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心之法

  定心之法

  圆慈法师

  以甚麽方法来定心或令心得定?对此,早期汉译的《修行道地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五门禅经要用法》、《达摩多罗禅经》、《治禅病秘要法》等佛典中介绍的不少。其中常见的方法有五种。另外《禅秘要法经》中有三十种;《解脱道论》中有四十种方法,而《清净道论》中的四十个方法与《解脱道论》中的相似。此四十个定心方法亦称为四十业处,谓修定作业之处。如下说明:

  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遍、限定遍

  十不净:膨涨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断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

  四梵住:慈、悲、喜、舍

  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一想:食厌想为一想。

  一差别:

  四界差别为一差别如何修习每个定心之法,其修习之方法步骤详见於《解脱道论》和《清净道论》中。不过修定心之法能否有成果,其关键之处,在於修者是否取得了适合自己心性的定心之法。如病者服药,若药对症,使能药到病除;若药品不对症,轻者不能使病者得好,重者使病者增生病情。

  在佛教圣典中修定的方法之多,好似药房的种种药品;使用何种定心之法方能增生定心?这是深值决择的要事,是需要请教的事。如同何种药品才能使病者得离病苦以达身心的自然,需要良医依病症而给的药方来取药服药。又补品也不是随便使用;应该是缺少甚麽补充甚麽,还要照顾到热性、凉性、中性等,决不能乱补;否则导致四大不调增生疾苦。所以《解脱道论》劝导学人去“觅善知识”,而《清净道论》亦让愿望修定者去“亲近善友”就是“亲近教授业处的善友”。去亲那些确确实实能够在修定上,能够依你心性而指导、传授给你定心之法的有识之士。南传佛学典籍中常常有某某学僧或某某法师长老学通了三藏圣典,能够讲解三藏,但仍要去某某善知识处求授“业处”(定境或定心之法)。例如:《清净道论》中提到一位精通一切圣典的大法护长老,这位长老向他的听法弟子无畏长老求授业处。这俩位长老的对话摘录如下:

  “大法护长老跑到无畏长老的面前,就坐在地面上的一张席上说道:`贤者!请您对我讲业处吧!'无畏长老说:`尊者!说甚麽?我们不是从你闻法的吗?'大法护长老:`贤者!证者之道是在学的另一面的。'"

  据说无畏长老那时已证得须陀洹果,他给大法护长老说了业处後便回去了。不久,他就听到大法护长老证得阿罗汉道而业已般涅槃。因此,无畏长老赞叹说:“贤者!我们的阿梨大法护长老是正直之人;他曾在自己学法的弟子前坐於席上说:“教我业处"。贤者!长老阿罗汉道是至当的。”i

  提到善知识,一般是指能除人心病,授人技艺,导人向善,给人光明等的善良而又有能力和学识之人,或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佛教中所指的善知识则是:“可爱而可敬重者,善语而堪教他者,能作甚深论说者,非道不作怂恿者。"如这样具足德行的,专为他人利益的,站在增进向上一边的为善友或善知识。但对修定者来说,他的善知识则有二种:(1)能教授“一切处业处"的人和(2)能传授“应用业处"的人。我的看法是第一种善知识有利於增长知识;而第二种则有利於得定。因为教“应用业处"的人,能够识别我的根性,能够给与适合我的根性的修习方法,所教有应用价值。有些大师俱有二种善知识的能力,如佛陀和八地的菩萨,以及某些阿罗汉等。有些人,有学无证,可以讲讲业处,流通流通;有些人则有学有证可以传授;有些则少学有证亦可有所传授。总之学证情况有种种的不同。而求得定心之法者,亦应根据个人的情况来亲近个人所应亲近的善知识。此道理如同一年级的学生,向高年级的学生求教知识一样去领教。所以,有菩萨向佛陀求学,初果人向二果人求助,不知者向知者学习等不同。常言说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当今之世能指导和传授定心之法的善知识就更为希奇了。我们是肉眼凡胎者,谁人是修定者的善知识呢?难道善知识自己会对你我表示“我是漏尽者,是善知识”吗?这就看缘份了。五世纪以後朝拜圣地,走南行北,行脚访道,成为超凡入圣的途经;并且还总结出了一套参学求法的礼仪,以及拜见阿梨,行正务以“成就师心欢喜"和待机求授心法、业处的方法。

  区别性行

  关於人的本性,儒家有“人之初,性本善"。佛教则认为人类的本性,生来并不纯一,是多样性的。但儒家和佛教的共同点是相信教育和人类自我的改造力。中国的法家和佛教的一个共同点是在治人类的劣根性上,使用法律以治身,但佛教强调治心。而佛教与阴阳家的一个共同点是相信经验和因果,由其是相信运作记录,所不同是佛法重在讲如何的超越常轨。

  如前所言,了解人的本性或心性十分的重要,如医生了解病情一样的重要。如人处理问题,先得了知问题的根结所在,然後才拿出有利於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谈朋友,待人接物,为安全之故,还得了解了解人的情况,更何况行施超人之法呢?

  甚麽是人的本性或性行?简单地说,本性是与生同来的先天性格,它时常很自然的流露於人的言语和行为上。平时人们说,某某人本性恶劣,某某心性善良,某某人没有头脑,某某人性格刚毅,某某人生似多智,等种种对人的评论,就是在评论人的性格;但,是否准确则另作别论。佛陀在小乘教中,由其是在律仪中,是不许僧人谈论占卜星相之学;其主要原因是:非僧人正务,非究竟法,并非定论,它们是佛陀批评的常规。区别人类的本性之学,实际上亦属占查相卜一类。在五明之学中占有一角。在度世方便因缘中是不可少的学问。因此,无论是南传或是北传,许多僧人都多少了解这方面的学识。我在斯里兰卡时看到一些寺院的一些僧人主办看相推算吉凶的讲习班。在著述上从未间断;就算南传的佛学正宗名著,如《解脱道论》和《清净道论》中也都要讲说一下如何辨认人类的性格;不过其用意纯正而已。中国的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一行法师,亦著有《一掌经》流行於世。

  《坐禅三昧经》说:“师若得天眼他心智,即为随病说趣道之法;若未得通,应当观相;或复问之,三毒之中何者偏重?欲多耶?瞠恚多耶?愚痴多耶?"

  “云何观相?若多相为人轻便,多畜妻妾,多语多信,颜色和悦言语便易;少於瞠恨亦少愁恼,多能技术,好闻多识,爱著文颂,善能谈论;能察人情,多诸畏怖;心在房屋好著薄衣,渴欲女色,爱著卧具,服饰香华;心多柔软能有怜悯,美於言语,好修福业;意乐生天,处众无难,别人好丑,信任妇女;欲火炽盛,心多悔变;喜自庄饰,好观彩画;悭惜己物,侥幸他财;好结亲友不喜独处,乐著所止,随逐流俗。乍惊乍惧,志如猕猴。所见浅近,作事无虑;轻志所为,趣得适意;喜啼喜哭;身体细软,不堪寒苦,易沮易悦,不能忍事;少得大喜少失大忧;自发伏匿;身温汗臭,薄肤细发;多皱多白,剪爪治须,白齿趣行喜洁、净衣;学不专一,好游林苑;多情多求,意著常见;附近有德,先意问讯;喜用他语,强频耐辱;闻事速解所为事业;分别好丑,愍伤苦厄。自大好胜,不受侵凌;喜行施惠,接引善人;得美饮食与人共之,不存近细志在远大;眼著色欲事不究竟,无有远虑,知世方俗,观察颜色,逆探人心。美言辩慧,结友不固。头发稀疏,少於睡眠,坐卧行立不失容仪;所有财物能速救急,寻後悔惜,受义疾得,寻复喜忘;惜於举动,难自改变,难得离欲;作罪轻微,如是种种是欲相。"

  “瞠恚人相:多於忧恼,卒暴怀忿,身口粗犷,能忍众苦,触事不可。多愁少欢,能作大恶,无怜悯心,喜为斗讼,颜貌毁悴,皱眉眄睐,难语难悦,难事难可;其心如疮而宣人阙;义论强梁,不可折伏;难可倾动,难亲难沮,含毒难吐,受诵不失;多能多巧,心不懒堕;造事疾速,持望不语;意深难知,受恩能报;有能聚众自伏事人,不可沮败能究竟事;难可干乱,少所畏难,譬如师子不可屈伏;一向不迥直造直进;忆念不忘,多虑思惟,诵习忆持;能多施与小利不回;为师利根,离欲独处,少於欲,心常怀胜,爱著断见;眼常恶视真实言语,说事分了;少於亲友,为事坚著;坚忆不忘,多於筋力,肩胸姝大,广额齐发;心坚难伏,疾得难忘,能自离欲,喜作重罪,如是种种是瞠恚相。"

  “愚痴人相:多疑多悔,懒堕无见,自满难屈,慢难受,可信不信,非信而信;不知恭敬。处处信向,多师轻躁,无差唐突,怍事无虑,反教浑戾;不择亲友,不自修饰;好师异道,不别善恶,难受易忘,钝根懈怠;诃谤行施,心无怜愍,破坏法桥,触事不了;瞠目不视,无有智巧,多求望,多疑少信;憎恶好人破罪福报,不别善言不能解过;不受诲喻,亲离憎怨,不知礼节,喜作恶口;须发爪长,齿衣多垢;为人驱役,畏处不畏,乐处而忧,忧处而喜,悲处反笑,笑处反悲,牵而後随,能忍苦事;不别诸味难得离欲,为罪深重,如是种种是愚痴相。"ii

  以上所谈是以人的外表形象、食好、穿戴、言谈举止、待人处事等行为来判断和衡量某人在三毒之中所占的偏重;其中包括了在家众和出家众人。如果以上面的所引当作镜子来照自己,以观察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调理自己的劣性,就合乎了佛说观相的意旨,这是正行。如果把它当作手电筒使用,拿来照人,找人的劣势以害人,这就是邪恶之行了;若以助人向善之心而用之,这是再好莫过了。

  关於性行的区别,有些经论说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瞠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有说四种,有说八种和十四种,只是组合的不同,多说明混合性,如人血型非一。觉音…

《定心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