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姑尊称为“圣严心环法则”以蔽之。
3.2 圣严心环法则五心要:《心五四》
圣严心环法则是以五种原则和其相应的四个“心法”来持修;即所谓的“心五四”:
1、四安 ─ (1) 安心 (2) 安身 (3) 安家 (4) 安业
2、四它 ─ (1) 面对它 (2) 接受它 (3) 处理它 (4) 放下它
3、四要 ─ (1) 需要 (2) 想要 (3) 该要 (4) 不要
4、四感 ─ (1) 感恩 (2) 感谢 (3) 感化 (4) 感动
5、四福 ─ (1) 知福 (2) 惜福 (3) 培福 (4) 种福
3.3 圣严心环法则实施的动力:三大教育
圣严住世时念念不忘以佛教教育世人;认为佛法就是佛陀教育世人的终南快捷方式;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佛法的利益布传众生。
徒法不足以自行,故于1992年倡议“心灵环保”后的两年(1994年)他提出了用三项大范围的教导方式,作为心灵环保的推行动力;即所称的“三大教育”:
1、大学院教育
2、大关怀教育
3、大普化教育
3.4 圣严心环法则的实践─“心六伦”社会运动
圣严以“心六伦”社会运动来落实他的心灵环保理念。最终希望能为世人建构一个免于恐惧苦痛的保护网,重建安和乐利的生活新秩序,以达提升人品、建设净土的理想和悲愿。
“心六伦”的落实需要前述三大教育动力外,另须有政策领航、理念倡导、社会参与以及资源投入等关键支持要素作为动能。
实践之路:
1、生活伦理
2、家庭伦理
3、校园伦理
4、职场伦理
5、族群伦理
6、自然伦理
如上世纪八O年代知名国际竞争策略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企业竞争优势价值链(Value Chain)论说一样,上述的圣严心灵环保原理法则,自成一个循环(循环),交互作用;而“心六伦”运动在其个别的领域运作时,也不离心灵环保这个核心价值,并与其它支持活动无形中连结成了一组“价值链”;产生了更大的心灵附加价值(Value added)。
四、以心灵环保面对金融海啸危机
4.1 圣严心环法则的运用:
圣严常以:“慈悲智慧是心灵环保”勉励、教导大家,运用佛教主张的慈悲及智慧来做好每一个人的心灵环保。
面对席卷而来的金融海啸危机,以悲智对治才是根本之道,别无良方。举圣严心环法则中,常为人津津乐道的三帖处方为例,说明可以如何有效的化解心中的罣碍,安定身心而处变不惊的方法:
1、化解困境:运用“四它”
2、安定身心:求取“四安”
3、厘清需求:懂得“四要”(请参附三:“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
另外,圆融处世的“四感”和增进福祉的“四福”,也都可加以灵活的运用。
《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高僧大德亦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经济危机是存在的,如果心能不随境转,那么美国发生的灾难,就不会天天在你心里起波浪;如果智慧未开,境界转不过来,你就不会有平静与安宁。
《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倒霉受到金融海啸波及(如无薪假、失业、倒闭、破产等),无须怨叹失志;用智慧去因应;“恶缘足以消业障”,藉此自省,坚毅信心,重新出发。理解这些,相信对大家就不再那么的惶惶不可终日了。
4.2 悲智共造善因缘
凡夫俗子活在娑婆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不受内境外缘的驱动和影响。圣严心环法则对人的内境可以起到很好的对治作用。但内境常常受制于外缘;有时不调和,有时起冲突。金融海啸迄今,造成许多劳动阶级的失业,雇主的破产;演变成劳资双方的对立和彼此的伤害;扭曲了善良的人际关系。
其实,面对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危机的最好态度,就是劳资双方诚心相待,造善因缘,共渡难关。
1、资方应负有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当全球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永续的问题时,企业主应冷静沉着因应;如何挽救危机?如何保持元气?如何稳定里外和再创兴起?须知“CSR”可以是企业的机会、创新与竞争优势。企业主如能在最危脆的时刻坚守应负的社会责任,遵从商业伦理美德,毋宁就是一种慈悲智慧的表现;利人就是利己,也是企业能够永续的根本;将来ㄧ定会获得员工及社会的回馈和最大的报偿。
2、紧抱贪婪经济的(Greednomic)财团、资本家、金融操纵者,将被社会严格的监督;那些贪得无餍、道德沦丧的人所做的恶业,迟早终将招致恶果恶报,在恶趣轮回不已。只有具慈悲的爱心企业(Benevolent Enterprises),得永续发展。
3、生命共同体:
当企业因金融风暴的打击而终告无以为继,企业主不得不做 出痛苦抉择时,员工若能真正同理心地感受他们身不由己的行为,就不会偏激,而忿恨迁怒!企业主在此时如能实事求是,量力而为,就不会陷入不能自拔的田地。恒信因果,培造善因,多积福德,就会让事业稳住,才可望转危为安,以待天时。
4、亲近善知识:佛陀以“观月”譬喻:天上的月,从亏而盈,一如 善知识之德,透过信、戒、闻、施、慧,逐渐圆满光明;从盈而亏, 一如恶知识之德, 被贪、瞋、痴、慢、疑所障蔽,逐渐缺损晦暗。 金融海啸示现的共业,如月亮由盈转亏;这正是我们人生观照己心, 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造善因缘的好时刻。懂得这个道理就是 心灵环保,就是智慧。可渐离烦恼,常住快乐。
4.3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真正的慈悲是大乘经所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Unconditioned Compassion),是佛教心灵环保的至高境界。
回顾当今金融海啸发生之前,对于资本主义的贪婪经济现象,西方有识之士已经起了反思,甚至形成共识,而准备付诸行动。他们称此为“行善运动”,是一场“资本主义革命”;并将这场革命运动称作“公益资本主义”(philanthro capitalism)。《经济学人》杂志 (The Economist) 在2006年二月份出刊的报导中,即刊载了一系列关于财富和慈善方面的文章,其中《公益资本主义的诞生》(The birth of philanthrocapitalism)ㄧ文,即探讨了这些新兴慈善家如何扮演他们所宣称的社会投资者的角色。 事实上,公益资本主义在这场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先在在美国萌芽,紧接着在英国、其它欧洲国家,甚至在一些新兴的经济体,不断发展扩大。
今(2009)年二月在瑞士达沃斯(Davos)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一场针对商业领袖的公益资本主义讨论中,出席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理查德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开设“穷人银行”使数百万人获益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纳斯(Muhammad Yunus);热心慈善事业、在中国也做出了不少贡献的“壹基金”创办人影视明星李连杰;还有两位现在也转身为“慈善资本家”(philanthrocapitalists)的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和英国前首相汤尼·布莱尔(Tony Blair)等,都一致认同,认为它对引领世界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境,将会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
这种趋势诚然令人鼓舞,但在过去的十年里,慈善家们热心资助了政府政策的革新, 但也有人担心,一个将商业意识与社会活动相连的所谓公益资本主义,如果没有注入慈悲的内涵,而贪婪经济的阴魂仍然不散,恐将只是带着ㄧ副慈善假面具的“异形”、另一种种资本主义“帝王”(Emperor)的出现。
真正公益资本主义的落实,非一朝一夕可成就;在危机中吾人更需要的是以慈悲为本的慈悲资本主义( Compassionate capitalism),更多智慧无私的慈悲资本家(Compassionate capitalists)或慈善企业家( Philanthroentrepreneurs)。
4.4 慈悲领导
佛教的心灵环保需要在社会的领导阶层落实。除了家庭之外,包括了小区、企业、团体意见领袖以及政府首长、国家领导等等,如果都能以心灵环保来自助助人,力挽狂澜,功德莫大。尤其在社会景气低迷的情况下,人们危机感日益上升,内心高度不安的今天,慈悲的领导( Compassionate Leadership) 更显得格外的重要!(请参附:“慈悲领导限象图”)
首先,在此时此刻,每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都要把家照顾妥善,运用圣严心环法则,彼此互勉;就算苦难不幸真的降临这个家,也要学习以安定的心去面对和用冷静的美德处理;同心同德,常点燃希望的灯火,鼓起勇气,一家人携手共渡难关。小区邻里,大家相互关怀;小区团体领袖、基层父母官,尤需抱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慈悲胸怀,及时去照顾需要照顾的社群成员,解其危困,增其繁荣。
企业领导直接间接影响员工生计,切莫因为利是图、贪悭自私,只顾自己保住财富和享受,而借机以放无薪假、减薪、裁员等不道德的手段,牺牲员工权益,任其失业、惶恐、不安,全家生活陷入困境。这样使贫困劳工心中充满怨妒而升起敌意和仇恨,使社会危机加深,社会问题更加严重;造做了自己及他人的恶业!“穷的只剩下钱”,人生的价值尽失;自己和家人也不会得到快乐。金融海啸的冲击和损害,诚非大家所愿;企业主只有以智慧去维护事业,也需用慈悲来对待员工;也是一种企业的社会责任。
媒体在提供金融海啸信息时,宜知所节制取舍;盱衡其负面报导对于社会人心的影响,尽量以正面的鼓励及对政府的建言和鞭策,加以平衡;为社会安定祥和尽最大的努力,发挥”第四权”的社会责任。
身为人民公仆( Public Servant)的各级公职领导─特别是政府首长,在当前更应该以高度慈悲智慧的胸襟,来带领人民面对金融海啸,应付它所引发的各种不一而足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为他们搭建一个安全生存的保护网。政府首长─尤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有绝对的义务和责任,苦民所苦,带领全国百姓突破困境,走出难关。这次的金融海啸灾难对政府公职首长们,无疑地是逆增上缘;能否运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在此时此刻,最能检验出人民所托付的公仆们是否具备执政能力的最佳标竿。
五、结 语
不论世人喜欢与否,本世纪因金融海啸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形成;不论未来规模多大、多深,是很多人必须面对或者已经临头的生活灾难。
这样的共业考验,吾人只有面对它一途。但必须运用智慧去泰然处之,而不是束手无策的坐以待毙;或者自我毁灭(如自杀)的逃避现实。
大雨滂沱,总会雨过天晴;狂风吹袭,也有转向风止的时候。此番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虽然无法断定几时可以探底复苏,但只要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努力,运用智慧,一起去克服面临的困难,相信也会将危机止住,化险为安,重拾共荣共存的好日子。
心安就有平安。《维摩诘所说经》亦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世人只要时时谨记去除每人心中“贪”“瞋”“痴”三毒;遵行佛教的心灵环保法则;认知此次全球金融海啸示现的无常;“以无住的智慧心,生起利益社会大众的慈悲心,来面对无常的一切现象”,则在危机期间,个人可保元气,社会可保安定,而国家可保康泰,世界可保和平。期待危机业障化解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人品的提升,以及人间净土的建立,得以持续的发展。
* 作者本名刘益民,字心立,ㄧ字永化,别名迅,法名常化(依止上圣下严法师);汉族;生于台湾台中。国立政治大学商学士、英国国立莱斯特大学企业管理硕士(MBA)。曾任教大学、驻外 (经贸外交) 单位主管;现从事NPO / NGOs组织策略发展及整合营销顾问工作。
《以慈悲智慧面对危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