅分顿渐,各宗派中都有顿渐问题,这是契应众生根性不同,而对无明”妄与真“关系认定差异。其表现在法门由迷入觉的方便时,就有所谓翻妄即真、体妄即真、无妄即真、唯一真体等从渐至顿的差异:

  1、翻妄即真:认为妄是真实的,故重点在去妄。

  2、体妄即真:有一虚假性之妄,故须体会妄之虚假性以契入真实。

  3、无妄即真:了知妄当体就是真性,其实没有妄。

  4、唯一真体:没有妄不妄的问题,当下是绝待的真体。

  具体以禅宗法门为例:

  1、六祖:本来无一物。属顿,无妄即真。

  2、神秀:时时勤拂拭。属渐,翻妄即真。

  3、马祖、黄檗:即心即佛。属顿,唯一真体。

  4、默照禅、参话头:净治揩磨、参究疑情。属渐,翻妄即真、体妄即真。

  法门选择重在契机,极顿的法门须有极利根上智之人方能相应,能不能当下契入无妄即真、唯一真体,关键不在所选法门,端在行者智慧够不够。现在有很多人对于标榜极高顿门趋之若鹜,不知若根器不能相应,则丝毫不能见真,妄还是妄。

  结语

  本文初衷,是希望将各宗各派混杂不清的禅法做一精确定位,以了解各宗禅法的价值、各宗禅法的修持,进而升化、发展更细腻、更实用的禅观法门。十二缘起禅观理论,在无明之真妄本质差异下所开展的觉迷流转义主轴,可说是目前找到最适合做为禅观体系定位的标准,包括大小乘差别、大乘三宗差别、台贤禅净密差别、顿渐差别,都可藉此有所定位与诠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48卷 页409中

  [2]《瑜伽师地论释》大正藏30卷 页885下

  [3]《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大正藏46卷 页621下

  [4]《成实论》大正藏32卷 页313下

  [5]《成实论》大正藏32卷 页313上

  [6]《中观论疏》大正藏42卷 页107上

  [7]《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17卷 页913中

  [8]《禅宗永嘉集》大正藏48卷 页393上

  [9]《大乘集菩萨学论》大正藏32卷 页122中

  [10]《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31卷 页622中

  [11]《佛说不增不减经》大正藏16卷 页467中

  [12]《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藏16卷 页457下

  [13]《新华严经论》大正藏36卷 页856中

  [14]《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大正藏45卷 页775下

  [15]《大乘义章》大正藏44卷 页547上

  [16]《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藏16卷 页457下

  [17]《大乘起信论》大正藏32卷 页576下

  [18]《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17卷 页913中

  [19]《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17卷 页914上

  [20]《大乘义章》大正藏44卷 页547中

  [21]《中论》大正藏30卷 页1下

  [22]《成唯识论》大正藏31卷 页10上

  [23]《大乘法苑义林章》大正藏45卷 页258中-259上

  [24]《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大正藏37卷 页220上-中

  [25]《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正藏39卷 页657下

  

  

《十二缘起禅观体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