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佛光會禅淨密叁修法會”對宗派融合之意涵
作者: 佛光山叢林學院 釋妙端、釋有容、釋有堂
佛教的流傳,祖師們應衆生不同的根機,而成立八大宗派,盡管各宗皆有不同的特色及修持方式,但其背後的立論點,均來自于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佛光山追隨釋迦如來的腳步,推動人間佛教,也未離開此原則。本文透過國際佛光會舉辦的“禅淨密叁修法會”之相關文獻,探討宗派之融合,因應多元、忙碌的社會,提供善巧的生活修行,希望能從淨化個人身心,進一步提升至教界乃至全球,促成一個人間淨土的實現。
一、前言
今日臺灣的佛教界,可見各大道場在推動“人間佛教”之下運用不同的弘法方式來引領信衆。有的專弘淨土、有的則是以禅修爲主,甚或禅淨兼弘,顯密融通。學佛的目的在于解脫成佛,然中國雖有八大宗派之別,各個宗派的教義及修持方式,雖有不同,但彙歸最後的終結即是“成佛”爲其目標所在。
曆史上宗派之間有相互融合之情形,他們又如何作整合、連結?就禅淨融合而言,以禅淨融合作爲修持,淵源于叁武一宗教難之後,從爲爭奪信徒互相攻讦對方,乃至走向禅淨合一的方式,禅宗與淨土宗不受典籍局限而大放異彩。其中推動禅淨融合最著名的當推五代永明延壽,彙通了禅淨理論上的差異、超越了兩宗的實踐修持效果,自此宋代以後,禅淨雙修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
佛教傳入西藏,吉祥座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並宣揚顯密融合觀行…中國明初以後,宗喀巴大師直承阿底峽尊者教法,采撷各派所長,融成一家之說,貫通顯密。
從曆史觀之,禅淨融和、顯密融合是一種因應當時時代之必然趨勢,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除了八宗兼弘的理念外,更認爲佛教應走向融合;如顯密融合、禅淨融合、僧信融合、兩性融合、出世入世融合。國際佛光會舉行的“禅淨密叁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更是將禅宗、淨土宗及密宗(以下簡稱叁宗)撷取其精華及特色,給信衆正見的修持方式。
促成叁修法會的契機,乃因一九八九年達賴喇嘛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星雲大師頻與學密人士接觸,爲因應一般信衆根器,而判定“萬人禅淨密叁修法會”,融合禅淨密的修行,也促進密教徒之友誼。 一九九叁年一月一日,由彰化縣政府主辦,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承辦“禅淨密叁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假彰化縣立體育場舉行,以淨化社會人心爲其目標。此活動也凸顯顯密融合、禅淨共修、解行並重、四衆等持等。
“禅淨密叁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自一九九叁年每年舉行,至今影響甚巨。如何透過叁修法會跨時代的將禅淨密叁宗的融合,能落實在信衆生活修持當中,以及對于叁修法會未來引領之方向及發展,是本篇論文所關切的議題。
本篇針對法會緣起,及近年舉辦成效,作簡要說明;並就叁宗修持方式、叁修法會融合叁宗的時代意義、落實于生活修行來論述;最後,兼論對叁修法會未來展望。
二、略述禅淨密叁修法會
從國際佛光會舉辦“禅淨密叁修法會”曆史的文獻資料,探討此活動的宗旨,乃爲了淨化人心,透過程序呈現禅淨密互相融合的意義,以及回顧曆年來的成效,呼應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發揮大乘菩薩道利他的精神,藉以啓發人類善良的本性,進而改善社會的風氣。
1、緣起與宗旨
佛光山四大宗旨“文化弘揚佛法、教育培養人才、慈善福利社會、共修淨化人心”,透過共修的方式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從1992年起的“把心找回來”、“禅淨密叁修法會”、“七誡運動”、“慈悲愛心列車”、“叁好運動”……等,無不在藉由各種活動形式達至社會祥和。
1989年達賴喇嘛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同年訪問美國西來寺,爲顯密佛教融和寫下新頁。《星雲日記》1989年10月11日有一段記載:
“最近不斷和學密的人接觸,難怪昔日大陸叢林除禅淨以外,對密咒如〈楞嚴咒》、〈大悲咒》、《瑜伽焰口》等都十分重視,爲配合目前一般信衆的根器,佛光山擬定明年二月起,將在北、中、南部各舉行一次“萬人禅淨密叁修法會”,除禅淨雙修外,加上密宗真言的修持,不僅融和禅淨密的修行,也促進顯密教徒的友誼。”
並于1991年8月23日“中華佛光協會第一屆第四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會中提議:爲祈求世界和平及淨化人心,明年擬在北、中、南叁區分別舉行“禅淨密叁修法會及萬人皈依”,並選出陳麗麗、蘇月桂、林揚、沈尤成、賴義明、林宗賢、陳順章等“七人小組”負責籌劃事宜。 1993年1月1日由彰化縣政府主辦,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承辦的“禅淨密叁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計一萬五千人參與。
咒叁種修持法門;而萬人獻燈法會則凝聚衆人的願心,希望透過全國各地會員虔誠祝禱,淨化世道人心,祈求世界和平。也希望透過法會的修持,提升信仰層次,並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實現人間淨土之理想。
2、程序意義
整個禅淨密叁修法會程序開始爲“熏壇灑淨”(爐香贊、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和尚白文、大悲咒)讓壇場莊嚴清淨。之後祈請諸佛降臨壇場的“請聖”儀式,奉請諸佛如來,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叁是一切諸佛;並奉請大小二乘叁藏教典、十二部經,法要開啓衆智慧;最後奉請菩薩降臨道場慈悲攝受,如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十方叁世一切菩薩及曆代賢聖諸大祖師。儀式緊接下來爲“啓告十方”、“和尚開示”、“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祈願祝禱 (獻燈祈願文)”、“止靜”、“贊佛偈”、“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拜願”(南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文疏”、“佛寶贊”、“回向”。
在整場的程序當中,我們顯而可見的部份爲:“熏壇灑淨”之大悲咒即密的咒語誦持,“念佛”即淨土持名念佛,“止靜”爲禅的靜息諸念,專注一處。綜觀全場程序而言,透過觀想諸佛菩薩加被,再加以口誦咒語、念佛,身口意融爲一體達到置心一處,心淨即佛土淨的唯心淨土。禅、淨、密叁者在整場法會當中其實是環環相扣、互融無礙。
近叁年之禅淨密叁修法會,每年舉行叁場次,參與的人數總計:2006年27,818人,2007年23,664人,2008年23,131人。近叁年來人數皆有超過2萬人次,此活動自1993年創辦至今已15年,但每年仍有上萬人以上踴躍參加。除了臺灣地區之外,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亦曾舉辦,可見禅淨密叁修法會得到熱烈的響應,對于淨化人心頗具成效。
2009年叁場禅淨密叁修法會于3月1、8、15日分別在林口體育場、屏東縣立體育館、雲林縣立體育館舉行,除有遠從金門、澎湖、馬祖外島及宜蘭、花蓮、北縣市、基隆、桃竹苗及泰國拉古德大學副校長帕蘇替山守琨、佛學系所博士班研究所長帕西拉洽蒙琨梅替、碩士班所長帕麻哈琨那帕等,逾2萬名信衆參加,共同祈求全球經濟早日複蘇,社會和諧安定、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3、叁修法會的時代意義
由于衆生根機不同,及各自對佛陀的教義看法不同,因而形成後來的各大宗派,但是其立論基礎,均來自于佛陀宣說的一味法,故彼此不應互相排斥、批評,而應學習尊重、包容。所以禅淨密叁修法會是
“突破一般法會的局限,融和了佛教叁大宗派—禅宗、淨土宗、密宗的修行方法,撷取各宗精華和特色,給信衆一種正見的修持方式。”
因此,將依叁宗的修持方式及調和來探討,進而檢視叁宗修持方式的應用,及其當代之時代意義。
1)、叁宗之特色及修持方式
各宗派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以及獨特的修行法門,然而,皆不外乎以解脫成佛爲終極目標。
(1)禅宗
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基本宗旨。所謂“教外別傳”,是指超脫傳統依據經典教材、拘泥于形式的坐禅冥思,及凝心入定的固定修習方式,而另行開辟一種“以心傳心”的禅法。“不立文字”是“不執著”義理文字及種種的語言概念;“直指人心”是指以般若直觀,直接開發自心潛能,如實悟見本然自性,體現出生死不二、物我一如的本然禅心,即可謂之“見性成佛”。藉“四禅八定”的禅定基礎,禅觀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以達涅槃清淨的聖果。
修持方式諸如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四祖道信的一行叁昧、五門禅,曹洞的宏智正覺提倡默照禅,臨濟楊岐的大慧宗杲主張參公案等方式。而參禅並不以打坐爲限,如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南嶽懷讓的“禅非坐臥”,永嘉玄覺認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2)淨土宗
在《阿彌陀經》裏,提出“淨土叁資糧”--信、願、行爲其主要的淨土往生法門。信: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及念佛決定往生。願:回向、發願往生彼國。行: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2.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此叁資糧如鼎叁足,缺一不可。先有信,才能啓願;有願,才能導行;有行,才能往生淨土。
在修持上以念佛法門爲主,可分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及實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最普遍,乃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深入民間且影響最廣。持名念佛亦有數種方法,如:明持、默持、半明半默持、觀想念、追頂念、禮拜念、記十念、十口氣念等。
(3)密宗
以即身成佛爲目的,專持真言密咒,又以叁密加持、修五相成觀爲主。在修行上,重視事相儀軌的傳…
《“國際佛光會禅淨密叁修法會”對宗派融合之意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