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承,且须以显教为基础、修四加行,并经上师灌顶后才能修习。行者的身口意与印相、陀罗尼、观念相结合,达到自己的本性与本尊佛的法身同体无二。
其实持诵咒语并非藏地百姓的独特发明,此乃符合佛陀宣示的教义与教导的修行规则。《首楞严经》说:“若不持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是故在修行的过程中,持咒可令我们远离魔障。而且只要持之以恒,必将有所成就。所以《观音密藏经》又云:“若有受持神咒者,凡有所作,必得成就,唯必深信,不得生疑。”《光明经》则明确指出:“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何况凡夫?”而《小般若经》中则提及释迦牟尼佛心咒的功德:“依此咒之力,释尊得成佛,观世音证为菩萨,仅闻此咒,亦得无量福德,并除一切业障。”总观,咒语实具备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及加持力。
此外,持咒的方法有五种 :1.莲花念诵,念诵时要耳熟能详,朗朗上口。2.金刚念诵,就是把嘴闭起来,不出声音,在心中默念。虽然默念无声,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于心。3.三摩地念诵,其方法是保持口与舌头不动,心安定下来,安住在禅定之中,然后观想真言的文字。4.深深念诵,先观想眼前有一朵莲花,莲花上面有一个白螺的贝壳,从贝壳里发出梵音,然后跟随这音声来念咒。5.光明念诵,口中念诵“唵嘛呢叭咪吽”,观想口中长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们虔诚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来合为一体,意思即自己的本性与本尊佛的法身同体无二。
一般来说,显教的行者也会将持咒单纯当作一种法门修持。
2)、修持方式的调和
各宗派常说自己的宗派好,如:修净土认为只有念佛好,参禅的说禅修好。然而,永明延寿禅师在<禅净四料简>中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由此可知,禅、净的修持,能相互融合、圆融无碍。念佛要达一心不乱,需要止的功夫;而参禅若能辅以念佛,则可减少修行上的障碍、增加福德资粮,裨益摄心入定。同样的,持咒也须与身口意相结合,当中更少不了止的作用。
从三宗的修持方式,可以发现参禅、念佛、持咒三者之间是相互无碍的。其背后共通的原理,皆是希望行者在修持上能达“一心不乱”,进而将修行净化身口意的功夫,应用在生活上,去除烦恼、待人处事圆融。甚而将求生净土的远程目标,化为当下即是净土、人成即佛成的理想。
其实,宗派并无高下,唯其所应之众生根机不同,而予以不同的佛法利益,故而有别。然而,于“禅净密三修法会”中不仅能看到禅净双修的修持法,更突显出显密融合的时代性,星云大师对它下了一个定义:
““禅”的内修功夫,可以开发身心深处的智能与体能;“净”土念佛法门,不受时空、根器、职业的限制,最适合人间佛教菩萨行者的修持;中国佛教一向在禅、净之外,还加上持咒来修“密”。将此三种修持方法融合在一起,即成为禅净密三修法会。”
3)、三修法会之时代意义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以人间为主,并非到深山、殿堂或蒲团上才叫修行。所以,各宗派的修持也离不开人间。
佛光山是依循佛陀人间佛教的道场,在修持上提倡人间化,如:人间生活禅、人间净土、生活密行,依众生的需要、根机,而有不同的修行方式。然而,最适合现代人的修持方式之一就是禅净密三修,它的修持意义有以下的十个“修”:
1.修三修:修禅(打坐)、修净(念佛)、修密(持咒)三种修持方法。
2.修三业:修身、修口、修意三业的清净。
3.修三人:修你、修我、修他之间群我关系的融和。
4.修三时:修过去、修现在、修未来时空的福德因缘。
5.修三代:修上一代、修这一代、修下一代的平安顺利。
6.修三学:修戒、修定、修慧三学的增进。
7.修三慧:修闻、修思、修修中的实践体验。
8.修三处:修家庭、修国家、修世界每个角落的安和乐利。
9.修三满:修福德、修智慧、修愿力的圆满。
10.修三藏:修经、修律、修论的真理相应。
从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参禅、念佛、持咒来修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自利),进而扩展到人我之间关系的融和(利他),除了累积当下及未来的福德资粮外,也为过去所造的业,注入善的因缘。俗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己身的修持,来影响周遭的人,个个心存善念,自然和合无诤。从小的家庭扩大至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各地,佛国净土自然现前。而修行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若能时时运用闻、思、修的方法,来与经、律、论的真理相应,自能臻达福德、智慧及愿力的圆满。
四、结语
处在二十世纪高科技的时代,文明的进步,加速前进的步伐,相对带来紧张、压力等身心问题,物质文明的提升,却造成人我之间的疏离、以及心灵的空虚。而且由于政治、经济因素,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此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唯有透过修行,调整我们的观念、想法,进而建设人间的净土。
1、促进宗派的融合
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希望透过“禅净密三修万人献灯祈福法会”,化对立为圆融,一方面不仅融合三宗修行的菁华,也为化解宗派的纷争、消弭种族的对立、促进显密的融合、乃至个人身心的调和而努力。虽然佛陀因应众生不同的根器,广开八万四千法门,然而如同《楞严经》文殊菩萨选择圆通而说偈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最终无非要归入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乃为了令众生解脱烦恼,开启人人本自俱足清净的佛性。
2、三修法会未来的展望
藉此三修法会,一方面希望能回归到我们日常的修行,净土的念佛,无非要念“自性弥陀佛”。然禅修不在相上的打坐,而是在行住坐卧中,随时反观自照、明心见性。 一句咒语,则总持一切意,这和念一句佛号意义并无不同,最后皆是要销归自性的清净心。故大慧普觉禅师说:“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所以持咒的当下亦可修观,清楚的觉照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始终未离自性弥陀佛的那份清凈。因此在二六时中念念即禅、即凈、即密,将三宗的精神融合落实在生活中的修行。
另一方面,祈愿能抛砖引玉得到其它教界的共襄盛举。推动三修法会,不仅是佛光山的盛事,同时也广邀其它教派共同响应。一则以我们在海外的经验,结合藏传佛教,延伸触角将活动扩展至全球。还可以透过学术研讨会,来深化此项议题。促进彼此的沟通及交流,藉此让大众解开对密教的迷思,建立正确的见解。学习互相尊重包容,从异中求同进而达成显密融合,同时凝聚佛教的向心力。
佛光山推动人间佛教,因应多元化的社会,透过三修法会,也为忙碌的社会,提供三宗融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信众在生活中,能利用方便得利的修持,把每个人那份清净的本性开发出来,不仅解脱自己的烦恼,更重要发挥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以慈悲心、菩提心利济更多的众生,达到净化人心的功能,建立安和乐利的社会,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
网站资料
1.佛光世纪.美国北卡洲版:香港三皈五戒暨禅净密三修法会
http://www.blianc.org/ChineseT/Newsletter/year2008/January/Newsletter_January2008.htm
2.《藏密问答录》,索达吉堪布著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
id=2953&cid=152&page=10
《“国际佛光会禅净密三修法会”对宗派融合之意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