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競合理論诠釋六和敬
釋覺軒
一、前言
回顧百余年來,跨叁個世紀中佛教發展所經曆的動蕩與轉變,從清末民初幾度遭逢的存亡關頭,到中國佛教在臺灣複振、生根,乃至于晚近臺灣地區新興佛教團體的組織化、國際化、佛教事業發展的多元化,以及佛教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日趨擴大與深入化,從而使得佛教組織對民間社會具體的影響力也隨之日益彰顯的過程中清楚看到。站在二十一世紀初,正當佛教各界乃至各組織無不積極奮起,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全世界弘揚的同時,教界內外對當前佛教應世發展而衍生的如出世入世與世俗化的不同見解、又如對“人間佛教”的诠釋與實踐的討論,以及各佛教組織間同異的比較等課題,也方興未艾,沸沸揚揚的在各種學術討論會上被做爲核心議題不斷地反複討論。
誠然,自佛世以後,佛教一路以來從印度的根本分裂、部派佛教到大小乘之诤,而後有中國佛教的八宗之說,對于各宗主張在彼此激蕩間或有論诤之事從不陌生,但致力于宗派調和之大德如宗密、永明延壽大師等亦不乏其人。然而不可諱言的是,過去宗派的融爭放在今日對照來看,成了衆所關注的佛教組織間的競合課題,顯然,現實中競爭雖不爲大衆所樂見,但合作卻又不是那麼容易。是以,各組織如何能在持續發展各自的特色間,又能彼此歡喜融洽、和諧共生,讓佛教能真正發揮化世度衆的力量,便深具意義。本文將以“六和敬”爲基礎,應用Braudenburge與Nalebuff在1996年所提出的“競合理論”(Theory of Co-opetition)中改變企業賽局(Game Theory)的方法,試著探討當代佛教組織間可能有的理想關系,並于文末提出一些想法與展望,希望在當代佛教組織的發展與融和的課題上投石,而能得蒙諸方大德給與指導,便是爲文所願。
二、賽局理論與Braudenburge、Nalebuff的競合理論
“賽局理論”(Game Theory)是一種策略思考、一套系統設定的數理分析方法,所探討的是一種策略互動行爲(strategic interaction),賽局中任何一方的策略選擇都必須考慮另一方會采取何種策略來響應。賽局理論是1994年數學家約翰 範紐曼(John von Neumann)與經濟學家奧斯卡 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所提出。賽局可分爲規範性賽局(rule-based games) 與自由式賽局(freewheeling games),前者規則明確且可以預知參賽者的各種反應,後者沒有明確的規則限製,參賽者互動可有較大的變化空間,其原則是每位參賽者所贏得的不能超過他對于整場賽局的貢獻(you can not take away more than your added value),是以成員重點在于如何在賽局中創造價值(added value),而不是如何掠奪他人的成果,唯有所有參賽者齊心協力經營這場賽局,才能增加整體賽局的價值,並使每一個參賽者獲得較大的報酬,也就是雙贏或多贏。因此,要創造雙贏的賽局時,把關心放在如何改變賽局進行的方式,要比打倒對方還要來的重要。
正因爲賽局理論的焦點是直接放在最急切的問題上:發現正確的策略與擬定正確的策略,是以當處于錯綜複雜的因素與相關決策之際,運用賽局理論來處理問題特別有效。
“競合理論”(Theory of Co-opetition)是賽局理論的應用,Barry Nalebuff與Adam Brandenburger兩位教授于1996年提出用來改變企業賽局的方法。兩人用PARTS模型定義新賽局,即Players(參賽者)、Added Values(附加價值)、Rules(規則)、Tactics(戰略)、Scope(範圍)等。競合理論認爲“創造價值”(做餅)的本質是合作,爭取價值(分餅)的本質是競爭。爲了創造價值,人們必須彼此互相依賴,而創造所能爭取的價值就是競合策略理論背後的精髓。
1. Players(參賽者):包括顧客、供應者、競爭者與互補者。互補者是指客戶評價有正相關的企業,例如微軟與英特爾。競爭者是客戶評價中負相關的企業,例如傳統電信與skype之爭。
2. Added value(附加價值):附加價值是用來衡量賽局中,每位參賽者的貢獻,將決定在賽局中誰有力量,以及誰可以獲得較大的報酬。如高鐵的快速、舒適、方便,改變了臺灣地區南北交通的市場。
3. Rules(規則):規則是建構賽局的玩法,規則可以來自習俗、合約或法律,規則也可以被改寫,重要的是規則是賽局中大家都接受的。像是MP3改變了唱片銷售的規則、Blog的創新也改變了出版業者的獲利模式。
4. Tactics(戰術):戰術是賽局中參賽的認知課題。當參與者認知不同時,必然會影響結果的産生。這些認知一方面是賽局的各種可能玩法,另一方面認知本身就是賽局的基本部份。能改變他人的認知,就能改變他人的行動,這些形成認知的機製就是戰略。
5. Scope(範圍):賽局的界限或範圍決定參賽者。賽局與賽局之間可能産生聯結。如不同技術的融合結果下所産生的産業融合,像電信産業中的手機與信息産業中的計算機及軟件的結合發展出的PDA。
競合理論認爲在競爭關系中可以同時存有合作關系,是以在競合賽局的策略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如何改變賽局以創造價值。無論如何,重要的是,競合理論追求的不在爭出你死我亡的結果,而在嘗試思考如何創造雙贏乃至多贏的局面。 競合能走向多贏的結果,主要的關鍵即在于能改變賽局中每一個成員的觀念,也就是認知─戰術的思考與應用。一旦賽局中成員的觀念放在如何應用彼此的互補性發展合作的關系時,便可以創造出皆大歡喜的結果,這也是對當代佛教組織在彼此之間可能發展出的理想關系的最好啓發。
叁、佛陀談六和敬的緣起及其意義
六和敬是佛陀指導僧團成員間彼此共住、共事的原則。《中阿含 周那經》中記載,尼揵親子往生後,諸弟子們彼此之間不久便起種種爭議,互相攻擊破壞,“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 周那看到後擔心在佛滅之後,僧團也會發生同樣的紛爭,于是與阿難一同向佛陀請法,佛陀對此開示了六慰勞法,勉勵大衆要能以慈身業、慈口業、慈意業、利分布、戒分布以及見分布共事相處以避免紛爭。
六和敬首重“和敬”之義,法界次第卷下載“外同他善,稱爲和;內自謙卑,稱爲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稱和敬。” 也就是說與人相處時要能與人爲善,結歡喜緣,在處事遇境時則應常恭自省,反求諸己,像這樣的方式彼此相處以成就和敬僧團便是和敬的意義。
所謂慈身業即身和敬。“菩薩住于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衆生一切樂事,而無有乖诤…” 。在生活中僧衆應如普賢所願能恒順衆生,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不但在行爲上要能夠不侵犯他人,彼此和樂相處,在大衆共事時,要能自許身業清淨,同時彼此能互相提攜、尊重、包容;遇老病時也能相互照顧,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慈口業即口和敬。“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衆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而無有乖诤…” 。在口業的修持上應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戲論、不妄語,不貪口、不揀擇,而能做到在言語上和諧無诤,以善言好語相待,並且常存五觀 做到口業清淨,自能和合無诤。
慈意業即意和敬。“菩薩住于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衆生諸根性欲,與衆生樂,而無有乖诤…” 。要知道衆生的根性各有因緣,爲能度一切衆自然需要隨緣示現,又因爲了知因緣法,故僧衆彼此之間在理念上才能超越分別,不自障障他,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回到共同追求佛法真理的初衷的心意的和悅。
利分布即利和敬。“菩薩通達實相正行 ,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然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而無有乖诤…” 。僧團共住在經濟上應力求大衆共有、大衆共享、均衡分配,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戒分布就是戒和同修、戒和敬。“菩薩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無有乖诤…” ,戒和同修也就是要僧團能在法製上,建立人人平等的修持准則,也就是講求法製上的平等,讓僧團裏的大衆都能受持戒法,依此進退,行儀有據。
見分布即見和同解、見和敬。“菩薩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然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見,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而無有乖诤…” ,在思想上,此見解一致,達成共識是共同成就的前提。
從六和敬的釋義來看,既彰顯出佛陀的僧團管理理念,包括重視人事的和諧與物資的流通,強調組織文化的認同,同時用大衆的意見來解決大衆的事展現高度的民主與法製精神,並且盡量避免言語上的紛爭,像這樣的理念與精神,對僧團的維系來說自然舉足輕重。
四、從競合理論看六和敬的應用
從原始佛教僧團到現代佛教組織,隨著時空因緣的改變,僧團也呈現出種種不同的面貌,然而無論是外在的形象或有不同,如南、北、藏傳佛教的差異,又或是彼此對修持法門的見解與推崇各有不同,如八宗之發展,都無礙于佛法的一味性與度…
《以競合理論诠釋六和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