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心之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尊者认为:信行者为贪行的同分,觉行者为瞠行者的同分,寻行者为痴行者的同分。所谓“同分"此为俱有等同之成份或方面。所以,如了知贪相或贪性行可推知同分的信相或信性行的情况。又觉音尊者依据阿梨的意见和经验,总结出了五项事以辨别某人的性行。此五项事是:“威仪"、“作业"、“用食"、“见物"和“法之现起"。如说:

  “染著者足迹曲起,瞠恚者的足迹尾长,愚者的足迹急压";“贪行者见细小的喜悦事物而久视,有小德而执著;瞠行者见小过亦生瞠恼;痴行者无智力取舍辨别,闻人赞叹他亦赞叹"iii但此说并不可绝对的坚信,因为世间没有不变的事物。

  顺适性行

  在了知性行或本性之後,下一步就是要依病服药,要顺适不同的性行和心理情况给以分别调理。自古至今对治的方法一般都分二步进行,即外调内治。内治上如:

  《坐禅三昧经》中说:“若多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瞠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代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

  《五门禅经要用法》上说:“安般(念息)不净二门(与)观因缘此三门有内外境界;念佛慈心缘外境界。若乱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贪爱多者教以不净,若瞠恚多者教以慈心,若著我多者教以因缘,若心没者教以念佛"。此内治之法,多数经论都有提及,但述说有广略。《清净道论》中说:“贪行者以修十不净及身随念的十一种业处为适合,瞠行者以修四梵住及四色遍为适合,痴行者与寻行者以修一入息随念业处为适合。信行者以修前六随念为适合。觉行者以修死念、止息随念、四界差别及食厌想四种。其余六遍与四无色则适於一切行者。又於遍中,小所缘适於寻行者,而无量所缘适於痴行者。如下说明:

  贪行者修:膨涨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断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和身随念

  瞠行者修:慈、悲、喜、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

  痴行者与寻行修:入出息随念

  信行者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

  觉行者修:死随念、入出息随念、四界差别为一差别、食厌想

  一切行者修: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光遍、限定遍、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寻行者修:小所缘

  痴行者修:无量所缘

  关於外调,就是使外在的条件,如所在环境所住之处,所食所用,所闻所见,都要有助於内治;其方法是在修定期间,断除那些能引起和增生性行和劣习惯的外缘等。

  对贪爱偏重的行者来说,他的住处应置於不净地、山窟、草舍、荒凉充满蝙蝠之地,其床椅应是恶形丑色,能使一见而生厌的;衣服则应如褴褛面饼似的,衣钵亦应丑如头盖骨一样可厌,行破旧路入牛栏村以得食;见形貌丑恶,衣著污垢,臭气厌恶之人为适当;食粗糙坏色食以充饥即可。他的威仪则以立或经行为适当。於所缘之境,当於青等色遍之中取其不净之色。这些是贪爱偏重的行者所适当的外调治,是得定的外缘。

  对於瞠恚偏重的行者来说,他的住所,以不高不低,具备树荫和水,有好的隔壁柱子和阶梯,饰以美好的花环藤饰以及种种的辉耀绘画,平滑柔软的地面,如梵宫一样,以各种彩花云布来作美好的严饰天盖;配以清净悦意的床椅,撒满芳香的花香,能令一见而生喜悦者为适当。走清净平坦无有危险或有庄严设备的路;用无寄生虫而又清洁完好之床椅;著优美的支那绸、苏摩罗绸、丝布、细棉布、细布等制成的衣,并染以沙门的优等颜色;其钵(指餐具)以极清净的钢铁所制为宜;入受欢迎恭敬的村舍,见美丽可爱,浴净涂油,有薰香花香,著彩色洁净悦意衣服及配有装饰的人。食具有色香美味及养分可悦之食;一切以优胜随其所愿为宜。他的威仪则以卧或坐为宜。其所缘之境,於青等色遍中,则以任何极净之色为适宜。

  对痴愚偏重的行者来说,他的住处以四方无有障碍物,以坐在那里能见到四方空旷为适宜。其威仪则以经行为适当。他所缘之境不应以小米筛和茶盘那样大,因为小的空间会使他更愚昧;所以用广大之遍为宜。其它方面,如对瞠恚行所说同样。

  对信偏重的行者来说,则一切对瞠行者所说的都同样的适宜。於所缘境中则以六随念处为适宜。觉行者的住处在一切处,没有不适合的。

  对寻思偏重的行者,若他的住处是面向四方的空处,坐在那里可以见到美丽的园林池塘和村镇与青山等,是不适宜的,因为那是寻思散乱的缘;所以应住山洞石洞和森林所蔽的住所。他所缘的境不宜广大,因为那是寻思散乱之缘,故以小为宜。其它方面如同贪行一样

  另外,《清净道论》中提到了十种障碍和不利於修定的事项,并让修习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修行者在所住之处热心从事於修建等事,或管理贮藏物品,或对住所有期望,并且於心有所系缚,使其心不能专一修法,此:

  (1)住所便成了他修定的障碍。他应该尽快完结事务,或交出事务以令心专住於道。有些人若没有亲戚和外护的相伴,即使附近的寺院在讲法他也不去听,对於这样的人;

  (2)亲戚和家族成为不利於修道的因缘和障碍;

  (3)资具对有些人来说,有可能会成为不利於修道的因缘;若他因福报之故,时常接受资具和利养,准备和忙碌应接於祝颂随喜之法,不得机会去作他的沙门之法时,资具便成了障碍,他应该去那些没有人知道他的地方去修道;

  (4)学众有可能会成为教授修道的障碍,因为教授得讲授佛法给他的学生们,质问他们以了解他们的学得,或解答他们的疑虑,致使教授无有时间去行沙门法;所以徒众或学众是教授者修定的障道法;他应该先完成教学,或交付於教学给称职者,再来修定;

  (5)若有朝圣之心,或某地方的人希望从他出家,或只有从他处才能得到资具,他的心正在“旅行"此类事上;他应先了此心事,圆满此“旅行之心",以去除修定的障碍;然後行修定之法;

  (6)若某人有阿梨、和尚、门人、徒弟、同一和尚的同学、同一阿梨的师兄弟、父母和兄弟,若他们有病便是他修定的障碍;他应该看护他们,使其痊愈之後,或看护直到未终之期,再行修定之法。对於自己的父母应如对於和尚一样;即使他们得了王位,若只希望自己的儿子看护,他应该照作;如果他们没有药料,应将自己所有的给他们;如若自己没有应以行乞而募给他们。对於兄弟姐妹之类的直系亲属,可将自己的药料借给他们;

  (7)对某些修业处(定境)的人来说,大量诵习或研究圣典是有障碍於修定的。如中部的诵持者勒梵长老向马拉耶·勒梵长老求授禅法时,长老问:“贤者!你对於圣典学习的怎样"?“尊者!我是精通中部的"。“贤者!中部不易研究,你诵习了根本五十经,再来诵中分五十经,诵完那分又得诵後分五十那麽,你还有作业处(定境)的时间吗"?“尊者!我亲近你,获得了业处,即不看经了。"这位长老修了十九年的业处,未曾从事诵习,而在第二十年中证得了阿罗汉果。後来,他对为诵习而来的比丘人们说:“诸贤者!我己二十年没有看经了,但我仍能通晓";

  (8)有些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具有凡夫的神通变化,这对修毗钵舍那(观)的人来说是一种障碍,对修定的人则不然,因由得定而得神变故。【未完待续】

  【注释】

  i、见叶均所译《清净道论》第89-90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1991年)。

  ii、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五卷,。p。271ab。

  iii、见叶均所译《清净道论》第93-98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1991年)。

  

  刊载于《澳门佛教》18期

  

  

《定心之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