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定学
圆慈法师
定学是佛教中的三学之一,是连结戒学和慧学的中介和桥梁;它又是静心健身之术,是喜悦之源,是修习心和开发心智的方式方法,是建立清净庄严世界的途径,是近涅槃的清净道。定学的分类可依佛教实际分布的地域而分为南传实习定学和北传实习定学;又可依定学的发展和传承而分为早期定学、中期定学和後期定学,亦即小乘定学、大乘定学、中国禅学和西藏定学,我们的讨论将依这些分类而展开。
小乘定学
小乘定学虽早在公元三世纪就译成了中文,但因师资问题,修定的环境问题和步骤繁杂,加之中国人修行的目的不在证阿罗汉果和涅槃,而目的在於学菩萨行以成佛;所以小乘定学的经典在中国普遍不受重视,研究者少而修者更少;这类的经典往往成了寺院的不动产或装饰品。此是佛教的萎缩相,少闻(学)寡语,更不能因根机而施教,百家争鸣被独唱一句或不立文字之音所淹没,在教化上教条地流向二边:或让人追求来世安乐,或让人追究一句以期顿悟。佛法因之被囚於寺内一角,使众人敬而远之。佛教没了活力,佛法的光辉自然隐匿;佛子自困手足,新学佛法者寡,弘法场地少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今日的大乘系里,有设营立坛以广扬圣教之心者寡,有此行者寡之又寡。设以三学滋润四众者更是寡而少,此是佛教之衰象,僧人之失职。今澳门佛教总会诸大德设菩提之旅之营帜,设三学之高堂,实为应世之悲智妙用。小乘定学多流行於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那儿的僧人不信弥陀,不谈他方净土,深信自己解脱之能力,以弘扬三学十二分教、持戒、修定增慧为日常所务,以证四果和涅槃为目的。依阿含经和小乘论著而言,定是三学中的增上心学,是三种善教中的中善,如”众善奉行”等语,是说明定教为中善,又得有神变等故为中善,人若具定慧,其心力之稳固状况,”譬如坚石山,不为风所动,毁誉不能动”。以三明等的近依而言,定是阐明为六神通的近依,因为只有依於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以行为而言,定是阐明回避称为自苦的极端行为,而戒是阐明回避称为沉溺极乐的行为,慧是阐明行於中道的教。以超越恶趣的方便而言,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戒是阐明超越恶趣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以断烦恼而言,定是以镇伏断而断烦恼,如以初的近行定等而伏断烦恼。以对治法门而言,定是用来对治缠的。以杂染的净化而言,定是用来净化爱杂染的。以证果的原因而言,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因为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
关於定和定的原理
经典中说,依於“心”而修三摩地;巴利文或梵文的“三摩怠被颉叭痢
samadhi)一般译为中文的“定”。甚麽是定
觉音在其所著之《清净道论》中说:“善心一境性为定”。此语之意义与“置心一处”,“摄心一处”相近。觉音认为“等持”是定的意义,此即为“平等正直地安置和保持心与心所於一个所缘的境上,或依那法的威力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地住於一个所缘的境中”。
若依《法聚论》所载,佛经中的“止”(舍摩陀samatha)、“心一境”(cittekaggata)和“心不散乱”(avikkhepa),“一心”皆是定(samadhi)的同意字。所以,在汉译的《坐禅三昧经》中有“系心一处,是名为止”,“止则心闲少事,故心住一础薄靶亩ㄊ堑佬纳⒎堑馈薄S炙担骸跋敌牟涣钔饽睿饽钪钤瞪阒罨怪浦钭。敲恍摹薄!靶淖∫淮σ嗖怀凵ⅲ敲ǜ薄!鹅匾ň酚小俺V咕泊Γ恍亩俗媸直漳浚闵砜谝猓骱龇乓荨薄!洞锬Χ嗦揿犯诙喾矫嫦允玖恕爸埂焙汀肮邸
vipassana)在引心向定入禅上的密切关系和相辅作用,如言:“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从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
系念修心以得定入禅的原理,《坐禅三昧经》是这样说的“系意观行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常念观心,心出制持,若心疲极,住念所缘,舍外守住,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疲)极乃住息;所缘(境处)如柱,念如绳锁,心喻猕猴;亦如乳母,常观婴儿不令堕地,行者观心亦复如是,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此修禅定的原理与禅教中牧牛图所显示的道理相应。
定的相、味、现起、足处
依据《清净道论》所说:“定以(心意)不散乱为相(或特徵),以消灭散乱心为味(或作用),以心不散动为现起(或现状),据`乐者之心而善等持”的语句,因而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
心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修定就是修心、改造心、强化心或令心升华。所以要想修好定或对修定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必要对心有个了解。
小乘经典中对心之锐利和作用,虽然还没谈及如大乘经论中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心所造”的地步,但也啃定了心力之不可思议。此引《法句经》中的法句以显示之。《法句经双品》中说:
一切(恶)法,心为前导,心为主使,由心促成;
若人以邪心,或言或行动,苦恼跟随他,如轮随牛足。(1)
一切(善)法,心为前导,心为主使,由心促成;
若人以净心,或言或行动,安乐跟著他,如影随其身。(2)
依此而言,一切事(或法)都是依心的关系而存在,特别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心作主宰,作领导的,由心力所促成的。现代科学的发达,有征服太空的威力,成就极大,不但旅游太空登上了月球,还正向其它星球进军;对人类的物质文明贡献也极显著,例如电话、电视业的发展,能使人们听到和看到遥远的声音和情境,从前蜀地的出家人去浙地朝拜观世音菩萨来回数月,而去印度朝拜佛教圣地来回则要数年;利用现今的交通工具,一周便能让人如愿以偿。再如电灯代替了腊烛,电脑代替了毛笔,动力机使水牛和毛驴进了动物园。这些说明心力的作用,和心被善引导时,可以造大福给予人类,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从而改变人的某种命运。但是,如偏重於物质科学的发展,做其奴隶,而忘却对本身,对自心的省察、调御和改造,那结果一定是:物质科学的发展成就,都会成为增加苦痛的因素。i如核子能力的运用,以善心用之可以给人以光明;以恶心用之可以摧毁种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所以法句第四十二颂说:“仇者对仇,怨者对怨,心被邪使,为害最大”;而第四十三颂则说:“非由父母为,亦非亲族作,心被善导引,造最是大”。由此而言,人物无论大小,只要有心,心是活的,皆有必要进行心之了解、分析、归类、调理,以及分别对待等。这样去作,於世出世法上皆有好处。如何了解呢
方法很多,不过学佛学者,应从佛教入手。
依上面的法句来看,心为行为善恶的的决定者。何为行为
行为是指人对事的一切活动说。依佛法说,包括了身体,语言(及字)和内心的有意活动。身体的动作和语言的表达上有善的,有恶的;另有无所谓善恶的行为,称为无记。何为善的行为
一般的来说,凡与人有益的,受到国家奖励的,社会所称赞的,则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与人有害的,则是恶的,不道德的行为。不过依佛法而言,凡是善的行为,应该是同时对己对他或她都有好处的行为,忽视一方都不为圆满的善和美,或者不为佛所称赞的尽善尽美行为。行为的所以成为善恶,必由内心来影响。行为从内心而引发,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先考虑,其次决定;然後是发为动作:动身,动口或动笔,便有善恶的价值。行为的善恶,主要决定於内心,所以法律对於犯法者,必审查其动机,为预谋或为偶发,这舆佛法的见解大体一致。我们的语言和身体的动作,己有心为因缘,有了心的成分;因此,渗入了善心往往成善事因缘;而恶心成恶事因缘。这可见行为的善恶,由於心力的作用和参与。所以劝人向善行善,要教人从心地改良做起。
心净则国土净
了解心对根身的主导、为善的发动、以及心能影响报体等之後,看看心对身外之物的影响力,以进一步了解心之作用力,以明了修心之重要性。如我们的夏令营,所在寺院的建筑,都市计划等,都是依人的心力来决定。即使是卫星上天,动物的复制,火箭等,看来是外物,似乎舆心无关,可是研究起来,只是某类人心的需要,才不断产生出来。人心有甚麽而需要,不消说,主要是为夺取控制和求生存,这才有种种的制造。依不同的要求,开展不同的知识,引出不同的行动和成就。如人得了重感冒,其心定是不宁,家人因欲其康复请医和用心护理,大夫定要用心诊视施药,而健康学家用心在如何防治此病患,医药研制者则尽人心研制有效而无副作用;而其不友好者则是另一种心态。这便是随人心的反应欲求不同,就有不同的工作,引出不同的成就。推而论之,世间所有一切文化活动,科学进步,都依於心力的推进。
依佛法而言,世界的苦乐,世界的治乱和安危,都依人的心力而造成。假使众人之心皆向善,重道德,守法令,这个世界就会转成祥和清净的世界。反之,多数人向恶,不重视道德,不守法令,便会变成暴戾的秽恶世界。所以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譬如,中国的苏州城在诗人张继的笔下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锺声到客船”;而在马可波罗的眼里则是东方的威尼斯;八十年代的苏州城仍是外国游人所崇敬的古城。现在的寒山寺已经是苏州城内的寒山寺。半夜钟声绝非今有,乌啼寂灭已久,代之是汽笛不息。大马路是油烟浓浓,小港小弄是叮叮当当的脚踏车催促之声。体现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观念。心力是能转移环境的,能使她转好,也可使她转坏。不过如转向丑恶苦恼,那就不是善者的理想了。我们一般所能了解的,心的力量,要通过我们的身体,手足,才能改变环境,但心力如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可以不经过物质…
《小乘定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