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記錄,以鞭策後人。
願淨老和尚十六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隨後就四處參學,精研教理,禅淨雙修,終于成爲一名佛學造詣較深的高僧。爲了弘法利生,師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在晉、冀、蒙、京、津、漢、港等地有較高的威望,皈依的弟子甚多。
願淨老和尚晚年一直居住在應縣觀音殿,閉門謝客,專修淨土。師由于長年誠敬修煉,生活起居極有規律,因而雖年事已高,但耳聰目明,思路敏捷。叁月八日,師微感不適,不思茶飯。弟子了空法師問:“師父您啥時歸西,我們好作准備?”師回答:“還得五六天。我選上個好日子就走”。宣護法師、慈教法師很有經驗,馬上組織輪流助念,並與同道商量師父後事。叁月十叁日師淋浴淨身後,趺坐在炕上,望著叁聖畫像,雙手合十,面帶笑容,口念阿彌陀佛,一副往生極樂的瑞相,這時助念的僧衆們共同目睹了一個奇迹:在屋裏的西牆上閃耀著五顔六色的圓光環,內有西方叁聖,外有衆菩薩,冉冉前來,時隱時現,滿屋一片檀香味。在宣護、慈教兩位法師的指導下,緊張而有秩序的助念一陣比一陣緊迫。這時香爐的香快要燃盡,一位居士忙上前拈香,頓時一切境界全無,佛號聲也漸漸平靜了下來。次日早晨,宣護、慈教兩位法師重新組織了助念班子,將班子外的善知識安排在院內、街上助念,然後對師父說:“您老萬緣放下,趕快求生淨土吧”。老和尚微笑著點點頭,什麼也沒說。十時整,老和尚在一片助念聲中往生極樂世界了。師一周前預知時至,將身後事囑托弟子了空法師辦理。廿七日封龛時,師容顔慈祥,不改生前,四肢柔軟,如入禅定。
根據願淨老和尚生前意願:一、舉辦喪事一切從簡,不發訃告,不舉行追悼會。二、將遺體土葬,十年後如不腐敗就證明其道行高深,如腐敗,則再行火化。叁月卅日,應縣佛教協會、願淨老和尚治喪委員會聯合爲老和尚舉行出龛法會。來自東北及五臺山、大同、朔州等地的高僧大德和本縣的四衆弟子五千多人,護送願淨老和尚遺體入塔安放。應縣統戰部、縣政協、新聞單位等部門參加了法會。
願淨老和尚生前曾任應縣第六、七屆政協委員、縣佛協會長、省佛協代表。師一生愛國愛教,遵紀守法,道心堅固,持戒精嚴,一生簡樸,不愧爲當代佛教界的一位尊師,衆生之楷模。
—轉載自二○○一年“佛陀教育”十二期
萬緣放下 聽經求生
■新加坡/明靜
陳光別老居士安詳往生
◆本刊訊: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陳光別(法名性照)老居士,于九月十六日(農曆八月初七)淩晨十二時叁十分,預知時至,安詳往生,享年九十二歲。
老居士于一九一二年八月出生在中國福建同安馬巷鎮,幼時聰明、溫和、善良。一九二六年南來新加坡,在外祖父蔣麗棣先生的和平商行學習經商,晚上到工商學校就讀。後來創辦“裕誠樹膠廳”等幾家商業機構;同時還兼任大華銀行、華僑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的董事,是新加坡工商金融界名人之一。
老居士爲人厚道,時刻不忘祖國,十分關心故鄉的文教衛生事業,曾先後爲同安二中、同安十五中及同民醫院等機構增添設備、擴充規模等捐助巨額資金。
一九五九年,周恩來總理曾親切接見陳老居士,對他爲祖國人民所做的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稱贊他是“華僑實業家”一九九七年與一九九八年,廈門市曾兩度授于老居士“捐資興學,功在千秋”的金匾;一九九九年,同安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的稱號。
在二次大戰前,老居士做爲佛教居士林發起人之一,與廣洽長老相識,數十年來的交往,深受佛法的薰習,對慈善、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更是不遺余力。一九七七年接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後,大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事業,擴充居士林場所,數十年來默默耕耘,深得社會各界的贊歎。
近數年來,老居士因爲身體不適,行動不便,遂將林務全權委托李木源居士處理,自己則在家專心潛修。尤其是看了淨空老法師的《無量壽經》錄影帶之後,對求生淨土信心倍增。交待李木源居士,把老法師近幾年所講的各種錄影帶都給他送一套,堅持每天聽經八小時,其余時間專心念佛。除聽經念佛外,其他世緣一概放下,一心求生極樂世界。
老居士臨近往生前的兩叁個月,經常在紙條上書寫“八月初七”,家人不知何意,又不是什麼紀念日子,問他,他只是笑而不答,念佛不止。
臨往生前幾天,病況加重,家人送他入院就醫,老居士神志清楚,佛號不斷,只是身體較爲虛弱。住院期間,淨空老法師安排出家法師,輪流在老居士病房不出聲誦經念佛,二十四小時不間斷。
九月十六日淩晨十二點,當值的法師注意到老居士的呼吸有些急促,就提醒他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于是也隨著老居士的呼吸大聲念佛,增加他意志的專注。將近十二點叁十分,老居士的呼吸漸微漸弱,在大家整齊專注的佛號聲中,安詳自在地合上眼睛,就像一個熟睡的老人。
九月十六日正是農曆八月初七日,家人這時才明白,老居士原來在叁個月前就知道自己往生的日子,但那些紙條早已當作垃圾處理。然而整理遺物時,卻在抽屜內意外發現另一張紙條,上面寫道:“面對現實,甘願歸西;歸西見佛,皆大歡喜——陳光別”,並且有英文署名。
由這些殊勝的祥瑞,足可以證明老居士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聽經聞法,必定當生成就無上佛道。我們共同祈願老居士蓮品高增,早日乘願再來,作彌陀大使,接引衆生往生成佛。
—轉載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佛陀教育”第四期
滿庭荷花菩提海
■臺中/蘇昭安
蘇吳月英老居士往生記
母親蘇吳月英老居士,出生于民國十叁年,臺南縣白河鎮鄉下地方,十九歲嫁來東山鄉東原村,一生克勤克儉,相夫教子,孩子成家立業之後,又能放下産業,跟隨孩子到臺中聽經聞法,精進念佛,一直到往生。其信願之真切,始終如一。
母親時常提及,在父親兄弟分家之後,除了一些山地之外,僅得新臺幣叁百元,母親舍不得花用,將之縫起,藏于腰帶之內。曾有一段時間,無米可煮,無菜可炒,僅以蕃薯切片煮熟裹腹,鄰居多日未曾聽到煮飯炒菜之聲,好奇來看,方知窘況如此,不勝唏噓!
家裏雖然生活窘困,然母親人窮志不窮,常和父親爬山過嶺,做些小生意。因爲母親甚爲勤儉,所以慢慢累積資本,經濟也稍獲改善,母親常常以此訓示子弟,要勤要儉,常說:“有儉才有底”。
母親雖然對自己甚爲刻苦節儉,但是對于鄰裏的獨居老人,卻樂善好施,尤其遇到節慶時,常將一些食物用品,贈與一些孤苦老人,使老人倍覺溫暖,此事常爲鄰裏津津樂道。
母親在兒女相繼成家立業之後,看到叁子清龍在臺中學佛吃素,當下發願說:“孩子都吃素念佛,我怎麼能不吃素呢?”從此即斷了肉食,終身吃素,這是第一次感受到母親的善願真切。後來,跟隨孩子到臺中小住一段時間,看到臺中蓮社諸位蓮友,舉止有度,待人和善,又能聽經聞法,覺得難能可貴,乃和父親商議,決定搬來臺中。再度感受到母親爲了學佛,而能看破放下。
母親搬來臺中之後,常和父親到臺中蓮社聽經念佛,風雨無阻。平日忙于家事之余,念珠總不離于手,常說:“我這一輩子能親近到雪公老師和周老師、徐老師,以及蓮社諸位師姑蓮友,並聽聞到淨土法門,是一生中最大的福氣啊!”在臺中二十年來,母親學佛日益精進,感召子女相繼來臺中附近定居,親近蓮社,家人都受到潛移默化,整個家族都跟著學佛念佛。
母親早年克勤克儉,老人家的身教更是子女學習的模範,現在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幾點:
一、生活規律,功課不斷。母親和父親常在早上四、五點即起來做早課,家事做畢,便和父親一同到蓮社和靈山寺等淨土道場聽經念佛,下午四、五點即做晚課。二老的早晚功課,似乎未曾間斷過。
二、自奉甚儉,廣結善緣。母親將子女供養的孝敬金,省吃儉用節省下來,過年過節時,很有規劃的布施到佛寺或慈善機構,廣結善緣。常以子女名義做功德,使子女在默默之中,受到母親的積善福佑。
叁、慈愛子孫,敬事祖先。母親平日非常照顧子孫,對祖先的祭祀尤爲虔敬。每逢過年過節,必親自督導兒媳做菜做飯,祭拜祖先,領導全家共修念佛,回向祖先。
四、志求往生,信願堅定。母親在榮總醫院檢查結果,確知是胃癌末期之後,即深感人生是苦,厭離娑婆、求生極樂的心非常真切。好幾次,兒女想要侍奉湯藥,皆被拒絕。並且一再的說:“我已決定要求生西方,你們給我這些湯藥做什麼呢?”由于母親胃部幽門因腫瘤緣故,無法通暢,無法排便,十分難受,有蓮友提供小麥草汁灌腸方法,實施幾次後較爲好轉,但到了臨終前二十分鍾,母親還是說:“灌腸也可不用了,念佛就好!”母親從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出院之後,到十月十日晚上九點五十分左右往生,這十四天當中,母親往生的願力從沒變過,一直到臨命終,始終“清清楚楚,正念分明”,這正是母親學佛以來的用功寫照。
母親在人生的最後一站,也是最重要的關頭——“臨命終時”,意志堅定的說:“我已見佛,我也歡喜要去了!”聲音雖然微弱,意識卻是清清楚楚,靈靈覺覺,母親往生前約一個鍾頭,孫子們陪著阿嬷念佛,休息片刻時,母親叫孫子們一個個靠近床前,叮咛說:“你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佛哦!”最後命終時,跟親屬及蓮友們說了一句話:“念佛就好!”這句遺言,是母親留給子孫們最重要的勉勵,也是最重要的禮物。
母親往生時,子女媳婦們全部隨侍在側,孫子多位在旁念佛,經過二十四小時蓮友們的發心助念,母親自在安詳的往生了!就像周老師在母親往生前兩天所開示的:“要看破放下,要一心念佛。”母親似乎聽進去,也做到了,在入殓幫母親換衣服,扶著母親法體下樓梯時,頂門猶溫,身體柔軟。
…
《e世紀往生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