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的发展与台湾盛况
丁志魰
摘 要
人类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来生福报,而有了宗教的信仰。宗教旅游则是探寻因宗教因素所带来宗教本身及其外围资源的体验之旅。基本上宗教旅游可归类到马斯洛基本层次的生理或安全需求上,自古以来,基于“宗教信仰心”,宗教朝圣一直是项重要的旅游动机,为了供应前往朝拜者的住宿,在圣殿周围形成商业活动及客栈的设立;而宗教旅游动机大抵可分为三类范畴:(一)以信仰动机为主的朝圣地(二)具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宗教景点(三)与宗教相关的节庆祭典。
台湾的宗教具有多元化的特色,宗教活动处处可见,而小区民众更是热情参与,使宗教节庆历久不衰,其中的大甲妈祖文化节、台南南鲲鯓代天府王爷圣诞及高雄佛光山的寻求精神慰藉与心灵平静参访之旅等,皆为台湾的重要宗教旅游盛事。
关键词:宗教旅游、妈祖文化、南鲲鯓、佛光山
一 宗教旅游的涵意
宗教的定义不易且不一,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曾将宗教定义为“对神灵存在的信仰”,而保罗替立克(Paul Tillic)则把宗教看成“人类的终极关怀”。
宗教的起源虽然来自“死亡的恐惧”及“对宇宙的无知”(陈运星,2006)但希腊哲人BLOCK说:“有希望之处,则有宗教”,而爱因斯坦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刘真,1985),可见人是宗教性动物,宗教不只是提供人们心灵的寄托,也是给予人们一种精神方向的指引(陈运星,2006)。人类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来世的幸福,因此有了宗教的信仰。在人类发展史上,宗教无论在政治、经济、生活层面均扮演重要角色,即使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宗教仍为人类精神生活和休闲生活重要的一部份(孙武彦,1995)。
至于旅游(Travel),根据韦氏字典的定义,乃“由一处到另一处”之意,因此只要异地体验,即是旅游。旅游与休闲最大的差别有二,一是空间,另一则是目的。旅游一定要异地体验,休闲则可在地休闲;而旅游目的不一定要放松,至于休闲的目的,则一定是放松。
因宗教定义不易且不一,即便旅游定义已非常明确,宗教旅游定义也就不好明确的阐述。本文所要讨论的宗教旅游,乃以一般人的认知来加以说明。狭义的宗教旅游,指的是由信仰动机引发的信仰寄托异地体验之旅,此类游客以宗教信仰者为主;而广义的宗教旅游则是探寻因宗教因素所带来宗教本身及其外围资源的体验之旅,此类游客则除了宗教信仰者外,亦有相当比例的非宗教信仰者,来探寻宗教的涵意及外围资源的体验。
二 宗教旅游的沿革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成五类,分别是(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会需求;(4)自尊他尊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而多数的人将旅游活动定位在自尊或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阶段,然若加上宗教的元素,则宗教旅游则可能回归到基本层次的生理或安全需求上,盖自有人类以来,因对神灵的敬畏所产生的信仰体验活动即层出不穷。自古以来,基于“宗教信仰心”,宗教朝圣一直是项重要的旅游动机(Vukonic,1992; Rinschede,1992;孙武彦,1995);古埃及时代,宗教信仰主宰人类的生活,人们到各地庙宇、神殿参拜而引发了旅游动机,因此,埃及的宗教旅行很发达,每年皆举办数次的宗教节日集会活动,吸引很多人潮(孙武彦,1995)。
希腊时代宗教观光即非常兴盛,而奥林匹克节,天促进了宗教的旅行与大型剧院的产生(Rinschede,1992;李铭辉、刘修祥,1994)。爱琴海各岛宗教观光亦极盛一时,当时岛上建庙无数,著名者如爱特奈的爱神邱比特神殿,前来朝拜者人数众多(陈思伦、宋秉明、林连聪,1996)。
罗马时代,部分特权阶级的人士喜欢至地中海地区著名的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和纪念堂旅游(陈思伦、宋秉明与林连聪,1996;李贻鸿,1998);十字军东征后,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带动了旅游活动,而耶路撒冷城的开放,形成大量的朝圣观光人潮(陈思伦、宋秉明与林连聪,1996),世界性的宗教旅行活动渐渐兴起(李贻鸿,1998)。然而这段期间的宗教活动,单纯是为了朝圣的目的,为了对神表示敬意,或对神有所请求(李贻鸿,1998;Smith,1992)。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便有了宗教旅游活动,北魏孝文帝广建寺院千余所,建筑皆壮丽雄伟非凡,三五十丈高之建筑不少,其中永宁寺佛塔高达一百丈,为当时重要的观光景点,吸引无数观光游客与朝拜者(唐学彬,1994;陈思伦、宋秉明、林连聪,1996)。当时宗教家法显,自长安西行求法,遍游印度、锡兰,后自海路归国,将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一书。到了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为当时旅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时的宗教旅行也盛行一时,其中玄奘是唐代著名的僧人旅行家,以坚韧的毅力至西域求经,并将西游路程和见闻记载于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而凿真将佛教的律宗带至日本,并在奈良建筑唐招提寺,促进我国与其它国家文化交流的发展(卢云亭,1993)。
20世纪后,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教育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观光已属于国民日常生活之一环,而非过去部分贵族或阶级人士的特权,朝向大量化与大众化迈进,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观光活动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张俊彦,1995),随着现代会的演进,多数朝圣者的动机并非如过去纯粹的宗教虔诚,更包括其它方面的追求(Rinschede,1992),然不论其动机为何,所有至此朝圣地的参访者与一般观光地点相同,都需要某程度的服务提供,此一服务需求带动了商业发展(Mary Lee Nolan&Sidney Nolan,1992)。梵蒂岗天主教廷曾对“宗教观光”下一明确定义-于其所辖范围内,凡与信仰有关的宗教旅游胜地,无论大小规模,其提供的服务与宗教性或非宗教性访客相关者,皆属于「宗教观光”(religion tourism)的范畴(Lefeuvre,1980,cited from Nolan&Nolan,1992 )。人们藉由参与宗教信仰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达到观光旅游的乐趣,形成宗教之旅活动,对建立文化观光居功阙伟(陈思伦、宋秉明、林连聪,1996)。
宗教古迹、圣地每年均吸引大量观光客或信徒前往观光或朝圣,前往宗教圣地朝觐为一重要的旅游项目,在观光上占一重要地位(李铭辉,1993)。为了供应前往朝拜者的住宿,在圣殿周围形成商业活动及客栈的设立,此为旅馆的发祥(孙武彦,1995),宗教旅游可说是观光的滥觞一点也不为过。
三.宗教旅游动机
Nolan & Nolan(1992)对基督教著名的观光景点作的调查,将宗教旅游动机区分为三类范畴:(一)以信仰动机为主的朝圣地(二)具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宗教景点(三)与宗教相关的节庆祭典。虽然很多学者亦曾探讨宗教旅游动机,但大抵都在此三大范围内。
1.信仰动机的朝圣地
朝圣是一种表达强烈宗教热诚与信仰最古老的地方,世界多数宗教都有至圣地朝圣的习俗(Vukonic,1992)。印度教重视水的宗教价值,因此河岸旁均有圣城兴起,每年吸引很多教徒前往朝拜,以河水洗净罪(Lanczkowski,1982,cited from Rinschede,1992;李铭辉,1993)。麦加是回教的圣地,为世界五亿回教徒的精神堡垒,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生平需前往麦加朝圣,每年朝觐期间,前往朝圣的人潮有如海啸,是今日人类社会中的奇观(Leiper,1994)。耶路撒城则是犹太教、回教与基督教徒的三重圣地。
2.文化与活动吸引力
另有很多的旅游者目的出自于对宗教文化与活动的神秘感与新奇感(Sumpton,1975,cited from Smith,1992;Rinschede,1992;卢云亭,1993)。宗教文物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造型艺术,表现宗教与文化艺术之美;更巧妙地利用自然形胜,依山傍水,创造丰富的空间艺术(卢云亭,1993),如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麦加的清真寺、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西藏的布达拉宫、泰缅的佛塔以及中国峨嵋、普陀、九华、五台山与敦煌千佛洞等胜地等,(李铭辉,1993)。
3.节庆祭典
此外,宗教旅游多与节庆或祭祀活动相结合,使旅游活动达到高潮,如麦加朝圣于每年十二月初开始,到十日宰牲节达到高潮而结束,成为全球穆斯林的盛会;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则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前到新港奉天宫绕境,每年均吸引数万人跟随进香,亦为明显例子(李铭辉、刘修祥,1994;孙武彦,1995)
四.台湾宗教观光
台湾近年来推广了很多新兴的观光活动,其中一度曾引起好评的宜兰童玩节在办了十一年后,画下了休止符,究其因,缺乏在地特色及小区认同,乃是重大致命伤,反观宗教活动处处可见,而小区民众更是热情参与,更使宗教节庆历久不衰(丁志魰、陈彦霖,2007)。
台湾的宗教具有多元化的特色:佛、道,融合本土的民间信仰,以至外来的天主、基督,均呈现蓬勃的发展。妈祖,是台湾本土信仰的代表,虽然起源地是中国大陆,但当此信仰传到台湾后,却已改头换面成为整个台湾岛香火最盛的神祇之一。台湾由于民间宗教信仰多,“五步一小庙、十步一大庙”成为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特殊现象,然不可否认的,台湾庙宇有其独特的宗教艺术特色(刘文三,1992),因此参观庙宇,乃观光台湾的要项之一…
《宗教旅游的发展与台湾盛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