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手足等劳动,而能影响外界的。
佛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的含义,就是原因,条件或关系。世间万事万物,依於各种因素关系,才能存在,才能现起。如我们的夏令营,是由营地,导师教员学员护助人员等成份的存在而现起。一切法也都因所存在的条件或关系的解散或消除而不存在。如鼓不擂无声,“死者不语”。此正是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一切法依他因缘而存在。在种种因缘中,“依他因缘”是特别的重要,不能缺少的条件,这就是“心”。换言之,一切法不离心的关系,缺了心识的因素,是不能存在得如此的。讲到心为因缘,意义并不单纯,然在依心(或他)而起中,有一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依识而安立。这就是说,一切法的存在,存在得如此,此是经过我们的心识作用:如我们的心识不如此,那大家认为如此的东西,也就不如此了。有些人心理起了变化,别人觉得好的,他却觉得是讨厌的痛苦的。或者,他人没有见到听到,他却见到听到了,譬如净因法师能常见鬼,与鬼沟通,当然,在人类的共同认识中,他是不一般的。再如我们认千真万确的水,据佛经所说,鬼见之如脓血,天人见之如琉璃,鱼之宫殿,而某些人知其为H2O。又牛见了红色,就眼红,而且猛攻红色之物;西班牙人借用牛的弱点,而行斗牛之玩命之乐。再说火,对常人是热的,会灼伤皮肉;可是有些巫术师,走在红红的火坑上,一不觉痛,二不会被灼伤。这便是心识化,而影响於根性身体)境(外界)的关系。所以佛说:我们觉如此如彼,都与心识有不可离的关系。可以说:心识为(种种因缘中的遍)因,事物是果。心与外境,有著因果不相离的关系,如你的心变化,你的外境也就变化了。
心与身
心能影响身体
依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或报体),由前生业力所招感;出生以後,受著父母的抚育,饮食的营养,长大而成熟。在这一生中,我们的身体,可能在业力限制内,起著很大的变化,此中就有随心识的变化而变化的成分。中国有一俗语说:“心能修相”。肉店的工作人员和屠宰者的形象比在花市上工作者的形象决定两样;英国的电视台时常作美容品的广告,而美容师却常常忠告太太小姐们:“无怒,保持内心和悦,笑颜常开,比甚麽美容方法都有效 庇怯舯耍谛牡亩窕跋烀娌康谋砬椤6忻琅灰贡涑砂追⑴诱吖沤窠杂小
/p>
心种种故色种种
另外,很多昆虫,生有保护色:如住在青草丛中的,生成青色;生在土堆中的,生成土色。更有住在树皮上的,生有树之色。这说明,住在那个环境中,对该环境的色彩及形态有深切认识,而引起了与他一样,以便掩护自己的意欲;身体便跟著而起变化,颜色像他,形态也像他。由於心有种种差别,所以身色也有种种差别。一次弟子们问佛:鸟类的羽毛,为甚麽有种种不同的颜色
佛回答说:“心种种故色种种”。此说明了由心识的要求而影响报体的变化。一切众生自体,从前生到後生,受到心识的决定影响,皆可依此推论而信解。我们未来的报身,实受著现在心识作用的决定影响,那麽,我们现在的报体,受前生心识的影响,也可以信解了。此所谓“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生作者事”。
定心舆安乐
至此,我们不能不说,心力之大,可以说能让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心能让我们蹬莲台面见诸佛,亦可使我们身遭不幸。正是这个心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所在的世界是越来越走向紧张和恐怖。为了甚麽呢
大家心里明白:其中,不是为了战争优势,争世界控制权,便是为了开辟财源;大家争先恐後的在这条跑道上竞赛,忘却了自心的改善,从而使世界变得不安宁,病态百出。因此,求得心安、少病少恼和身得轻安之事成为人人祈求之事。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轻安
有甚麽妙法
妙法是佛说,这就是定心,定心才有安乐。所以《法句经》心意品中有:易变轻躁心,难防难抑制,智者调直之,如矢师矫箭。(33)独行远游,无形住窟;调御此心,脱魔王束1[yuan1][yuan2]。(37)心不安定,难了正法,无坚固心,难成正慧。(38)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智者护之,引至安乐。(36)心离贪欲,意不受扰,超越善恶,无有恐怖(39)
定心之法
上面说到“心种种故色种种”;这是因为世间有种种的心,才有世间种种的事事物物,百千的行为和结果。所以佛所说定心的方法绝不只一个,而有多种多类。为甚麽呢?因为佛是大医王,能够应病施药方,对症下药。心有多少种类
依佛所说的法门而言有八万四千法门,以一个法门治一种心而计算,那就有84000种心。中国古语中有:“人面兽心”、“人心莫测”等,也说明心之复杂性和难以掌握。而佛说“意微难见”、“独行远游,无形住窟”,因之施以定心之方法。定心有甚麽用途
广而大。常言说心静自然凉,心定能退敌千军,以小例而言,如三国里的“空城计”;是心能给人以达目的力量,如“望梅止渴”。总之心定可止内忧外患。因为心定了,便会使我们的身心发生不寻常的现象和超常的力量。如体内的血脉流通;内脏及内部的筋骨肉,都是一般心力所不控制的,只有听其自然。但在修定者就有能力控制和引导它的运动。对於这方面的体验,如感兴趣可看看蒋维乔所著的《因是子静坐禅定全法》2一书。
定的种类
修定的方法因心而设立。其种类在小乘圣典中分为五大种类,此见於《解脱道论》和《清净道论》等著作之中。此列表如下(略):
a.有寻有伺定:初禅定和近行定共为此定
b.无寻唯伺定:第二禅定为此定(因此定中他仅见寻的过患而不见伺的过患,但求断寻而超越初禅者)
c.无寻无伺定:以达三禅的一境性为此定。
1.喜俱定:於四种法中的初二禅和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喜俱定”。
2.乐俱定:於彼等四种法和五种法的第三及第四禅一境性为”乐俱定”。
3.舍俱定:其余禅为”舍俱定”。而近行定则为喜乐俱或为舍俱。
a.小定:於近行地的一境性为小定。
b.中定:色界及无色界的善一境性为大定。
c.大定:舆圣道相应的一境性为无量定。
第四种一1.定的苦行道迟通达
3.定的乐行道迟通达
4.定的乐行道速通达
二a.定的小小所缘
b.定的小无量所缘
c.定的无量小所缘
d.定的无量所缘
三1.初禅:镇伏诸盖为有寻伺喜乐定五支的初禅定。
2.第二禅:初禅之后,止息了寻伺而仅有喜乐定三支的第二禅。
3.第三禅:此后离了喜而成为乐和定二支的第三禅。
4.第四禅:舍断了乐而成为定舆舍受俱的二支的第四禅。
四a.定的退分:此中由於障碍的现行为定的退分定
b.定的住分:由於彼随法念的住立为住分定。
c.定的胜进分:由於到达更胜的定为胜进分定。
d.定的决择分:由於舆厌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为决择定。
五1.欲界定:一切近行的一境性为欲界定。
2.色界定:色界的善心一境性为色界定。
3.无色界定:无色界的善心一境性为无色定
4.离系定:出世界的善心一境性为离系定。
六a.欲定:以愿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欲定。
b.勤定:以精进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勤(或精进)定
c.心定:以心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心定
d.观定:以观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观定
第五种1.初禅:镇伏诸盖为有寻伺喜乐定五支的初禅定。
(依五法2.第二禅:初禅之后,仅以止息了寻而余有伺喜乐定四支为分说)第二禅。
3.第三禅:此后以超越寻舆伺而余有喜乐定三支的第三禅。
4.第四禅:再后离了寻伺喜而余有乐和定二支的第四禅
5.第五禅:最后舍断了乐而成为定舆舍受俱的二支的第五禅
注:此是将四法分说中的第分为二种而成此五禅说。
依上表可以看出定的种类:或依法数分,或依界分或依减支分,或依断离分,而有五大类而不离一境性;此中细说,如《俱舍论》、《解脱道论》、《清净道论》等小乘著作中陈述。
定的杂染和净化
依小乘的《分别论》而言,定的杂染是指能使定退化的一些法。定的净化则指能使定胜进的一些法。譬如:若得初禅者有欲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这是退分的慧,是定的杂染,是促使定退化的法;若得初禅者有无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这是胜进的慧,是定的净化,是促使定胜进的法。简而言之,得定者的定退化或退步,是因其所得定的杂染因素或成份的介入;世间的所有定都有:(1)能令其自己退位的不良或杂染因素一面,(2)又有能使其自己保持和进展升阶的良好净化因染一面。因此,对於定的杂净一面修定者不能不警觉,而对定的净化一面不能不进取。【未完待续】
【注释】
1、魔王束:可理解为一切有害身心健康的因素。
2、此著收入《禅定指南》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印刷i此有一小故事可以显示心被物隶的点滴情形:兰有位电器商,很羡慕他人的德国造”奔驰”牌豪华轿车,更想知道坐在里面和驾驶她的感觉和滋味;经多年的努力,一日他的梦成了现实,自从有了她,自觉高人一等,所以往日的朋友见到他,总觉得他说话和神情不如以前那麽友谊;他的生活变化,他的妻子最为了解,往日他是早出晚归,有了心爱的车子之後,他是晚出早归,每日早晚必洗车子,每夜三起床以抚摸其车;在用车上,他规定自己,在烈日时不能用,因为烈日促使其老化;去路坏的地区和倪童多的地方,不用,因为有损坏车的因素;下雨泥路日不能用,因为有损车的容貌。除其本人用车,别人勉谈。他的子女乘班车去上学。一年之後,有人问他的儿子,他父亲的车内都有些甚麽装置,回答是不知道。为甚麽呢
没进去过。他的妻子对他的车子不但不喜欢,而且是非常的仇视。因为自从车子进了她丈夫的家,她位居第二了。
刊载于《澳门佛教》17期
《小乘定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