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手足等勞動,而能影響外界的。
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的含義,就是原因,條件或關系。世間萬事萬物,依於各種因素關系,才能存在,才能現起。如我們的夏令營,是由營地,導師教員學員護助人員等成份的存在而現起。一切法也都因所存在的條件或關系的解散或消除而不存在。如鼓不擂無聲,“死者不語”。此正是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一切法依他因緣而存在。在種種因緣中,“依他因緣”是特別的重要,不能缺少的條件,這就是“心”。換言之,一切法不離心的關系,缺了心識的因素,是不能存在得如此的。講到心爲因緣,意義並不單純,然在依心(或他)而起中,有一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依識而安立。這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存在得如此,此是經過我們的心識作用:如我們的心識不如此,那大家認爲如此的東西,也就不如此了。有些人心理起了變化,別人覺得好的,他卻覺得是討厭的痛苦的。或者,他人沒有見到聽到,他卻見到聽到了,譬如淨因法師能常見鬼,與鬼溝通,當然,在人類的共同認識中,他是不一般的。再如我們認千真萬確的水,據佛經所說,鬼見之如膿血,天人見之如琉璃,魚之宮殿,而某些人知其爲H2O。又牛見了紅色,就眼紅,而且猛攻紅色之物;西班牙人借用牛的弱點,而行鬥牛之玩命之樂。再說火,對常人是熱的,會灼傷皮肉;可是有些巫術師,走在紅紅的火坑上,一不覺痛,二不會被灼傷。這便是心識化,而影響於根性身體)境(外界)的關系。所以佛說:我們覺如此如彼,都與心識有不可離的關系。可以說:心識爲(種種因緣中的遍)因,事物是果。心與外境,有著因果不相離的關系,如你的心變化,你的外境也就變化了。
心與身
心能影響身體
依佛法說:我們的身體(或報體),由前生業力所招感;出生以後,受著父母的撫育,飲食的營養,長大而成熟。在這一生中,我們的身體,可能在業力限製內,起著很大的變化,此中就有隨心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成分。中國有一俗語說:“心能修相”。肉店的工作人員和屠宰者的形象比在花市上工作者的形象決定兩樣;英國的電視臺時常作美容品的廣告,而美容師卻常常忠告太太小姐們:“無怒,保持內心和悅,笑顔常開,比甚麽美容方法都有效 庇怯舯耍谛牡畝窕跋烀娌康謀砬椤6忻琅灰貢涑砂追⑴誘吖漚窠雜小
/p>
心種種故色種種
另外,很多昆蟲,生有保護色:如住在青草叢中的,生成青色;生在土堆中的,生成土色。更有住在樹皮上的,生有樹之色。這說明,住在那個環境中,對該環境的色彩及形態有深切認識,而引起了與他一樣,以便掩護自己的意欲;身體便跟著而起變化,顔色像他,形態也像他。由於心有種種差別,所以身色也有種種差別。一次弟子們問佛:鳥類的羽毛,爲甚麽有種種不同的顔色
佛回答說:“心種種故色種種”。此說明了由心識的要求而影響報體的變化。一切衆生自體,從前生到後生,受到心識的決定影響,皆可依此推論而信解。我們未來的報身,實受著現在心識作用的決定影響,那麽,我們現在的報體,受前生心識的影響,也可以信解了。此所謂“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生作者事”。
定心輿安樂
至此,我們不能不說,心力之大,可以說能讓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鼈”。心能讓我們蹬蓮臺面見諸佛,亦可使我們身遭不幸。正是這個心讓我們感覺到,我們所在的世界是越來越走向緊張和恐怖。爲了甚麽呢
大家心裏明白:其中,不是爲了戰爭優勢,爭世界控製權,便是爲了開辟財源;大家爭先恐後的在這條跑道上競賽,忘卻了自心的改善,從而使世界變得不安甯,病態百出。因此,求得心安、少病少惱和身得輕安之事成爲人人祈求之事。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輕安
有甚麽妙法
妙法是佛說,這就是定心,定心才有安樂。所以《法句經》心意品中有:易變輕躁心,難防難抑製,智者調直之,如矢師矯箭。(33)獨行遠遊,無形住窟;調禦此心,脫魔王束1[yuan1][yuan2]。(37)心不安定,難了正法,無堅固心,難成正慧。(38)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智者護之,引至安樂。(36)心離貪欲,意不受擾,超越善惡,無有恐怖(39)
定心之法
上面說到“心種種故色種種”;這是因爲世間有種種的心,才有世間種種的事事物物,百千的行爲和結果。所以佛所說定心的方法絕不只一個,而有多種多類。爲甚麽呢?因爲佛是大醫王,能夠應病施藥方,對症下藥。心有多少種類
依佛所說的法門而言有八萬四千法門,以一個法門治一種心而計算,那就有84000種心。中國古語中有:“人面獸心”、“人心莫測”等,也說明心之複雜性和難以掌握。而佛說“意微難見”、“獨行遠遊,無形住窟”,因之施以定心之方法。定心有甚麽用途
廣而大。常言說心靜自然涼,心定能退敵千軍,以小例而言,如叁國裏的“空城計”;是心能給人以達目的力量,如“望梅止渴”。總之心定可止內憂外患。因爲心定了,便會使我們的身心發生不尋常的現象和超常的力量。如體內的血脈流通;內髒及內部的筋骨肉,都是一般心力所不控製的,只有聽其自然。但在修定者就有能力控製和引導它的運動。對於這方面的體驗,如感興趣可看看蔣維喬所著的《因是子靜坐禅定全法》2一書。
定的種類
修定的方法因心而設立。其種類在小乘聖典中分爲五大種類,此見於《解脫道論》和《清淨道論》等著作之中。此列表如下(略):
a.有尋有伺定:初禅定和近行定共爲此定
b.無尋唯伺定:第二禅定爲此定(因此定中他僅見尋的過患而不見伺的過患,但求斷尋而超越初禅者)
c.無尋無伺定:以達叁禅的一境性爲此定。
1.喜俱定:於四種法中的初二禅和五種法中的初叁禅的一境性爲”喜俱定”。
2.樂俱定:於彼等四種法和五種法的第叁及第四禅一境性爲”樂俱定”。
3.舍俱定:其余禅爲”舍俱定”。而近行定則爲喜樂俱或爲舍俱。
a.小定:於近行地的一境性爲小定。
b.中定:色界及無色界的善一境性爲大定。
c.大定:輿聖道相應的一境性爲無量定。
第四種一1.定的苦行道遲通達
3.定的樂行道遲通達
4.定的樂行道速通達
二a.定的小小所緣
b.定的小無量所緣
c.定的無量小所緣
d.定的無量所緣
叁1.初禅:鎮伏諸蓋爲有尋伺喜樂定五支的初禅定。
2.第二禅:初禅之後,止息了尋伺而僅有喜樂定叁支的第二禅。
3.第叁禅:此後離了喜而成爲樂和定二支的第叁禅。
4.第四禅:舍斷了樂而成爲定輿舍受俱的二支的第四禅。
四a.定的退分:此中由於障礙的現行爲定的退分定
b.定的住分:由於彼隨法念的住立爲住分定。
c.定的勝進分:由於到達更勝的定爲勝進分定。
d.定的決擇分:由於輿厭離俱的想和作意的現行爲決擇定。
五1.欲界定:一切近行的一境性爲欲界定。
2.色界定:色界的善心一境性爲色界定。
3.無色界定:無色界的善心一境性爲無色定
4.離系定:出世界的善心一境性爲離系定。
六a.欲定:以願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爲欲定。
b.勤定:以精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爲勤(或精進)定
c.心定:以心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爲心定
d.觀定:以觀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爲觀定
第五種1.初禅:鎮伏諸蓋爲有尋伺喜樂定五支的初禅定。
(依五法2.第二禅:初禅之後,僅以止息了尋而余有伺喜樂定四支爲分說)第二禅。
3.第叁禅:此後以超越尋輿伺而余有喜樂定叁支的第叁禅。
4.第四禅:再後離了尋伺喜而余有樂和定二支的第四禅
5.第五禅:最後舍斷了樂而成爲定輿舍受俱的二支的第五禅
注:此是將四法分說中的第分爲二種而成此五禅說。
依上表可以看出定的種類:或依法數分,或依界分或依減支分,或依斷離分,而有五大類而不離一境性;此中細說,如《俱舍論》、《解脫道論》、《清淨道論》等小乘著作中陳述。
定的雜染和淨化
依小乘的《分別論》而言,定的雜染是指能使定退化的一些法。定的淨化則指能使定勝進的一些法。譬如:若得初禅者有欲俱的想和作意的現行,這是退分的慧,是定的雜染,是促使定退化的法;若得初禅者有無尋俱的想和作意的現行,這是勝進的慧,是定的淨化,是促使定勝進的法。簡而言之,得定者的定退化或退步,是因其所得定的雜染因素或成份的介入;世間的所有定都有:(1)能令其自己退位的不良或雜染因素一面,(2)又有能使其自己保持和進展升階的良好淨化因染一面。因此,對於定的雜淨一面修定者不能不警覺,而對定的淨化一面不能不進取。【未完待續】
【注釋】
1、魔王束:可理解爲一切有害身心健康的因素。
2、此著收入《禅定指南》一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印刷i此有一小故事可以顯示心被物隸的點滴情形:蘭有位電器商,很羨慕他人的德國造”奔馳”牌豪華轎車,更想知道坐在裏面和駕駛她的感覺和滋味;經多年的努力,一日他的夢成了現實,自從有了她,自覺高人一等,所以往日的朋友見到他,總覺得他說話和神情不如以前那麽友誼;他的生活變化,他的妻子最爲了解,往日他是早出晚歸,有了心愛的車子之後,他是晚出早歸,每日早晚必洗車子,每夜叁起床以撫摸其車;在用車上,他規定自己,在烈日時不能用,因爲烈日促使其老化;去路壞的地區和倪童多的地方,不用,因爲有損壞車的因素;下雨泥路日不能用,因爲有損車的容貌。除其本人用車,別人勉談。他的子女乘班車去上學。一年之後,有人問他的兒子,他父親的車內都有些甚麽裝置,回答是不知道。爲甚麽呢
沒進去過。他的妻子對他的車子不但不喜歡,而且是非常的仇視。因爲自從車子進了她丈夫的家,她位居第二了。
刊載于《澳門佛教》17期
《小乘定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