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记录,以鞭策后人。
愿净老和尚十六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随后就四处参学,精研教理,禅净双修,终于成为一名佛学造诣较深的高僧。为了弘法利生,师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在晋、冀、蒙、京、津、汉、港等地有较高的威望,皈依的弟子甚多。
愿净老和尚晚年一直居住在应县观音殿,闭门谢客,专修净土。师由于长年诚敬修炼,生活起居极有规律,因而虽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思路敏捷。三月八日,师微感不适,不思茶饭。弟子了空法师问:“师父您啥时归西,我们好作准备?”师回答:“还得五六天。我选上个好日子就走”。宣护法师、慈教法师很有经验,马上组织轮流助念,并与同道商量师父后事。三月十三日师淋浴净身后,趺坐在炕上,望著三圣画像,双手合十,面带笑容,口念阿弥陀佛,一副往生极乐的瑞相,这时助念的僧众们共同目睹了一个奇迹:在屋里的西墙上闪耀著五颜六色的圆光环,内有西方三圣,外有众菩萨,冉冉前来,时隐时现,满屋一片檀香味。在宣护、慈教两位法师的指导下,紧张而有秩序的助念一阵比一阵紧迫。这时香炉的香快要燃尽,一位居士忙上前拈香,顿时一切境界全无,佛号声也渐渐平静了下来。次日早晨,宣护、慈教两位法师重新组织了助念班子,将班子外的善知识安排在院内、街上助念,然后对师父说:“您老万缘放下,赶快求生净土吧”。老和尚微笑著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十时整,老和尚在一片助念声中往生极乐世界了。师一周前预知时至,将身后事嘱托弟子了空法师办理。廿七日封龛时,师容颜慈祥,不改生前,四肢柔软,如入禅定。
根据愿净老和尚生前意愿:一、举办丧事一切从简,不发讣告,不举行追悼会。二、将遗体土葬,十年后如不腐败就证明其道行高深,如腐败,则再行火化。三月卅日,应县佛教协会、愿净老和尚治丧委员会联合为老和尚举行出龛法会。来自东北及五台山、大同、朔州等地的高僧大德和本县的四众弟子五千多人,护送愿净老和尚遗体入塔安放。应县统战部、县政协、新闻单位等部门参加了法会。
愿净老和尚生前曾任应县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县佛协会长、省佛协代表。师一生爱国爱教,遵纪守法,道心坚固,持戒精严,一生简朴,不愧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位尊师,众生之楷模。
—转载自二○○一年“佛陀教育”十二期
万缘放下 听经求生
■新加坡/明静
陈光别老居士安详往生
◆本刊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陈光别(法名性照)老居士,于九月十六日(农历八月初七)凌晨十二时三十分,预知时至,安详往生,享年九十二岁。
老居士于一九一二年八月出生在中国福建同安马巷镇,幼时聪明、温和、善良。一九二六年南来新加坡,在外祖父蒋丽棣先生的和平商行学习经商,晚上到工商学校就读。后来创办“裕诚树胶厅”等几家商业机构;同时还兼任大华银行、华侨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董事,是新加坡工商金融界名人之一。
老居士为人厚道,时刻不忘祖国,十分关心故乡的文教卫生事业,曾先后为同安二中、同安十五中及同民医院等机构增添设备、扩充规模等捐助巨额资金。
一九五九年,周恩来总理曾亲切接见陈老居士,对他为祖国人民所做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称赞他是“华侨实业家”一九九七年与一九九八年,厦门市曾两度授于老居士“捐资兴学,功在千秋”的金匾;一九九九年,同安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在二次大战前,老居士做为佛教居士林发起人之一,与广洽长老相识,数十年来的交往,深受佛法的薰习,对慈善、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不遗余力。一九七七年接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后,大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事业,扩充居士林场所,数十年来默默耕耘,深得社会各界的赞叹。
近数年来,老居士因为身体不适,行动不便,遂将林务全权委托李木源居士处理,自己则在家专心潜修。尤其是看了净空老法师的《无量寿经》录影带之后,对求生净土信心倍增。交待李木源居士,把老法师近几年所讲的各种录影带都给他送一套,坚持每天听经八小时,其余时间专心念佛。除听经念佛外,其他世缘一概放下,一心求生极乐世界。
老居士临近往生前的两三个月,经常在纸条上书写“八月初七”,家人不知何意,又不是什么纪念日子,问他,他只是笑而不答,念佛不止。
临往生前几天,病况加重,家人送他入院就医,老居士神志清楚,佛号不断,只是身体较为虚弱。住院期间,净空老法师安排出家法师,轮流在老居士病房不出声诵经念佛,二十四小时不间断。
九月十六日凌晨十二点,当值的法师注意到老居士的呼吸有些急促,就提醒他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于是也随著老居士的呼吸大声念佛,增加他意志的专注。将近十二点三十分,老居士的呼吸渐微渐弱,在大家整齐专注的佛号声中,安详自在地合上眼睛,就像一个熟睡的老人。
九月十六日正是农历八月初七日,家人这时才明白,老居士原来在三个月前就知道自己往生的日子,但那些纸条早已当作垃圾处理。然而整理遗物时,却在抽屉内意外发现另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面对现实,甘愿归西;归西见佛,皆大欢喜——陈光别”,并且有英文署名。
由这些殊胜的祥瑞,足可以证明老居士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听经闻法,必定当生成就无上佛道。我们共同祈愿老居士莲品高增,早日乘愿再来,作弥陀大使,接引众生往生成佛。
—转载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佛陀教育”第四期
满庭荷花菩提海
■台中/苏昭安
苏吴月英老居士往生记
母亲苏吴月英老居士,出生于民国十三年,台南县白河镇乡下地方,十九岁嫁来东山乡东原村,一生克勤克俭,相夫教子,孩子成家立业之后,又能放下产业,跟随孩子到台中听经闻法,精进念佛,一直到往生。其信愿之真切,始终如一。
母亲时常提及,在父亲兄弟分家之后,除了一些山地之外,仅得新台币三百元,母亲舍不得花用,将之缝起,藏于腰带之内。曾有一段时间,无米可煮,无菜可炒,仅以蕃薯切片煮熟裹腹,邻居多日未曾听到煮饭炒菜之声,好奇来看,方知窘况如此,不胜唏嘘!
家里虽然生活窘困,然母亲人穷志不穷,常和父亲爬山过岭,做些小生意。因为母亲甚为勤俭,所以慢慢累积资本,经济也稍获改善,母亲常常以此训示子弟,要勤要俭,常说:“有俭才有底”。
母亲虽然对自己甚为刻苦节俭,但是对于邻里的独居老人,却乐善好施,尤其遇到节庆时,常将一些食物用品,赠与一些孤苦老人,使老人倍觉温暖,此事常为邻里津津乐道。
母亲在儿女相继成家立业之后,看到三子清龙在台中学佛吃素,当下发愿说:“孩子都吃素念佛,我怎么能不吃素呢?”从此即断了肉食,终身吃素,这是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善愿真切。后来,跟随孩子到台中小住一段时间,看到台中莲社诸位莲友,举止有度,待人和善,又能听经闻法,觉得难能可贵,乃和父亲商议,决定搬来台中。再度感受到母亲为了学佛,而能看破放下。
母亲搬来台中之后,常和父亲到台中莲社听经念佛,风雨无阻。平日忙于家事之余,念珠总不离于手,常说:“我这一辈子能亲近到雪公老师和周老师、徐老师,以及莲社诸位师姑莲友,并听闻到净土法门,是一生中最大的福气啊!”在台中二十年来,母亲学佛日益精进,感召子女相继来台中附近定居,亲近莲社,家人都受到潜移默化,整个家族都跟著学佛念佛。
母亲早年克勤克俭,老人家的身教更是子女学习的模范,现在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规律,功课不断。母亲和父亲常在早上四、五点即起来做早课,家事做毕,便和父亲一同到莲社和灵山寺等净土道场听经念佛,下午四、五点即做晚课。二老的早晚功课,似乎未曾间断过。
二、自奉甚俭,广结善缘。母亲将子女供养的孝敬金,省吃俭用节省下来,过年过节时,很有规划的布施到佛寺或慈善机构,广结善缘。常以子女名义做功德,使子女在默默之中,受到母亲的积善福佑。
三、慈爱子孙,敬事祖先。母亲平日非常照顾子孙,对祖先的祭祀尤为虔敬。每逢过年过节,必亲自督导儿媳做菜做饭,祭拜祖先,领导全家共修念佛,回向祖先。
四、志求往生,信愿坚定。母亲在荣总医院检查结果,确知是胃癌末期之后,即深感人生是苦,厌离娑婆、求生极乐的心非常真切。好几次,儿女想要侍奉汤药,皆被拒绝。并且一再的说:“我已决定要求生西方,你们给我这些汤药做什么呢?”由于母亲胃部幽门因肿瘤缘故,无法通畅,无法排便,十分难受,有莲友提供小麦草汁灌肠方法,实施几次后较为好转,但到了临终前二十分钟,母亲还是说:“灌肠也可不用了,念佛就好!”母亲从民国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出院之后,到十月十日晚上九点五十分左右往生,这十四天当中,母亲往生的愿力从没变过,一直到临命终,始终“清清楚楚,正念分明”,这正是母亲学佛以来的用功写照。
母亲在人生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关头——“临命终时”,意志坚定的说:“我已见佛,我也欢喜要去了!”声音虽然微弱,意识却是清清楚楚,灵灵觉觉,母亲往生前约一个钟头,孙子们陪著阿嬷念佛,休息片刻时,母亲叫孙子们一个个靠近床前,叮咛说:“你们要孝顺父母,要好好学佛哦!”最后命终时,跟亲属及莲友们说了一句话:“念佛就好!”这句遗言,是母亲留给子孙们最重要的勉励,也是最重要的礼物。
母亲往生时,子女媳妇们全部随侍在侧,孙子多位在旁念佛,经过二十四小时莲友们的发心助念,母亲自在安详的往生了!就像周老师在母亲往生前两天所开示的:“要看破放下,要一心念佛。”母亲似乎听进去,也做到了,在入殓帮母亲换衣服,扶著母亲法体下楼梯时,顶门犹温,身体柔软。
…
《e世纪往生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