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國際佛光會禅淨密叁修法會”對宗派融合之意涵▪P2

  ..續本文上一頁承,且須以顯教爲基礎、修四加行,並經上師灌頂後才能修習。行者的身口意與印相、陀羅尼、觀念相結合,達到自己的本性與本尊佛的法身同體無二。

   其實持誦咒語並非藏地百姓的獨特發明,此乃符合佛陀宣示的教義與教導的修行規則。《首楞嚴經》說:“若不持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是故在修行的過程中,持咒可令我們遠離魔障。而且只要持之以恒,必將有所成就。所以《觀音密藏經》又雲:“若有受持神咒者,凡有所作,必得成就,唯必深信,不得生疑。”《光明經》則明確指出:“十地菩薩,尚以咒護持,何況凡夫?”而《小般若經》中則提及釋迦牟尼佛心咒的功德:“依此咒之力,釋尊得成佛,觀世音證爲菩薩,僅聞此咒,亦得無量福德,並除一切業障。”總觀,咒語實具備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及加持力。

   此外,持咒的方法有五種 :1.蓮花念誦,念誦時要耳熟能詳,朗朗上口。2.金剛念誦,就是把嘴閉起來,不出聲音,在心中默念。雖然默念無聲,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于心。3.叁摩地念誦,其方法是保持口與舌頭不動,心安定下來,安住在禅定之中,然後觀想真言的文字。4.深深念誦,先觀想眼前有一朵蓮花,蓮花上面有一個白螺的貝殼,從貝殼裏發出梵音,然後跟隨這音聲來念咒。5.光明念誦,口中念誦“唵嘛呢叭咪吽”,觀想口中長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們虔誠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來合爲一體,意思即自己的本性與本尊佛的法身同體無二。

   一般來說,顯教的行者也會將持咒單純當作一種法門修持。

   2)、修持方式的調和

   各宗派常說自己的宗派好,如:修淨土認爲只有念佛好,參禅的說禅修好。然而,永明延壽禅師在<禅淨四料簡>中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將來作佛祖。” 由此可知,禅、淨的修持,能相互融合、圓融無礙。念佛要達一心不亂,需要止的功夫;而參禅若能輔以念佛,則可減少修行上的障礙、增加福德資糧,裨益攝心入定。同樣的,持咒也須與身口意相結合,當中更少不了止的作用。

   從叁宗的修持方式,可以發現參禅、念佛、持咒叁者之間是相互無礙的。其背後共通的原理,皆是希望行者在修持上能達“一心不亂”,進而將修行淨化身口意的功夫,應用在生活上,去除煩惱、待人處事圓融。甚而將求生淨土的遠程目標,化爲當下即是淨土、人成即佛成的理想。

   其實,宗派並無高下,唯其所應之衆生根機不同,而予以不同的佛法利益,故而有別。然而,于“禅淨密叁修法會”中不僅能看到禅淨雙修的修持法,更突顯出顯密融合的時代性,星雲大師對它下了一個定義:

   ““禅”的內修功夫,可以開發身心深處的智能與體能;“淨”土念佛法門,不受時空、根器、職業的限製,最適合人間佛教菩薩行者的修持;中國佛教一向在禅、淨之外,還加上持咒來修“密”。將此叁種修持方法融合在一起,即成爲禅淨密叁修法會。”

  

   3)、叁修法會之時代意義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衆生在人間,一切以人間爲主,並非到深山、殿堂或蒲團上才叫修行。所以,各宗派的修持也離不開人間。

   佛光山是依循佛陀人間佛教的道場,在修持上提倡人間化,如:人間生活禅、人間淨土、生活密行,依衆生的需要、根機,而有不同的修行方式。然而,最適合現代人的修持方式之一就是禅淨密叁修,它的修持意義有以下的十個“修”:

  1.修叁修:修禅(打坐)、修淨(念佛)、修密(持咒)叁種修持方法。

  2.修叁業:修身、修口、修意叁業的清淨。

  3.修叁人:修你、修我、修他之間群我關系的融和。

  4.修叁時:修過去、修現在、修未來時空的福德因緣。

  5.修叁代:修上一代、修這一代、修下一代的平安順利。

  6.修叁學:修戒、修定、修慧叁學的增進。

  7.修叁慧:修聞、修思、修修中的實踐體驗。

  8.修叁處:修家庭、修國家、修世界每個角落的安和樂利。

  9.修叁滿:修福德、修智慧、修願力的圓滿。

  10.修叁藏:修經、修律、修論的真理相應。

   從日常生活中,個人的參禅、念佛、持咒來修身口意叁業的清淨(自利),進而擴展到人我之間關系的融和(利他),除了累積當下及未來的福德資糧外,也爲過去所造的業,注入善的因緣。俗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由己身的修持,來影響周遭的人,個個心存善念,自然和合無诤。從小的家庭擴大至一個國家,乃至世界各地,佛國淨土自然現前。而修行的基礎在戒、定、慧叁學,若能時時運用聞、思、修的方法,來與經、律、論的真理相應,自能臻達福德、智慧及願力的圓滿。

   四、結語

   處在二十世紀高科技的時代,文明的進步,加速前進的步伐,相對帶來緊張、壓力等身心問題,物質文明的提升,卻造成人我之間的疏離、以及心靈的空虛。而且由于政治、經濟因素,導致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此動蕩不安的生活中,唯有透過修行,調整我們的觀念、想法,進而建設人間的淨土。

  

   1、促進宗派的融合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希望透過“禅淨密叁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化對立爲圓融,一方面不僅融合叁宗修行的菁華,也爲化解宗派的紛爭、消弭種族的對立、促進顯密的融合、乃至個人身心的調和而努力。雖然佛陀因應衆生不同的根器,廣開八萬四千法門,然而如同《楞嚴經》文殊菩薩選擇圓通而說偈曰:“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最終無非要歸入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乃爲了令衆生解脫煩惱,開啓人人本自俱足清淨的佛性。

   2、叁修法會未來的展望

   藉此叁修法會,一方面希望能回歸到我們日常的修行,淨土的念佛,無非要念“自性彌陀佛”。然禅修不在相上的打坐,而是在行住坐臥中,隨時反觀自照、明心見性。 一句咒語,則總持一切意,這和念一句佛號意義並無不同,最後皆是要銷歸自性的清淨心。故大慧普覺禅師說:“無邊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 所以持咒的當下亦可修觀,清楚的覺照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始終未離自性彌陀佛的那份清凈。因此在二六時中念念即禅、即凈、即密,將叁宗的精神融合落實在生活中的修行。

   另一方面,祈願能抛磚引玉得到其它教界的共襄盛舉。推動叁修法會,不僅是佛光山的盛事,同時也廣邀其它教派共同響應。一則以我們在海外的經驗,結合藏傳佛教,延伸觸角將活動擴展至全球。還可以透過學術研討會,來深化此項議題。促進彼此的溝通及交流,藉此讓大衆解開對密教的迷思,建立正確的見解。學習互相尊重包容,從異中求同進而達成顯密融合,同時凝聚佛教的向心力。

  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因應多元化的社會,透過叁修法會,也爲忙碌的社會,提供叁宗融合的方式,讓更多的信衆在生活中,能利用方便得利的修持,把每個人那份清淨的本性開發出來,不僅解脫自己的煩惱,更重要發揮大乘菩薩道的精神,以慈悲心、菩提心利濟更多的衆生,達到淨化人心的功能,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實現人間淨土的理想。

  

   網站資料

  1.佛光世紀.美國北卡洲版:香港叁皈五戒暨禅淨密叁修法會

  http://www.blianc.org/ChineseT/Newsletter/year2008/January/Newsletter_January2008.htm

  2.《藏密問答錄》,索達吉堪布著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

  id=2953&cid=152&page=10

  

《“國際佛光會禅淨密叁修法會”對宗派融合之意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