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佛光会禅净密三修法会”对宗派融合之意涵
作者: 佛光山丛林学院 释妙端、释有容、释有堂
佛教的流传,祖师们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成立八大宗派,尽管各宗皆有不同的特色及修持方式,但其背后的立论点,均来自于佛陀一脉相承的教法。佛光山追随释迦如来的脚步,推动人间佛教,也未离开此原则。本文透过国际佛光会举办的“禅净密三修法会”之相关文献,探讨宗派之融合,因应多元、忙碌的社会,提供善巧的生活修行,希望能从净化个人身心,进一步提升至教界乃至全球,促成一个人间净土的实现。
一、前言
今日台湾的佛教界,可见各大道场在推动“人间佛教”之下运用不同的弘法方式来引领信众。有的专弘净土、有的则是以禅修为主,甚或禅净兼弘,显密融通。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成佛,然中国虽有八大宗派之别,各个宗派的教义及修持方式,虽有不同,但汇归最后的终结即是“成佛”为其目标所在。
历史上宗派之间有相互融合之情形,他们又如何作整合、连结?就禅净融合而言,以禅净融合作为修持,渊源于三武一宗教难之后,从为争夺信徒互相攻讦对方,乃至走向禅净合一的方式,禅宗与净土宗不受典籍局限而大放异彩。其中推动禅净融合最著名的当推五代永明延寿,汇通了禅净理论上的差异、超越了两宗的实践修持效果,自此宋代以后,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佛教传入西藏,吉祥座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并宣扬显密融合观行…中国明初以后,宗喀巴大师直承阿底峡尊者教法,采撷各派所长,融成一家之说,贯通显密。
从历史观之,禅净融和、显密融合是一种因应当时时代之必然趋势,而星云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除了八宗兼弘的理念外,更认为佛教应走向融合;如显密融合、禅净融合、僧信融合、两性融合、出世入世融合。国际佛光会举行的“禅净密三修万人献灯祈福法会”更是将禅宗、净土宗及密宗(以下简称三宗)撷取其精华及特色,给信众正见的修持方式。
促成三修法会的契机,乃因一九八九年达赖喇嘛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星云大师频与学密人士接触,为因应一般信众根器,而判定“万人禅净密三修法会”,融合禅净密的修行,也促进密教徒之友谊。 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由彰化县政府主办,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承办“禅净密三修万人献灯祈福法会”,假彰化县立体育场举行,以净化社会人心为其目标。此活动也凸显显密融合、禅净共修、解行并重、四众等持等。
“禅净密三修万人献灯祈福法会”自一九九三年每年举行,至今影响甚巨。如何透过三修法会跨时代的将禅净密三宗的融合,能落实在信众生活修持当中,以及对于三修法会未来引领之方向及发展,是本篇论文所关切的议题。
本篇针对法会缘起,及近年举办成效,作简要说明;并就三宗修持方式、三修法会融合三宗的时代意义、落实于生活修行来论述;最后,兼论对三修法会未来展望。
二、略述禅净密三修法会
从国际佛光会举办“禅净密三修法会”历史的文献资料,探讨此活动的宗旨,乃为了净化人心,透过程序呈现禅净密互相融合的意义,以及回顾历年来的成效,呼应佛光山推动人间佛教,发挥大乘菩萨道利他的精神,藉以启发人类善良的本性,进而改善社会的风气。
1、缘起与宗旨
佛光山四大宗旨“文化弘扬佛法、教育培养人才、慈善福利社会、共修净化人心”,透过共修的方式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从1992年起的“把心找回来”、“禅净密三修法会”、“七诫运动”、“慈悲爱心列车”、“三好运动”……等,无不在藉由各种活动形式达至社会祥和。
1989年达赖喇嘛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访问美国西来寺,为显密佛教融和写下新页。《星云日记》1989年10月11日有一段记载:
“最近不断和学密的人接触,难怪昔日大陆丛林除禅净以外,对密咒如〈楞严咒》、〈大悲咒》、《瑜伽焰口》等都十分重视,为配合目前一般信众的根器,佛光山拟定明年二月起,将在北、中、南部各举行一次“万人禅净密三修法会”,除禅净双修外,加上密宗真言的修持,不仅融和禅净密的修行,也促进显密教徒的友谊。”
并于1991年8月23日“中华佛光协会第一届第四次理监事联席会议”会中提议:为祈求世界和平及净化人心,明年拟在北、中、南三区分别举行“禅净密三修法会及万人皈依”,并选出陈丽丽、苏月桂、林扬、沈尤成、赖义明、林宗贤、陈顺章等“七人小组”负责筹划事宜。 1993年1月1日由彰化县政府主办,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承办的“禅净密三修万人献灯祈福法会”,计一万五千人参与。
咒三种修持法门;而万人献灯法会则凝聚众人的愿心,希望透过全国各地会员虔诚祝祷,净化世道人心,祈求世界和平。也希望透过法会的修持,提升信仰层次,并落实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实现人间净土之理想。
2、程序意义
整个禅净密三修法会程序开始为“熏坛洒净”(炉香赞、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尚白文、大悲咒)让坛场庄严清净。之后祈请诸佛降临坛场的“请圣”仪式,奉请诸佛如来,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是一切诸佛;并奉请大小二乘三藏教典、十二部经,法要开启众智慧;最后奉请菩萨降临道场慈悲摄受,如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及历代贤圣诸大祖师。仪式紧接下来为“启告十方”、“和尚开示”、“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祈愿祝祷 (献灯祈愿文)”、“止静”、“赞佛偈”、“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拜愿”(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文疏”、“佛宝赞”、“回向”。
在整场的程序当中,我们显而可见的部份为:“熏坛洒净”之大悲咒即密的咒语诵持,“念佛”即净土持名念佛,“止静”为禅的静息诸念,专注一处。综观全场程序而言,透过观想诸佛菩萨加被,再加以口诵咒语、念佛,身口意融为一体达到置心一处,心净即佛土净的唯心净土。禅、净、密三者在整场法会当中其实是环环相扣、互融无碍。
近三年之禅净密三修法会,每年举行三场次,参与的人数总计:2006年27,818人,2007年23,664人,2008年23,131人。近三年来人数皆有超过2万人次,此活动自1993年创办至今已15年,但每年仍有上万人以上踊跃参加。除了台湾地区之外,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亦曾举办,可见禅净密三修法会得到热烈的响应,对于净化人心颇具成效。
2009年三场禅净密三修法会于3月1、8、15日分别在林口体育场、屏东县立体育馆、云林县立体育馆举行,除有远从金门、澎湖、马祖外岛及宜兰、花莲、北县市、基隆、桃竹苗及泰国拉古德大学副校长帕苏替山守琨、佛学系所博士班研究所长帕西拉洽蒙琨梅替、硕士班所长帕麻哈琨那帕等,逾2万名信众参加,共同祈求全球经济早日复苏,社会和谐安定、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3、三修法会的时代意义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及各自对佛陀的教义看法不同,因而形成后来的各大宗派,但是其立论基础,均来自于佛陀宣说的一味法,故彼此不应互相排斥、批评,而应学习尊重、包容。所以禅净密三修法会是
“突破一般法会的局限,融和了佛教三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密宗的修行方法,撷取各宗精华和特色,给信众一种正见的修持方式。”
因此,将依三宗的修持方式及调和来探讨,进而检视三宗修持方式的应用,及其当代之时代意义。
1)、三宗之特色及修持方式
各宗派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以及独特的修行法门,然而,皆不外乎以解脱成佛为终极目标。
(1)禅宗
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基本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超脱传统依据经典教材、拘泥于形式的坐禅冥思,及凝心入定的固定修习方式,而另行开辟一种“以心传心”的禅法。“不立文字”是“不执着”义理文字及种种的语言概念;“直指人心”是指以般若直观,直接开发自心潜能,如实悟见本然自性,体现出生死不二、物我一如的本然禅心,即可谓之“见性成佛”。藉“四禅八定”的禅定基础,禅观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以达涅槃清净的圣果。
修持方式诸如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四祖道信的一行三昧、五门禅,曹洞的宏智正觉提倡默照禅,临济杨岐的大慧宗杲主张参公案等方式。而参禅并不以打坐为限,如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南岳怀让的“禅非坐卧”,永嘉玄觉认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2)净土宗
在《阿弥陀经》里,提出“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为其主要的净土往生法门。信: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及念佛决定往生。愿: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行: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2.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此三资粮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先有信,才能启愿;有愿,才能导行;有行,才能往生净土。
在修持上以念佛法门为主,可分四种: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及实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最普遍,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深入民间且影响最广。持名念佛亦有数种方法,如:明持、默持、半明半默持、观想念、追顶念、礼拜念、记十念、十口气念等。
(3)密宗
以即身成佛为目的,专持真言密咒,又以三密加持、修五相成观为主。在修行上,重视事相仪轨的传…
《“国际佛光会禅净密三修法会”对宗派融合之意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