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竞合理论诠释六和敬▪P2

  ..续本文上一页众悲愿。唯各家一旦落入己见之坚持,便不免产生他非我是的想法与争议中。事实上,即便有了六和敬法,僧团仍在佛灭百年后走向分裂之途,原因无论是因为对戒律的诠释不同,又或是对教法的理解不同所致,到了后来,僧团的数量总的来说是不断的增加,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佛教发展的现况。若问为数众多的僧团是否可能、或有需要走回一统的道路,不如讨论从僧团发展出的各种现代佛教组织,是否有可能超越宗派门户之见,彼此互尊共荣,甚至愿为弘扬佛法而发展出彼此间的合作关系或更务实而具有意义。

   回顾历史,六和敬是佛陀因应弟子对僧团和合的忧患意识而说,放在今日当代佛教组织之间,特别是台湾地区的佛教组织,彼此既存在有弘法工作的内容同构型高的课题,如多有办教育、文化、慈善以及修持等事业与活动,也因为同构型高又不可避免的容易陷入各种比较性的思维,一旦比较的思维产生,就很难不落入优胜劣败的角度。因此,佛教组织如何能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得以避免落入纷争走向融和便更具意义。笔者以为,竞合理论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一方面可以帮助佛教组织发展多赢思维的合作关系,同时又能保有各自组织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六和敬是僧团和合的基础,不但应做为佛教组织内部管理的指导原则,各组织更应秉持六和敬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出彼此间的理想关系。以下,笔者便在六和敬的基础上试着揉合竞合理论,提出让佛教能够持续在多元中融和发展的思维角度,最终的目的不在壮大特定的组织而在弘扬佛法,以让世人对佛教、佛法有更多认识的因缘与欢喜信受。

   首先,就身和敬来说,各佛教组织间彼此不但应互相尊重、包容,同时也应在弘法利生的愿景下,尝试跨越宗门,发展合作关系。从竞合理论来看,身和敬可以诠释为在弘扬佛法的共同前题之下,各佛教组织间可以发展的合作方案。而要发展合作关系,首要考虑的便是组织彼此间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可以透过方案的合作来发现与发展。成功的关键则在于能放下彼此的身段,并且善意的释出彼此的资源。像这样合作的例子从第二次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乃至于过去佛指舍利迎接来台活动皆是,两岸三地各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便是在此理念下成就本届的活动。

   其次,就口和敬来说,各佛教组织间应避免互相排斥、彼此批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透过竞合理论来看,口和敬的关键便在放下对彼此的成见,试着从竞争者的角度转换成互补者的角度来看待彼此的关系,唯有从互补者的角度才能具体的找出彼此互相欣赏的视野,既能够互相欣赏,自然能进一步发展组织与组织间的良好沟通,从而对于各家度众因缘皆能乐观其成,就如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不但对法鼓禅风给与肯定,同时也十分推崇慈济的慈善工作,像这样才能帮助社会大众对佛教整体建立起好的观感,进而增加大众的信仰信心。

   第三,就意和敬来说,各佛教组织固有其自家宗风,但终不离佛法,不离实践菩萨道度众本怀。是以彼此应超越分别,在心意上以共同的信仰为指导并自净其意,因为无论是何宗何派、何家组织,其实都是佛陀本家。从竞合理论来思考意和敬,重要的在于改变观念、改变认知。不同的组织就像是佛陀的千百亿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化身千百亿,示现法门无量,但此身与他身毕竟都同是佛陀的化身,目的皆在示教利喜度化众生,既然如此,又岂有彼此比较计较的道理。

   第四,就戒和同遵来说,从戒律、门规到组织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能让正法久住、让组织永续。是以佛教组织间,彼此应在制度上多互相交流,让制度能与时俱进,继续做为发展佛教的有力助缘。从竞合理论的角度来说,规则必然存在于组织间彼此既有的关系中,重要的是,在这个规则下的互动结果并不是要将哪一个组织淘汰出局,因为正法久住是每一个佛教徒的期待,而净土的实践则几乎是每一个组织都在追求的愿景,为求组织能永续以续佛慧命,当思考的是应如何发展出联结彼此的力量的规则,将佛教的影响不断地扩大,一旦佛教的影响整体来说是扩大了,那么现世净土的实践便指日可期。

   第五,就见和敬来说,应建立彼此尊重的共识、彼此包容的共识,甚至于彼此合作的共识,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佛法。从竞合理论的角度来看,能创造出全体皆赢、皆大欢喜的局面便是佛教组织应有的共识目标,只要是对佛教好、有利于弘扬佛法的因缘条件,就等于是对全体佛教组织、对信徒都好的因缘条件,就如“人间佛教”的倡议与推动,既是佛陀本怀,与其争议人间佛教谁是提出者、谁是实践者,不如视“人间佛教”为各佛教组织可以共享的理念与共同的使命,彼此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或更具有力量与意义。

   第六,就利和敬来说,所谓“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共结万人缘” ,从竞合理论中附加价值的概念来看,佛教有力量便是最大的附加价值,各佛教组织发展经济活动,所得净财应非为各人,而是为能投入各项的弘法工作,如何善用彼此组织的资源,让原本各家有限的资源,在共同为发展佛教的愿景下发挥出充份的效益实为教界重要的课题。因此,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台湾分论坛的举办,由国际佛光会、慈济、法鼓、华梵在教界的支持下共同承办便深具意义,值得期许。

   法华会上,佛陀直说诸佛菩萨入世的一大因缘便在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智。佛法一味,但众生根性因缘各有不同,是以法门无量在为度无量众生。正因为各种方便是随缘示现,所以能展现出百花齐放的丰富面貌。面对当下这样丰富的面貌提出以六和敬做为各组织融和的基础想法,参酌竞合理论的分析角度,目的并不在寻求佛教组织与组织统一的可能性,而是试图建立组织间彼此在发展上的一些共识,希望教界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彼此在相处上能互相尊重、包容;在各种场合表达的语气中给予互相肯定、赞叹;在追求真理、信仰的过程中分享法喜;在制度的交流、学习下健全组织;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共享理念、共承使命;并且在发展佛教的经济力量中,共同为耕耘人间净土而付出、而努力。笔者所学有限,在本文的阐述上若有不足之处,尚请诸方大德惠予指教。

  

  参考文献

  1.《中华电子大藏经》,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大品周那经第五,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主编,网络版,网址: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52.htm 。

  2.《中华电子大藏经》,法界次第卷下六和敬初门第五十,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主编,中华电子大藏经网络版,网址:

  http://w3.cbeta.org/result/normal/T46/1925_003.htm。

  3.《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辞典编修委员会,网络版,网址: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4.《佛光教科书》第一册佛法僧三宝,网络版,网址:http://www.fgs.org.tw/fgs_book/serresult.aspx。

  5.《佛光教科书》第十二册佛教作品选录,网络版,网址:http://www.fgs.org.tw/fgs_book/serresult.aspx。

  6.《竞合策略》,布兰登博格Adam M. Brandenburger、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1997)合着,许恩得译(2004),台北市:台湾培生教育。

  

《以竞合理论诠释六和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