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合理论诠释六和敬
释觉轩
一、前言
回顾百余年来,跨三个世纪中佛教发展所经历的动荡与转变,从清末民初几度遭逢的存亡关头,到中国佛教在台湾复振、生根,乃至于晚近台湾地区新兴佛教团体的组织化、国际化、佛教事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佛教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日趋扩大与深入化,从而使得佛教组织对民间社会具体的影响力也随之日益彰显的过程中清楚看到。站在二十一世纪初,正当佛教各界乃至各组织无不积极奋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世界弘扬的同时,教界内外对当前佛教应世发展而衍生的如出世入世与世俗化的不同见解、又如对“人间佛教”的诠释与实践的讨论,以及各佛教组织间同异的比较等课题,也方兴未艾,沸沸扬扬的在各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做为核心议题不断地反复讨论。
诚然,自佛世以后,佛教一路以来从印度的根本分裂、部派佛教到大小乘之诤,而后有中国佛教的八宗之说,对于各宗主张在彼此激荡间或有论诤之事从不陌生,但致力于宗派调和之大德如宗密、永明延寿大师等亦不乏其人。然而不可讳言的是,过去宗派的融争放在今日对照来看,成了众所关注的佛教组织间的竞合课题,显然,现实中竞争虽不为大众所乐见,但合作却又不是那么容易。是以,各组织如何能在持续发展各自的特色间,又能彼此欢喜融洽、和谐共生,让佛教能真正发挥化世度众的力量,便深具意义。本文将以“六和敬”为基础,应用Braudenburge与Nalebuff在1996年所提出的“竞合理论”(Theory of Co-opetition)中改变企业赛局(Game Theory)的方法,试着探讨当代佛教组织间可能有的理想关系,并于文末提出一些想法与展望,希望在当代佛教组织的发展与融和的课题上投石,而能得蒙诸方大德给与指导,便是为文所愿。
二、赛局理论与Braudenburge、Nalebuff的竞合理论
“赛局理论”(Game Theory)是一种策略思考、一套系统设定的数理分析方法,所探讨的是一种策略互动行为(strategic interaction),赛局中任何一方的策略选择都必须考虑另一方会采取何种策略来响应。赛局理论是1994年数学家约翰 范纽曼(John von Neumann)与经济学家奥斯卡 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所提出。赛局可分为规范性赛局(rule-based games) 与自由式赛局(freewheeling games),前者规则明确且可以预知参赛者的各种反应,后者没有明确的规则限制,参赛者互动可有较大的变化空间,其原则是每位参赛者所赢得的不能超过他对于整场赛局的贡献(you can not take away more than your added value),是以成员重点在于如何在赛局中创造价值(added value),而不是如何掠夺他人的成果,唯有所有参赛者齐心协力经营这场赛局,才能增加整体赛局的价值,并使每一个参赛者获得较大的报酬,也就是双赢或多赢。因此,要创造双赢的赛局时,把关心放在如何改变赛局进行的方式,要比打倒对方还要来的重要。
正因为赛局理论的焦点是直接放在最急切的问题上:发现正确的策略与拟定正确的策略,是以当处于错综复杂的因素与相关决策之际,运用赛局理论来处理问题特别有效。
“竞合理论”(Theory of Co-opetition)是赛局理论的应用,Barry Nalebuff与Adam Brandenburger两位教授于1996年提出用来改变企业赛局的方法。两人用PARTS模型定义新赛局,即Players(参赛者)、Added Values(附加价值)、Rules(规则)、Tactics(战略)、Scope(范围)等。竞合理论认为“创造价值”(做饼)的本质是合作,争取价值(分饼)的本质是竞争。为了创造价值,人们必须彼此互相依赖,而创造所能争取的价值就是竞合策略理论背后的精髓。
1. Players(参赛者):包括顾客、供应者、竞争者与互补者。互补者是指客户评价有正相关的企业,例如微软与英特尔。竞争者是客户评价中负相关的企业,例如传统电信与skype之争。
2. Added value(附加价值):附加价值是用来衡量赛局中,每位参赛者的贡献,将决定在赛局中谁有力量,以及谁可以获得较大的报酬。如高铁的快速、舒适、方便,改变了台湾地区南北交通的市场。
3. Rules(规则):规则是建构赛局的玩法,规则可以来自习俗、合约或法律,规则也可以被改写,重要的是规则是赛局中大家都接受的。像是MP3改变了唱片销售的规则、Blog的创新也改变了出版业者的获利模式。
4. Tactics(战术):战术是赛局中参赛的认知课题。当参与者认知不同时,必然会影响结果的产生。这些认知一方面是赛局的各种可能玩法,另一方面认知本身就是赛局的基本部份。能改变他人的认知,就能改变他人的行动,这些形成认知的机制就是战略。
5. Scope(范围):赛局的界限或范围决定参赛者。赛局与赛局之间可能产生联结。如不同技术的融合结果下所产生的产业融合,像电信产业中的手机与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及软件的结合发展出的PDA。
竞合理论认为在竞争关系中可以同时存有合作关系,是以在竞合赛局的策略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如何改变赛局以创造价值。无论如何,重要的是,竞合理论追求的不在争出你死我亡的结果,而在尝试思考如何创造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竞合能走向多赢的结果,主要的关键即在于能改变赛局中每一个成员的观念,也就是认知─战术的思考与应用。一旦赛局中成员的观念放在如何应用彼此的互补性发展合作的关系时,便可以创造出皆大欢喜的结果,这也是对当代佛教组织在彼此之间可能发展出的理想关系的最好启发。
三、佛陀谈六和敬的缘起及其意义
六和敬是佛陀指导僧团成员间彼此共住、共事的原则。《中阿含 周那经》中记载,尼揵亲子往生后,诸弟子们彼此之间不久便起种种争议,互相攻击破坏,“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 周那看到后担心在佛灭之后,僧团也会发生同样的纷争,于是与阿难一同向佛陀请法,佛陀对此开示了六慰劳法,勉励大众要能以慈身业、慈口业、慈意业、利分布、戒分布以及见分布共事相处以避免纷争。
六和敬首重“和敬”之义,法界次第卷下载“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 也就是说与人相处时要能与人为善,结欢喜缘,在处事遇境时则应常恭自省,反求诸己,像这样的方式彼此相处以成就和敬僧团便是和敬的意义。
所谓慈身业即身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 。在生活中僧众应如普贤所愿能恒顺众生,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不但在行为上要能够不侵犯他人,彼此和乐相处,在大众共事时,要能自许身业清净,同时彼此能互相提携、尊重、包容;遇老病时也能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慈口业即口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诤…” 。在口业的修持上应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戏论、不妄语,不贪口、不拣择,而能做到在言语上和谐无诤,以善言好语相待,并且常存五观 做到口业清净,自能和合无诤。
慈意业即意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乖诤…” 。要知道众生的根性各有因缘,为能度一切众自然需要随缘示现,又因为了知因缘法,故僧众彼此之间在理念上才能超越分别,不自障障他,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回到共同追求佛法真理的初衷的心意的和悦。
利分布即利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行 ,而能了知无作无行,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诤…” 。僧团共住在经济上应力求大众共有、大众共享、均衡分配,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戒分布就是戒和同修、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 ,戒和同修也就是要僧团能在法制上,建立人人平等的修持准则,也就是讲求法制上的平等,让僧团里的大众都能受持戒法,依此进退,行仪有据。
见分布即见和同解、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 ,在思想上,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是共同成就的前提。
从六和敬的释义来看,既彰显出佛陀的僧团管理理念,包括重视人事的和谐与物资的流通,强调组织文化的认同,同时用大众的意见来解决大众的事展现高度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并且尽量避免言语上的纷争,像这样的理念与精神,对僧团的维系来说自然举足轻重。
四、从竞合理论看六和敬的应用
从原始佛教僧团到现代佛教组织,随着时空因缘的改变,僧团也呈现出种种不同的面貌,然而无论是外在的形象或有不同,如南、北、藏传佛教的差异,又或是彼此对修持法门的见解与推崇各有不同,如八宗之发展,都无碍于佛法的一味性与度…
《以竞合理论诠释六和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