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P6

  ..续本文上一页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当时,死无益于后世,所谓罪大恶极的人,不是指我那是指谁呢!

  因此痛不可忍,无计可施,顿时忘了自己的粗浅鄙陋,忽然发起广大道心,偕同诸位善友,同到道场,为了忏悔罪业,于是建立此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化众生,以百千劫的深心为期誓,心心想要作佛。尽此一生之身形,誓愿归向极乐世界。既已登上九品莲华,再回入娑婆广度有情,以使得佛日重新增辉,法门再得阐扬,僧众之海澄清于此世界,人民蒙受教化于东方,好的劫运更加延长,使得正法得以久住。此则是区区如我的真实苦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十个因缘。

  如是十个因缘都认识,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法都知道,则有门路可以趣向,有目标可以开发。唯愿大众悯念我的愚痴和诚心,悲怜我恳切的志向,同立此愿,同发此心。未发心者今发起,已发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其相续。不要畏惧困难而退怯,切勿视为容易而轻浮,不可欲求快速而不长久,不应懈怠而无勇猛,不要因为愚钝而无心修行,不可以根器浅薄而自轻以为无分。譬如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为根浅而不种,任其自己干枯。岂可因刀钝而不磨,将它放弃而不用。

  如果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更是苦。修行是暂时勤劳,而得到长久劫的安乐。懈怠是偷安一世,可是却受苦多生多世。何况能以净土为舟航,则何必忧愁会退转。又以无生为忍耐之力,何必思虑艰难困苦,千万不要说一念是轻微的,不要说虚浮的愿力是无益的。心只要真则事情就会实在,愿只要广则修行就会深入。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如果真的能够不舍弃我的这番话,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谛好,我所愿的是大家能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

  实贤法师晚年居住于杭州的仙林寺。清世宗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创立莲社,作文章为大众立誓,以终其身命为期限。将每日的功课分为二十分,十分持名念佛,九分作观想,一分礼拜忏悔。他曾开示修禅者念佛的偈颂曰: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十二月八日,告诉弟子说:“明年四月,吾将去矣!”于是闭关在一室内,每日念佛名十万声。次年四月十二日,告诉大众说:“我从这个月初一以来,一再地见到西方三圣,大概是要往生了吧!”于是书写偈颂向大众告辞,第二天(十三日),断绝饮食,收摄眼光端身正坐,五更时(清晨三~五时),沐浴更衣。十四日,将近中午,面对西方寂然而坐。前来送行的人成群而至,此时实贤忽然张开眼睛说:“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就可以了!”说完就合掌连续称念佛名,然后往生,时年四十九岁。(思齐大师遗稿。僧素风述)

  清 明悟

  明悟。字丙元,黄州(湖北黄冈县)人,年轻时出家于仁寿庵,受具足戒于归元寺,之后拜访诸方的善知识,了悟心法,受印可于皋亭佛日寺的璇鉴和尚。曾经主持吴江的长庆寺,苏州的珠明寺,石门的崇庆寺,皋亭的佛日寺等诸寺院,最后归老于苏州的龙兴寺。晚年精修净土法门,日夜从无间断。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正月九日,正好寺里斋天,明悟告诉大众说:“诸位大德好好安住,我在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以前就要去了!”到了十四日,作偈颂曰:“山僧年望七,诸缘事已毕,自入涅槃门,不露真消息。”于是取热水盥洗沐浴并更换新衣,命令大众称念佛名,到午时安然入寂往生,时年六十九岁。(僧鹤峰述)

  清 德峻

  德峻。字广闻,一字苍岩,苏州人。出家于苏州城中的妙隐庵。到处参访诸方的善知识,承袭曹洞宗的法脉,住在杭州回龙的真寂寺。回到苏州后闭关于盘溪的小灵隐寺。先后数年之中,精进修行净土法门,曾经在禅定中,两度见到阿弥陀佛。出关后,因而建造丈六的阿弥陀佛像,刻印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引导众人念佛。时常应大众的邀请,施放瑜伽焰口,常常有明显的感应。每次得到供养的钱,从未开封来看,而把这些所藏的金钱财物,拿出来修造种种的佛事。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九月,稍微有气喘的疾病。召集所有的学生徒弟,环绕著称念佛号连续七日。七日后的午后,命令大众到大殿焚香,然后沐浴更衣,端身正坐称念佛名而往生,享年八十五岁。(僧鹤峰述)

  清 闻言

  闻言。字超然,俗姓费,嘉兴(浙江)桐乡人,年幼时即不喜食荤腥,喜欢盘腿静坐。七岁时,入于灵隐山的祇园庵出家。平日为人淳厚朴实,受具足戒于云林寺的硕揆志禅师,日夜蒙受提携策励。闻言曾经说:“某甲根器愚钝,不善于参究禅法,只知道念佛而已!”硕揆志禅师说:“念佛亦可了生死!”闻言依教奉行,精严奉持戒律威仪。二六时中,只有一心持念佛名,从不过问其他的事。清高宗乾隆二年(西元一七三七年)六月二日,忽然召集徒众,说:“我要走了,你们念佛送我。”即说偈颂曰:“吾年七十七,世缘俱已毕,坐断两头关,得个真消息。且道如何是真消息呢?”然后合掌,端坐而往生。(云林寺志)

  清 道彻

  道彻。浙江钱塘人,出家于半山岭的安隐寺。最初参访崇福寺、高旻寺的诸位长老,发明本有的心性。后来专修净土法门。居住在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的文殊庵之中,约制时期准备闭关。室内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床铺而已。才经过几日,得疾病,非常严重,自己振奋说:“念佛正是为了生死,怎么可以因为疾病而中断呢!”于是持念佛名更加恳切。不久之后有金光照室,光中有佛为他摩顶,疾病突然痊愈。后来获得念佛三昧,行住坐卧之中,毫无其他的妄念。如是闭关念佛经过三年,在三月十五日出关,升座说法之后,告诉大众说:“我将在七月十五日以后西归,你们可以来相送。”

  到了那一天,大众都聚集而来,道彻正好设盂兰盆会。大众都到齐的时候,提起前些日子说要往生的那件事,道彻说:“是有这件事,但是你们可以先休息,稍待一下。”第二天,道彻迎请他所熟悉的崇福寺僧人,把庵中的住持席位交待给他。又过一天,设斋告别大众。正午的时候,入坐龛中,闭目端坐而往生,不久之后又苏醒过来,告诉大众说:“与诸君远别,难道可以不说一句话。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如果你们还记忆怀念著我,只要念阿弥陀佛,不久就可以相见,错过此生,轮转于生死长夜,痛哉!痛哉!”说完之后就坐化往生,时年四十八岁,当时为清高宗乾隆十九(西元一七五四年)。(僧旅亭述)

  清 成注

  成注。字杲彻,俗姓郭,徐州(江苏)铜山人。少年出家,年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宝华山。受戒后遍参诸方的善知识,承受法脉于天童寺的石吼彻公。后来专修净土法门。清高宗乾隆十二年(西元一七四七年),居住在苏州的狮林寺。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驾临其寺院,赐名为“画禅”。成注每日率大众四次聚会念佛。往往在蜡烛烧完香烟燃烬,大众都一一散去时,而成注依然念佛声不绝。时常应大众的邀请施放瑜伽焰口,所得到的供养,则交给监院,充当修造寺院的费用。没多久,殿堂焕然一新,日日恢复其旧观。成注每日半夜,都修大悲忏法,从不睡卧床席。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一不小心木鱼掉落在地,忽然有所省悟。从此以后,随口说偈颂,好像宿世曾经修习一样。

  成注曾经开示大众说:“脚蹋无生路,四面何回互。推出众人前,分明绝举扬。本来真面目,万事皆具足,触著与磕著,处处超佛祖。更有念佛亲,西方胜境真。莲胎保养处,不隔一毫尘。若人达此意,不劳向外寻。业识消磨尽,往生即此心,华开亲见佛,万象尽回春。”如果有居士问佛法者,则曰:“娑婆苦,何不随我往西方去呢!”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四月,得下痢的病,卧病有一阵子。有一天,召唤侍者来面前说:“扶我起来坐著。”又要了一些橘饼汤来喝,然后正念而往生,时年七十三岁。(画禅寺杂录。僧宏通述)

  清 了庵

  了庵。不清楚他的出身。早年曾经到处参访丛林,非常用心地参究,晚年则修行净土法门。后来到和口,安住在栖隐寺。当地的居士严氏买田园供养他,不久之后,得疾病,告诉严氏说:“可以送我回江南。”严氏于是准备舟船,将他送到金山,了庵于是又回到江宁的某寺院。有一天,自己堆积木柴于庭院,坐在柴堆上面,不断地称念阿弥陀佛。召唤大众举火燃烧,大众没有答应。了庵又催促大众,于是有人拿一炷香给他。了庵把香拿到鼻间吹之,突然火苗从鼻子而出,燃烧了整个面门,皮肉片片脱落,此时念佛声依然不停,而火又更加地炽盛。大众在隐隐约约之间听到念佛声向西方的虚空而去,过一阵子才消失。了庵自己遗嘱交待他的徒弟把骨头磨成粉,喂食江里的鱼,以结净土之缘,徒弟们依照他的指示而行。(僧旅亭述)

  清 实定、际会

  实定。字闻学,俗姓张,松江上海人。年二十多岁,出家于天台山的万年寺。遍参诸方的善知识,启发明了心法的大要。不久之后主持天目峰的禅原寺。晚年到了苏州,住在文星阁,曾经说:“达到心地本源之人,功行尚未齐等于诸佛。如果能够得生净土,果地的功行才能够圆满。”因此常常提倡念佛法门,并著作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又说:“诸佛的法身,含裹十方世界,经云:“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应当直下去超越种种的限量,远远地断绝去来之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念佛出世,念念佛灭度,念念无生,念念往生,头头上明白,物物上显现,总是一句阿弥陀佛,方是真实的念佛人也!”

  清高宗乾…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