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遊的發展與臺灣盛況
丁志魰
摘 要
人類爲了尋求心靈的慰藉與來生福報,而有了宗教的信仰。宗教旅遊則是探尋因宗教因素所帶來宗教本身及其外圍資源的體驗之旅。基本上宗教旅遊可歸類到馬斯洛基本層次的生理或安全需求上,自古以來,基于“宗教信仰心”,宗教朝聖一直是項重要的旅遊動機,爲了供應前往朝拜者的住宿,在聖殿周圍形成商業活動及客棧的設立;而宗教旅遊動機大抵可分爲叁類範疇:(一)以信仰動機爲主的朝聖地(二)具曆史性與藝術性的宗教景點(叁)與宗教相關的節慶祭典。
臺灣的宗教具有多元化的特色,宗教活動處處可見,而小區民衆更是熱情參與,使宗教節慶曆久不衰,其中的大甲媽祖文化節、臺南南鲲鯓代天府王爺聖誕及高雄佛光山的尋求精神慰藉與心靈平靜參訪之旅等,皆爲臺灣的重要宗教旅遊盛事。
關鍵詞:宗教旅遊、媽祖文化、南鲲鯓、佛光山
一 宗教旅遊的涵意
宗教的定義不易且不一,愛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曾將宗教定義爲“對神靈存在的信仰”,而保羅替立克(Paul Tillic)則把宗教看成“人類的終極關懷”。
宗教的起源雖然來自“死亡的恐懼”及“對宇宙的無知”(陳運星,2006)但希臘哲人BLOCK說:“有希望之處,則有宗教”,而愛因斯坦亦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劉真,1985),可見人是宗教性動物,宗教不只是提供人們心靈的寄托,也是給予人們一種精神方向的指引(陳運星,2006)。人類爲了尋求精神的慰藉與來世的幸福,因此有了宗教的信仰。在人類發展史上,宗教無論在政治、經濟、生活層面均扮演重要角色,即使在科學昌明的時代,宗教仍爲人類精神生活和休閑生活重要的一部份(孫武彥,1995)。
至于旅遊(Travel),根據韋氏字典的定義,乃“由一處到另一處”之意,因此只要異地體驗,即是旅遊。旅遊與休閑最大的差別有二,一是空間,另一則是目的。旅遊一定要異地體驗,休閑則可在地休閑;而旅遊目的不一定要放松,至于休閑的目的,則一定是放松。
因宗教定義不易且不一,即便旅遊定義已非常明確,宗教旅遊定義也就不好明確的闡述。本文所要討論的宗教旅遊,乃以一般人的認知來加以說明。狹義的宗教旅遊,指的是由信仰動機引發的信仰寄托異地體驗之旅,此類遊客以宗教信仰者爲主;而廣義的宗教旅遊則是探尋因宗教因素所帶來宗教本身及其外圍資源的體驗之旅,此類遊客則除了宗教信仰者外,亦有相當比例的非宗教信仰者,來探尋宗教的涵意及外圍資源的體驗。
二 宗教旅遊的沿革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分成五類,分別是(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會需求;(4)自尊他尊需求;(5)自我實現需求。而多數的人將旅遊活動定位在自尊或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階段,然若加上宗教的元素,則宗教旅遊則可能回歸到基本層次的生理或安全需求上,蓋自有人類以來,因對神靈的敬畏所産生的信仰體驗活動即層出不窮。自古以來,基于“宗教信仰心”,宗教朝聖一直是項重要的旅遊動機(Vukonic,1992; Rinschede,1992;孫武彥,1995);古埃及時代,宗教信仰主宰人類的生活,人們到各地廟宇、神殿參拜而引發了旅遊動機,因此,埃及的宗教旅行很發達,每年皆舉辦數次的宗教節日集會活動,吸引很多人潮(孫武彥,1995)。
希臘時代宗教觀光即非常興盛,而奧林匹克節,天促進了宗教的旅行與大型劇院的産生(Rinschede,1992;李銘輝、劉修祥,1994)。愛琴海各島宗教觀光亦極盛一時,當時島上建廟無數,著名者如愛特奈的愛神邱比特神殿,前來朝拜者人數衆多(陳思倫、宋秉明、林連聰,1996)。
羅馬時代,部分特權階級的人士喜歡至地中海地區著名的神廟、埃及的金字塔和紀念堂旅遊(陳思倫、宋秉明與林連聰,1996;李贻鴻,1998);十字軍東征後,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更進一步帶動了旅遊活動,而耶路撒冷城的開放,形成大量的朝聖觀光人潮(陳思倫、宋秉明與林連聰,1996),世界性的宗教旅行活動漸漸興起(李贻鴻,1998)。然而這段期間的宗教活動,單純是爲了朝聖的目的,爲了對神表示敬意,或對神有所請求(李贻鴻,1998;Smith,1992)。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便有了宗教旅遊活動,北魏孝文帝廣建寺院千余所,建築皆壯麗雄偉非凡,叁五十丈高之建築不少,其中永甯寺佛塔高達一百丈,爲當時重要的觀光景點,吸引無數觀光遊客與朝拜者(唐學彬,1994;陳思倫、宋秉明、林連聰,1996)。當時宗教家法顯,自長安西行求法,遍遊印度、錫蘭,後自海路歸國,將旅途見聞寫成佛國記一書。到了唐宋時期,經濟的繁榮爲當時旅行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此時的宗教旅行也盛行一時,其中玄奘是唐代著名的僧人旅行家,以堅韌的毅力至西域求經,並將西遊路程和見聞記載于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而鑿真將佛教的律宗帶至日本,並在奈良建築唐招提寺,促進我國與其它國家文化交流的發展(盧雲亭,1993)。
20世紀後,由于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教育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的增多,觀光已屬于國民日常生活之一環,而非過去部分貴族或階級人士的特權,朝向大量化與大衆化邁進,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觀光活動的類型也趨于多樣化和複雜化(張俊彥,1995),隨著現代會的演進,多數朝聖者的動機並非如過去純粹的宗教虔誠,更包括其它方面的追求(Rinschede,1992),然不論其動機爲何,所有至此朝聖地的參訪者與一般觀光地點相同,都需要某程度的服務提供,此一服務需求帶動了商業發展(Mary Lee Nolan&Sidney Nolan,1992)。梵蒂崗天主教廷曾對“宗教觀光”下一明確定義-于其所轄範圍內,凡與信仰有關的宗教旅遊勝地,無論大小規模,其提供的服務與宗教性或非宗教性訪客相關者,皆屬于「宗教觀光”(religion tourism)的範疇(Lefeuvre,1980,cited from Nolan&Nolan,1992 )。人們藉由參與宗教信仰活動,並在參與過程中達到觀光旅遊的樂趣,形成宗教之旅活動,對建立文化觀光居功阙偉(陳思倫、宋秉明、林連聰,1996)。
宗教古迹、聖地每年均吸引大量觀光客或信徒前往觀光或朝聖,前往宗教聖地朝觐爲一重要的旅遊項目,在觀光上占一重要地位(李銘輝,1993)。爲了供應前往朝拜者的住宿,在聖殿周圍形成商業活動及客棧的設立,此爲旅館的發祥(孫武彥,1995),宗教旅遊可說是觀光的濫觞一點也不爲過。
叁.宗教旅遊動機
Nolan & Nolan(1992)對基督教著名的觀光景點作的調查,將宗教旅遊動機區分爲叁類範疇:(一)以信仰動機爲主的朝聖地(二)具曆史性與藝術性的宗教景點(叁)與宗教相關的節慶祭典。雖然很多學者亦曾探討宗教旅遊動機,但大抵都在此叁大範圍內。
1.信仰動機的朝聖地
朝聖是一種表達強烈宗教熱誠與信仰最古老的地方,世界多數宗教都有至聖地朝聖的習俗(Vukonic,1992)。印度教重視水的宗教價值,因此河岸旁均有聖城興起,每年吸引很多教徒前往朝拜,以河水洗淨罪(Lanczkowski,1982,cited from Rinschede,1992;李銘輝,1993)。麥加是回教的聖地,爲世界五億回教徒的精神堡壘,每個有能力的穆斯林生平需前往麥加朝聖,每年朝觐期間,前往朝聖的人潮有如海嘯,是今日人類社會中的奇觀(Leiper,1994)。耶路撒城則是猶太教、回教與基督教徒的叁重聖地。
2.文化與活動吸引力
另有很多的旅遊者目的出自于對宗教文化與活動的神秘感與新奇感(Sumpton,1975,cited from Smith,1992;Rinschede,1992;盧雲亭,1993)。宗教文物包括建築、雕塑、壁畫等造型藝術,表現宗教與文化藝術之美;更巧妙地利用自然形勝,依山傍水,創造豐富的空間藝術(盧雲亭,1993),如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麥加的清真寺、法國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西藏的布達拉宮、泰緬的佛塔以及中國峨嵋、普陀、九華、五臺山與敦煌千佛洞等勝地等,(李銘輝,1993)。
3.節慶祭典
此外,宗教旅遊多與節慶或祭祀活動相結合,使旅遊活動達到高潮,如麥加朝聖于每年十二月初開始,到十日宰牲節達到高潮而結束,成爲全球穆斯林的盛會;臺灣大甲鎮瀾宮媽祖則在農曆叁月二十叁日媽祖誕辰前到新港奉天宮繞境,每年均吸引數萬人跟隨進香,亦爲明顯例子(李銘輝、劉修祥,1994;孫武彥,1995)
四.臺灣宗教觀光
臺灣近年來推廣了很多新興的觀光活動,其中一度曾引起好評的宜蘭童玩節在辦了十一年後,畫下了休止符,究其因,缺乏在地特色及小區認同,乃是重大致命傷,反觀宗教活動處處可見,而小區民衆更是熱情參與,更使宗教節慶曆久不衰(丁志魰、陳彥霖,2007)。
臺灣的宗教具有多元化的特色:佛、道,融合本土的民間信仰,以至外來的天主、基督,均呈現蓬勃的發展。媽祖,是臺灣本土信仰的代表,雖然起源地是中國大陸,但當此信仰傳到臺灣後,卻已改頭換面成爲整個臺灣島香火最盛的神祇之一。臺灣由于民間宗教信仰多,“五步一小廟、十步一大廟”成爲臺灣民間宗教信仰特殊現象,然不可否認的,臺灣廟宇有其獨特的宗教藝術特色(劉文叁,1992),因此參觀廟宇,乃觀光臺灣的要項之一…
《宗教旅遊的發展與臺灣盛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