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慈悲智慧面對危機▪P2

  ..續本文上一頁文姑尊稱爲“聖嚴心環法則”以蔽之。

   3.2 聖嚴心環法則五心要:《心五四》

   聖嚴心環法則是以五種原則和其相應的四個“心法”來持修;即所謂的“心五四”:

   1、四安 ─ (1) 安心 (2) 安身 (3) 安家 (4) 安業

   2、四它 ─ (1) 面對它 (2) 接受它 (3) 處理它 (4) 放下它

   3、四要 ─ (1) 需要 (2) 想要 (3) 該要 (4) 不要

   4、四感 ─ (1) 感恩 (2) 感謝 (3) 感化 (4) 感動

   5、四福 ─ (1) 知福 (2) 惜福 (3) 培福 (4) 種福

   3.3 聖嚴心環法則實施的動力:叁大教育

   聖嚴住世時念念不忘以佛教教育世人;認爲佛法就是佛陀教育世人的終南快捷方式;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將佛法的利益布傳衆生。

   徒法不足以自行,故于1992年倡議“心靈環保”後的兩年(1994年)他提出了用叁項大範圍的教導方式,作爲心靈環保的推行動力;即所稱的“叁大教育”:

   1、大學院教育

   2、大關懷教育

   3、大普化教育  

   3.4 聖嚴心環法則的實踐─“心六倫”社會運動

   聖嚴以“心六倫”社會運動來落實他的心靈環保理念。最終希望能爲世人建構一個免于恐懼苦痛的保護網,重建安和樂利的生活新秩序,以達提升人品、建設淨土的理想和悲願。

   “心六倫”的落實需要前述叁大教育動力外,另須有政策領航、理念倡導、社會參與以及資源投入等關鍵支持要素作爲動能。

   實踐之路:

   1、生活倫理

   2、家庭倫理

   3、校園倫理

   4、職場倫理

   5、族群倫理

   6、自然倫理

   如上世紀八O年代知名國際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企業競爭優勢價值鏈(Value Chain)論說一樣,上述的聖嚴心靈環保原理法則,自成一個循環(循環),交互作用;而“心六倫”運動在其個別的領域運作時,也不離心靈環保這個核心價值,並與其它支持活動無形中連結成了一組“價值鏈”;産生了更大的心靈附加價值(Value added)。

   四、以心靈環保面對金融海嘯危機

   4.1 聖嚴心環法則的運用:

   聖嚴常以:“慈悲智慧是心靈環保”勉勵、教導大家,運用佛教主張的慈悲及智慧來做好每一個人的心靈環保。

   面對席卷而來的金融海嘯危機,以悲智對治才是根本之道,別無良方。舉聖嚴心環法則中,常爲人津津樂道的叁帖處方爲例,說明可以如何有效的化解心中的罣礙,安定身心而處變不驚的方法:

   1、化解困境:運用“四它”

   2、安定身心:求取“四安”

   3、厘清需求:懂得“四要”(請參附叁:“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

   另外,圓融處世的“四感”和增進福祉的“四福”,也都可加以靈活的運用。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高僧大德亦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經濟危機是存在的,如果心能不隨境轉,那麼美國發生的災難,就不會天天在你心裏起波浪;如果智慧未開,境界轉不過來,你就不會有平靜與安甯。

  《 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倒黴受到金融海嘯波及(如無薪假、失業、倒閉、破産等),無須怨歎失志;用智慧去因應;“惡緣足以消業障”,藉此自省,堅毅信心,重新出發。理解這些,相信對大家就不再那麼的惶惶不可終日了。

   4.2 悲智共造善因緣

   凡夫俗子活在娑婆世間,沒有一個人能不受內境外緣的驅動和影響。聖嚴心環法則對人的內境可以起到很好的對治作用。但內境常常受製于外緣;有時不調和,有時起沖突。金融海嘯迄今,造成許多勞動階級的失業,雇主的破産;演變成勞資雙方的對立和彼此的傷害;扭曲了善良的人際關系。

   其實,面對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危機的最好態度,就是勞資雙方誠心相待,造善因緣,共渡難關。

   1、資方應負有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當全球正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永續的問題時,企業主應冷靜沈著因應;如何挽救危機?如何保持元氣?如何穩定裏外和再創興起?須知“CSR”可以是企業的機會、創新與競爭優勢。企業主如能在最危脆的時刻堅守應負的社會責任,遵從商業倫理美德,毋甯就是一種慈悲智慧的表現;利人就是利己,也是企業能夠永續的根本;將來ㄧ定會獲得員工及社會的回饋和最大的報償。

   2、緊抱貪婪經濟的(Greednomic)財團、資本家、金融操縱者,將被社會嚴格的監督;那些貪得無餍、道德淪喪的人所做的惡業,遲早終將招致惡果惡報,在惡趣輪回不已。只有具慈悲的愛心企業(Benevolent Enterprises),得永續發展。

   3、生命共同體:

   當企業因金融風暴的打擊而終告無以爲繼,企業主不得不做 出痛苦抉擇時,員工若能真正同理心地感受他們身不由己的行爲,就不會偏激,而忿恨遷怒!企業主在此時如能實事求是,量力而爲,就不會陷入不能自拔的田地。恒信因果,培造善因,多積福德,就會讓事業穩住,才可望轉危爲安,以待天時。

   4、親近善知識:佛陀以“觀月”譬喻:天上的月,從虧而盈,一如 善知識之德,透過信、戒、聞、施、慧,逐漸圓滿光明;從盈而虧, 一如惡知識之德, 被貪、瞋、癡、慢、疑所障蔽,逐漸缺損晦暗。 金融海嘯示現的共業,如月亮由盈轉虧;這正是我們人生觀照己心,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造善因緣的好時刻。懂得這個道理就是 心靈環保,就是智慧。可漸離煩惱,常住快樂。

   4.3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真正的慈悲是大乘經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Unconditioned Compassion),是佛教心靈環保的至高境界。

   回顧當今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對于資本主義的貪婪經濟現象,西方有識之士已經起了反思,甚至形成共識,而准備付諸行動。他們稱此爲“行善運動”,是一場“資本主義革命”;並將這場革命運動稱作“公益資本主義”(philanthro capitalism)。《經濟學人》雜志 (The Economist) 在2006年二月份出刊的報導中,即刊載了一系列關于財富和慈善方面的文章,其中《公益資本主義的誕生》(The birth of philanthrocapitalism)ㄧ文,即探討了這些新興慈善家如何扮演他們所宣稱的社會投資者的角色。 事實上,公益資本主義在這場金融危機爆發前,就已經先在在美國萌芽,緊接著在英國、其它歐洲國家,甚至在一些新興的經濟體,不斷發展擴大。

   今(2009)年二月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一場針對商業領袖的公益資本主義討論中,出席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理查德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開設“窮人銀行”使數百萬人獲益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納斯(Muhammad Yunus);熱心慈善事業、在中國也做出了不少貢獻的“壹基金”創辦人影視明星李連傑;還有兩位現在也轉身爲“慈善資本家”(philanthrocapitalists)的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和英國前首相湯尼·布萊爾(Tony Blair)等,都一致認同,認爲它對引領世界走出當前的經濟困境,將會發揮十分關鍵的作用。

   這種趨勢誠然令人鼓舞,但在過去的十年裏,慈善家們熱心資助了政府政策的革新, 但也有人擔心,一個將商業意識與社會活動相連的所謂公益資本主義,如果沒有注入慈悲的內涵,而貪婪經濟的陰魂仍然不散,恐將只是帶著ㄧ副慈善假面具的“異形”、另一種種資本主義“帝王”(Emperor)的出現。

   真正公益資本主義的落實,非一朝一夕可成就;在危機中吾人更需要的是以慈悲爲本的慈悲資本主義( Compassionate capitalism),更多智慧無私的慈悲資本家(Compassionate capitalists)或慈善企業家( Philanthroentrepreneurs)。

   4.4 慈悲領導

   佛教的心靈環保需要在社會的領導階層落實。除了家庭之外,包括了小區、企業、團體意見領袖以及政府首長、國家領導等等,如果都能以心靈環保來自助助人,力挽狂瀾,功德莫大。尤其在社會景氣低迷的情況下,人們危機感日益上升,內心高度不安的今天,慈悲的領導( Compassionate Leadership) 更顯得格外的重要!(請參附:“慈悲領導限象圖”)

   首先,在此時此刻,每一個家庭的主要成員都要把家照顧妥善,運用聖嚴心環法則,彼此互勉;就算苦難不幸真的降臨這個家,也要學習以安定的心去面對和用冷靜的美德處理;同心同德,常點燃希望的燈火,鼓起勇氣,一家人攜手共渡難關。小區鄰裏,大家相互關懷;小區團體領袖、基層父母官,尤需抱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慈悲胸懷,及時去照顧需要照顧的社群成員,解其危困,增其繁榮。

   企業領導直接間接影響員工生計,切莫因爲利是圖、貪悭自私,只顧自己保住財富和享受,而借機以放無薪假、減薪、裁員等不道德的手段,犧牲員工權益,任其失業、惶恐、不安,全家生活陷入困境。這樣使貧困勞工心中充滿怨妒而升起敵意和仇恨,使社會危機加深,社會問題更加嚴重;造做了自己及他人的惡業!“窮的只剩下錢”,人生的價值盡失;自己和家人也不會得到快樂。金融海嘯的沖擊和損害,誠非大家所願;企業主只有以智慧去維護事業,也需用慈悲來對待員工;也是一種企業的社會責任。

   媒體在提供金融海嘯信息時,宜知所節製取舍;盱衡其負面報導對于社會人心的影響,盡量以正面的鼓勵及對政府的建言和鞭策,加以平衡;爲社會安定祥和盡最大的努力,發揮”第四權”的社會責任。

   身爲人民公仆( Public Servant)的各級公職領導─特別是政府首長,在當前更應該以高度慈悲智慧的胸襟,來帶領人民面對金融海嘯,應付它所引發的各種不一而足的經濟和社會危機;爲他們搭建一個安全生存的保護網。政府首長─尤其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有絕對的義務和責任,苦民所苦,帶領全國百姓突破困境,走出難關。這次的金融海嘯災難對政府公職首長們,無疑地是逆增上緣;能否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在此時此刻,最能檢驗出人民所托付的公仆們是否具備執政能力的最佳標竿。

   五、結 語

   不論世人喜歡與否,本世紀因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形成;不論未來規模多大、多深,是很多人必須面對或者已經臨頭的生活災難。

   這樣的共業考驗,吾人只有面對它一途。但必須運用智慧去泰然處之,而不是束手無策的坐以待斃;或者自我毀滅(如自殺)的逃避現實。

   大雨滂沱,總會雨過天晴;狂風吹襲,也有轉向風止的時候。此番金融海嘯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雖然無法斷定幾時可以探底複蘇,但只要是全世界人類共同努力,運用智慧,一起去克服面臨的困難,相信也會將危機止住,化險爲安,重拾共榮共存的好日子。

   心安就有平安。《維摩诘所說經》亦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世人只要時時謹記去除每人心中“貪”“瞋”“癡”叁毒;遵行佛教的心靈環保法則;認知此次全球金融海嘯示現的無常;“以無住的智慧心,生起利益社會大衆的慈悲心,來面對無常的一切現象”,則在危機期間,個人可保元氣,社會可保安定,而國家可保康泰,世界可保和平。期待危機業障化解後,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人品的提升,以及人間淨土的建立,得以持續的發展。

   * 作者本名劉益民,字心立,ㄧ字永化,別名迅,法名常化(依止上聖下嚴法師);漢族;生于臺灣臺中。國立政治大學商學士、英國國立萊斯特大學企業管理碩士(MBA)。曾任教大學、駐外 (經貿外交) 單位主管;現從事NPO / NGOs組織策略發展及整合營銷顧問工作。

  

《以慈悲智慧面對危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