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她念佛念到下午三点时,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就面西而逝了。到了第二天淩晨,她的头顶还是暖的,那年她二十九岁。
易特墨太夫人
易特墨太夫人。法名莲如。满洲正红旗人。勤俭仁慈。睦族情殷。相夫教子。孜孜不倦。故依太守勒通阿劄分转拉芬阿。二公出仕。卓著政声。秉母训也。
太夫人中年茹素。潜心净业。每日定课诵佛号两万数。无间寒暑者二十余年。
光绪元年。寿六十二岁。忽于冬月望后,神气不爽。告家人曰。我见佛像数尊。并童男女。手执幡幢。均来接我。已自定期于二十七日午时。往生西土。
因将存储衣饰。分散媳女诸人。并嘱持身处世。俱以方便为本。余无他言。届期趣令阖宅眷属。环跪诵佛。遂合掌趺坐。朗宣佛号而逝。
易特墨的母亲,法名叫莲如,是满洲正红旗人,她很勤劳节俭,而且仁慈,对族人都很照顾。相夫教子,孜孜不倦。两个当官的儿子,政绩都很显著,实在是从小母亲教导有方的缘故。
太夫人中年开始吃素,专心修净土法门。每天固定要念两万声佛号。二十年来不曾间断。
光绪元年,她六十二岁那年的冬天,过了十五号之后,觉得精神和力气有点衰退。她告诉家人说:“我见到好几尊佛像,还有手里拿著幡幢的童男童女,都来迎接我。我已经自己定了二十七日中午时分,往生西方。”
于是她就将自己的衣服及首饰等物,分赠给媳妇及女儿等人。并且嘱咐她们待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她们一切都要以方便权宜作为根本。除了这些话之外,她就不再多说其他的话。
到了二十七日中午,她叫全部的眷属,全都环绕著她跪地诵佛名。而她自己则合掌趺坐,朗声念佛号而逝。
修西闻见录
(清)咫观
徐太夫人传
徐国桢
太夫人。徐宫保女也。幼慈慧。适钱塘许刺史玉年。敬顺有妇德。遇三党以恩礼。不因贫富异。待下无疾言无怒容。生五子二女皆贵显。
太夫人恭谨无奢念,自减省以作众善。冬棉夏药。放生济急。于三宝尤尽心力。人有以未来富贵祝者。应之曰。福报尽落轮回也。吾唯求生西方以了生死。自署名曰印深子。
自此以后。每朝夕唯以念佛为娱。家人化之。故净土法门。复能盛行于三江淮海间。
同治甲子夏。习静焦山。有太湖渔人。得弥陀像。梦此像嘱其献于太夫人。因筑香光楼以供。
乙丑七月夜。佛光明现于室。圆相灯火共化为红莲华。大尺许。辉华掩映。初以为异。既而思之曰。此殆以火中莲华之义策我也。
丙寅在杨寓。夏日感微疾。愈两月,忽曰。吾将归矣。家人以为返杭州去也。太夫人笑曰。非尔等所知。
七月四日晡时,起盥洗易衣服。自见光明满空。异香充塞。光中有僧。著水田衣。持锡杖。旁侍一童。作相近状。乃召眷属而告之。且勖曰。我无挂碍。尔等皆念佛。自亦念佛。
继云。莲花至。遂命将所诵西方公据二册焚化。一时许。自云见佛来迎。乃含笑仰视而逝。五日子时也。太夫人既卒。室中有异香。顶暖竟一日。年六十九。
徐太夫人是徐宫保(太子少保)的女儿,从小就很慈悲而有智慧。长大后嫁给钱塘的许玉年刺史,她对丈夫恭敬顺从,具有妇女的德行。对于父亲、母亲及丈夫的族人,以恩惠及礼数相待,不因为对方的贫富,而有所不同。对待下人不大声呵斥,也不给下人看脸色。她生的两个儿子及二个女儿,在功业上都很有成就。
徐太夫人的为人很恭敬谨慎,不奢侈浪费。她自己十分节省,把节余拿来行善。冬天送人棉被,夏天送人药品。平时放生,救济急难。对于佛法僧三宝,更是尽心尽力。有人恭祝她未来能得富贵,她回答说:“富贵这种福报也只不过是六道轮回而已,我只求能往生西方以了脱生死的束缚。”她给自己起了个“印深子”的号。
从此之后,她每天从早到晚,都以念佛作为唯一的娱乐,她也教化夫家大小念佛,使得净土法门,又再度盛行于三江淮海之间。
同治甲子年的夏天,太夫人到焦山去学禅坐。太湖有个渔夫,在水里捞得一尊阿弥陀佛的塑像。渔夫梦见这尊佛像告诉他说,要把这尊佛像献给太夫人。于是太夫人就盖了香光楼,用来供奉这尊弥陀像。
第二年七月的某个晚上,香光楼的弥陀像发出光明,这个圆形的光与灯光融合化成一朵红色的莲花,有一尺多大,光耀炫目。太夫人起初觉得很讶异,后来思索一番后说:“这大概是要以火中莲花的意义来策励我的吧。”
第三年的夏天,她在扬州的住宅生小病。两个月之后,她忽然说:“我要回去了。”家人以为她要返回杭州。太夫人笑著说:“这件事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
七月四日过了中午之后,太夫人起身漱洗换衣服。她见到空中充满光明,闻到异香满室。在光明的空中,有位披袈裟持锡杖的僧人及一位侍童,向她走来。于是她就把所见到的景象告诉眷属,并且向家人说:“我没有任何挂碍,你们大家一起念佛。”她自己也念佛。
接著她又说:“莲华到了。”于是就叫家人把她平常诵读的西方公据两册书烧了。一点钟左右,太夫人说她看见佛来迎接她,于是她就含笑,向上仰视而逝世了。这时是七月五日晚上子时。太夫人往生之后,室内充满异香,头顶竟暖了一日之久,她活了六十九岁。
正觉子传
蒋元亮
正觉姓朱氏。江南人。许灵虚居士副室也。幼性敏。长而恭顺孝慈。年二十九。子方九岁。正觉遽以疾卒。
疾初作佛事善举。建力甚勤。久而生退转。但以病为忧矣。灵虚时醒其迷。
一旦忽谓灵虚曰。势在必死。当何处去。曰。本以往生为愿。何顿忘之。
正觉曰。然。则须念佛。由此精进。且曰。夙业来报。正念先疏也。一心直往。众苦皆离。方为好手。
弥留际。灵虚为礼佛。侍疾者见白光照正觉之面。正觉亦自言见莲花。遂安详而逝。焚其平时所诵西方公据。火中现金光湛然。殓时顶暖。
朱正觉是江南人,是许灵虚居士的妾。从小就很聪敏,长大后则恭敬顺从孝顺慈悲。二十九岁那年,因病去世,儿子才九岁。
她刚生病时,很勤于作佛事及慈善事业。后来久了,就生了退转之心,整天只忧心著自己的病。于是她的丈夫不时的要点醒她。
有一天,她问丈夫说:“看样子我一定会死,可是我会投胎到那里呢?”她丈夫回答她说:“你本来不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吗?怎么现在突然忘记了?”
她说:“对呀,我是要求往生的,那我就应该念佛才对。”于是她就很精进的念佛。后来她又说:“当夙世的业报要来障碍的时候,首先就会失掉了念佛的正念。因此一定要一心一意求生西方,那么所有的苦难都会远离,这才是修净土的个中好手。”
临终之际,她丈夫替她礼佛。侍候她的人见到有白光照她的脸,她自己说见到了莲花,于是就很安详的往生了。死后焚烧她平时诵读的西方公据,在火光中现出很亮的金光。入殓时,她的头顶还是暖的。
书善一事
赵大礼
善一长白人。都转如山冠九之夫人也。夫妇双修。极人寰之望。如在湖北。见玉尺所著弥陀注解。翻刻板一副。存归元寺。以故善一知玉尺之以华严观作净土修也。
玉尺以刻经故。渡钱塘晤如于衢道署。如至寺五次。玉尺赴署五次。善一每以华严净土之义叩焉。
适其妹圣全死。期临百日。请作佛事。玉尺为其说华严十玄门。衢之僧俗观听者传为佳话。遂以刻经之资。首助玉尺为全部书本藏之第一檀越。
善一之生平,喜念佛及礼大悲行法。一日者,欲延玉尺为女众说法。玉尺未往。后遂以病卒。不复见也。
先是玉尺未赴衢道署。善一预梦大身善财。故信心甚至。善一既以净业精纯念佛而逝。杭之人与十方闻者。多所感发。为一时女修之最卓卓者。
善一是长白人,丈夫当都转的官。夫妻两人一起修行,实在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她丈夫在湖北时,见到玉尺法师所著的《阿弥陀经》注解,非常喜欢,于是就刻印流通,并将翻刻的板一副,保存在归元寺。因此善一知道玉尺法师提倡以《华严经》的观照法门来修净土。
玉尺法师由于刻印经书的缘故,曾经渡过钱塘江到衢县的办公署和她丈夫见面。她丈夫曾到玉尺法师的寺庙五次,玉尺法师也曾到她丈夫的办公署五次。每次见面,善一都请问《华严经》的净土义理。
有一次,刚好善一的妹妹圣全,去世满百日,于是就请玉尺法师作佛事。玉尺法师就为善一说《华严经》的十玄门,衢县的出家人、在家人及一般人都去听讲,一时传为佳话。善一因此而把刻印经书的钱,首先拿去帮助玉尺法师印书,是玉尺法师印藏经的第一布施者。
善一平时喜欢念佛及礼大悲忏。有一天,她想请玉尺法师为女众说法,但玉尺法师有事不能去。后来善一病死,死前一直未能见到玉尺法师。
在玉尺法师尚未到衢县的道署之前,善一就事先梦见很高大的善财童子,因此善一对玉尺法师十分信服。由于善一很精进的修净业,而且临终时念佛而逝。杭州的人及其他地方的人,听到这件事,都受感化而发心学佛。善一可以说是当时杭州女人修行者中的佼佼者。
蒋氏
夏智因
蒋氏名兰征。如皋人。适同邑卜姓。晚年道号贞一子。生时母宋梦香云绕户。淡妆仙子握兰入室而生。
幼端淑。言动以礼法。家有观音大士像。虔诚礼拜。晨夕无怠。事亲孝。年十余岁。两以割臂肉救父危疾。喜读书。兼工吟咏。出语皆清妙。
既嫁孝于姑。姑卒夫亦以毁卒。蒋氏遂携子与母同居。督课之余。勤心念佛。祈母寿。中年子卒。媳亦殉。教育遗孙。事必以礼。寿至九十三。未尝懈也。
素修净业。时有悟机。临殁时。异香发于寝室。预知时至。含笑念佛。向西而逝也。
未殁前。有佛光照身。莲花现前之异,并有异鸟如小鸾凤。百千相随。飞集庭树。
三日大殓时。面色如生。手掌和软。气作莲华香。
蒋兰征是如皋人,嫁给同邑的卜先生。晚年道号叫贞一子。她出生的时候,姓宋的母亲梦见有香气的云围绕门户,…
《善女人往生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