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悲願。唯各家一旦落入己見之堅持,便不免産生他非我是的想法與爭議中。事實上,即便有了六和敬法,僧團仍在佛滅百年後走向分裂之途,原因無論是因爲對戒律的诠釋不同,又或是對教法的理解不同所致,到了後來,僧團的數量總的來說是不斷的增加,這是曆史事實,也是佛教發展的現況。若問爲數衆多的僧團是否可能、或有需要走回一統的道路,不如討論從僧團發展出的各種現代佛教組織,是否有可能超越宗派門戶之見,彼此互尊共榮,甚至願爲弘揚佛法而發展出彼此間的合作關系或更務實而具有意義。
回顧曆史,六和敬是佛陀因應弟子對僧團和合的憂患意識而說,放在今日當代佛教組織之間,特別是臺灣地區的佛教組織,彼此既存在有弘法工作的內容同構型高的課題,如多有辦教育、文化、慈善以及修持等事業與活動,也因爲同構型高又不可避免的容易陷入各種比較性的思維,一旦比較的思維産生,就很難不落入優勝劣敗的角度。因此,佛教組織如何能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得以避免落入紛爭走向融和便更具意義。筆者以爲,競合理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一方面可以幫助佛教組織發展多贏思維的合作關系,同時又能保有各自組織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六和敬是僧團和合的基礎,不但應做爲佛教組織內部管理的指導原則,各組織更應秉持六和敬的精神,進一步發展出彼此間的理想關系。以下,筆者便在六和敬的基礎上試著揉合競合理論,提出讓佛教能夠持續在多元中融和發展的思維角度,最終的目的不在壯大特定的組織而在弘揚佛法,以讓世人對佛教、佛法有更多認識的因緣與歡喜信受。
首先,就身和敬來說,各佛教組織間彼此不但應互相尊重、包容,同時也應在弘法利生的願景下,嘗試跨越宗門,發展合作關系。從競合理論來看,身和敬可以诠釋爲在弘揚佛法的共同前題之下,各佛教組織間可以發展的合作方案。而要發展合作關系,首要考慮的便是組織彼此間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可以透過方案的合作來發現與發展。成功的關鍵則在于能放下彼此的身段,並且善意的釋出彼此的資源。像這樣合作的例子從第二次世界佛教論壇的主辦,乃至于過去佛指舍利迎接來臺活動皆是,兩岸叁地各主辦單位與承辦單位便是在此理念下成就本屆的活動。
其次,就口和敬來說,各佛教組織間應避免互相排斥、彼此批評,“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透過競合理論來看,口和敬的關鍵便在放下對彼此的成見,試著從競爭者的角度轉換成互補者的角度來看待彼此的關系,唯有從互補者的角度才能具體的找出彼此互相欣賞的視野,既能夠互相欣賞,自然能進一步發展組織與組織間的良好溝通,從而對于各家度衆因緣皆能樂觀其成,就如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不但對法鼓禅風給與肯定,同時也十分推崇慈濟的慈善工作,像這樣才能幫助社會大衆對佛教整體建立起好的觀感,進而增加大衆的信仰信心。
第叁,就意和敬來說,各佛教組織固有其自家宗風,但終不離佛法,不離實踐菩薩道度衆本懷。是以彼此應超越分別,在心意上以共同的信仰爲指導並自淨其意,因爲無論是何宗何派、何家組織,其實都是佛陀本家。從競合理論來思考意和敬,重要的在于改變觀念、改變認知。不同的組織就像是佛陀的千百億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雖化身千百億,示現法門無量,但此身與他身畢竟都同是佛陀的化身,目的皆在示教利喜度化衆生,既然如此,又豈有彼此比較計較的道理。
第四,就戒和同遵來說,從戒律、門規到組織製度的建立,都是爲了能讓正法久住、讓組織永續。是以佛教組織間,彼此應在製度上多互相交流,讓製度能與時俱進,繼續做爲發展佛教的有力助緣。從競合理論的角度來說,規則必然存在于組織間彼此既有的關系中,重要的是,在這個規則下的互動結果並不是要將哪一個組織淘汰出局,因爲正法久住是每一個佛教徒的期待,而淨土的實踐則幾乎是每一個組織都在追求的願景,爲求組織能永續以續佛慧命,當思考的是應如何發展出聯結彼此的力量的規則,將佛教的影響不斷地擴大,一旦佛教的影響整體來說是擴大了,那麼現世淨土的實踐便指日可期。
第五,就見和敬來說,應建立彼此尊重的共識、彼此包容的共識,甚至于彼此合作的共識,目的就是爲了弘揚佛法。從競合理論的角度來看,能創造出全體皆贏、皆大歡喜的局面便是佛教組織應有的共識目標,只要是對佛教好、有利于弘揚佛法的因緣條件,就等于是對全體佛教組織、對信徒都好的因緣條件,就如“人間佛教”的倡議與推動,既是佛陀本懷,與其爭議人間佛教誰是提出者、誰是實踐者,不如視“人間佛教”爲各佛教組織可以共享的理念與共同的使命,彼此攜手合作、共同努力,或更具有力量與意義。
第六,就利和敬來說,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共結萬人緣” ,從競合理論中附加價值的概念來看,佛教有力量便是最大的附加價值,各佛教組織發展經濟活動,所得淨財應非爲各人,而是爲能投入各項的弘法工作,如何善用彼此組織的資源,讓原本各家有限的資源,在共同爲發展佛教的願景下發揮出充份的效益實爲教界重要的課題。因此,在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臺灣分論壇的舉辦,由國際佛光會、慈濟、法鼓、華梵在教界的支持下共同承辦便深具意義,值得期許。
法華會上,佛陀直說諸佛菩薩入世的一大因緣便在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智。佛法一味,但衆生根性因緣各有不同,是以法門無量在爲度無量衆生。正因爲各種方便是隨緣示現,所以能展現出百花齊放的豐富面貌。面對當下這樣豐富的面貌提出以六和敬做爲各組織融和的基礎想法,參酌競合理論的分析角度,目的並不在尋求佛教組織與組織統一的可能性,而是試圖建立組織間彼此在發展上的一些共識,希望教界能以更積極的態度,彼此在相處上能互相尊重、包容;在各種場合表達的語氣中給予互相肯定、贊歎;在追求真理、信仰的過程中分享法喜;在製度的交流、學習下健全組織;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共享理念、共承使命;並且在發展佛教的經濟力量中,共同爲耕耘人間淨土而付出、而努力。筆者所學有限,在本文的闡述上若有不足之處,尚請諸方大德惠予指教。
參考文獻
1.《中華電子大藏經》,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大品周那經第五,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編,網絡版,網址: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52.htm 。
2.《中華電子大藏經》,法界次第卷下六和敬初門第五十,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編,中華電子大藏經網絡版,網址:
http://w3.cbeta.org/result/normal/T46/1925_003.htm。
3.《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網絡版,網址: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4.《佛光教科書》第一冊佛法僧叁寶,網絡版,網址:http://www.fgs.org.tw/fgs_book/serresult.aspx。
5.《佛光教科書》第十二冊佛教作品選錄,網絡版,網址:http://www.fgs.org.tw/fgs_book/serresult.aspx。
6.《競合策略》,布蘭登博格Adam M. Brandenburger、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1997)合著,許恩得譯(2004),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以競合理論诠釋六和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