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间定到出世间定之修习
定者,即是定心专注于一境。《六门教授习定论》中云:“于所缘处令心善住,名之为定。由不散乱,不动摇故。”(1)定之种类甚多,然不出世间和出世间二大范畴。又“由习定故, 能获世间诸福及以殊胜圆满之果(解脱或成佛)。”(2)且利益他人,也教令修定。如上论云:“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3)可见,不管自利或利他,都以修定为要,所以修道者对习定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试对世间定与出世定之区别,二者各别之修习以及由世间定到出世定之转变作粗浅探讨,祈方家教正。
一、世间定与出世定之区别
世间定即是有漏定(不离烦恼故),出世定即是无漏定(断灭烦恼故),二者的区别是由其修定动机目的、本质以及修习方式所决定。
1、修定目的,动机
为了追求神通和生天而修习成就的四禅、四空定,即属于世间有漏定。若为断除烦恼超越生死轮回而修习成就的各种定,即是出世间无漏定。《修行道地经》卷第五(4)中云:“从其寂然(定)而获二事:一者凡夫,二者佛弟子(指出世圣人)。何谓凡夫而求寂然?欲令心住除五阴盖。何故欲除诸盖之患?欲获第一禅定故。何故欲求第一之禅?欲得五通(指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五种神通)。何谓佛弟子欲求寂然?所以求者欲得温和(暖法)。何故求温和?欲致顶法。见五阴空,悉皆非我所,是谓顶法。何故求顶法,以见四谛顺向法忍。……其人欲致道迹(见道)之故。”同卷⑸中又云:“若修行者在禅穿漏(有漏),当发是心:我得一禅故为穿漏。以穿漏行第一之禅,得生梵天。在上福薄命若尽者,当堕地狱、饿鬼、畜生及在人间。计此之辈虽在梵天,谛视不免恶道,凡夫之类也。所以者何?未解脱故。”可见凡夫为生天而修定,其定成功,必然得生,但终究不免世间轮回,故名世间定。反之,若在定中观察世间苦空无我之理,从而达到超越世间之目的,故名出世间定。上经同卷中云:“修行自念,我身假使得无漏禅,尔乃脱于勤苦畏道,号曰佛子。……以脱犹豫在于正道得第一禅,径可依怙入正见谛。”⑹“观众善恶乃至一禅,本从骨琐(观)而获之耳。其形无常、苦、空、非身(即无我),因四事(大)生。”⑺譬如有人养一只小鸟,在鸟腿上系一根线,让它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飞翔。鸟飞到树上后以为脱离了禁闭之苦,却不知线拉到尽头后,又得回到鸟笼中。修世间定求生天也是如此。如果小鸟挣断了腿上的线,才能在空中真正地自由飞翔。修出世定求解脱便是这样。
这是由修定之目的决定其为世间或出世间的性质。
2.物质
定的修习成功,是依赖于克服烦恼而实现,然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又有不同。世间定是依于伏断烦恼之现行(未断烦恼种子)而成,如《显扬圣教论》卷二中云:“世间初静虑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离彼增上教授为境界已,由世间道(比较)作意观察、炽然修习等故而得转依(转粗、重成轻安)。然不深入所知义故,不能永害随眠(烦恼种子),自地烦恼之所依处,是退还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所)法之所依止。如世间初静虑,如是乃至世间非想非非想处各缘离下地欲增上教法,广说如前。”⑻出世间定则是由于根除烦恼之种子才得以成就。《显扬圣教论》卷二云:“出世间初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然或于以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如是于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于如是法心生厌怖,于不死界(涅槃)摄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如是名为出世间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应当广说。”⑼可见,世、出世定之证得都是通过断惑来进行的,而二者本质的差别是在于断惑层次的深浅。
3.修习方式
世出世定之本质都在于断惑,但二者的断惑修习方式又有差别。世间定断惑的方式是欣上厌下:即欣求上地为静、妙、离相,观下地为粗、苦、障相,从而达到舍断下地烦恼之目的。《瑜伽师地论》(以下简称《瑜珈》)卷二十二云:“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断惑)?谓如有一于下欲界观为粗相,于初静虑离生喜乐,若定苦生,观为静相,由彼多住如是观时,便于欲界而得离欲,办能证入最初静虑。如是复于初静虑上,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粗相,一切上地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⑽
出世定的修习,如前《显扬圣教论》卷二中所明,先以世间定为基础,然后对三界诸法(指五蕴)通过四谛进行观察,见其为苦、无常、空、无我,从而虽住初禅等定境,然不对定境生起执着,只依真如、法性摄心而住。由此令诸烦恼永灭不起。《瑜珈》卷二十二中曰:“云何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亲近善士……于苦圣谛如实知苦;于集圣谛如实知集,于灭圣谛如实知灭,于道圣谛如帝知道。既得成就有学智见(指见道),从此已后,渐修圣道,遍于三界见修所断一切法(指烦恼)中,自能离系,自得解脱。如是便能超过三界,如是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⑾
要之,世出世定都因断惑乃得以实现,修世间定者以比较观察的方式,对
上下地境进行比较,见下地为劣,上地为胜,从而舍劣取胜,暂伏下地之惑,便证入相应之定。若修出世定,即以四谛智全面审察、透视其所对境,见无一毫可取着者,由于执取而灭除相应之惑,因此得无漏定境。
二、世间定之修习
世间定的种类甚多,四禅、四空定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其它诸定如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都依此为基础而修习成功。所以这里仅介绍四禅、四空定修习之基本情况,以见世间定修习之一斑。
1.四禅
四禅是世间定中最根本、最常见的内容,它包括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现依次说明基本修法。
初禅
修禅者的根性不同,初入门时所采取的方法也相应有差别。若是利根者,可采取顿入的方式,直接观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之过患,生起厌恶,念初禅境界的清凉、宁静,起欣慕想,从而摒弃五盖(贪欲、嗔恚、掉悔、昏沉睡眠、疑)进入初禅。《五门禅经要用法》云:“若利根人直求初禅者,观于五欲种种过患,犹如火坑,亦如厕屋;念初禅地如清凉池、台、观等。五盖则除便得初禅。”⑿
若是中下根者欲修禅时,先应假借种种方便,清除各种粗猛习气,《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云:“求初禅先习如是诸观: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般(指数息或观息),后得入诸定……得入初禅则易。”⒀“坐禅之要法有随众生病。若乱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贪爱多者教以不净,若嗔恚多者教以慈心,若着我多者教以因缘,若心没(指信心不足)者教以念佛。”⒁
修禅者借助上说五种方便调伏粗猛之烦恼,令身心调柔,心意凝定。以先修不净观方便为例说,《思维略要法》云:“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于不净,处在胞胎,还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从发至足,皮囊之里无一净者……又现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胁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譬,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住?……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身中三十六物(指脑膜、涕、唾、脓、血、尿、屎等),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得快乐。”⒂由于方便修习,心得凝定,专注之相,《禅法要解》卷上中亦云:“云何当知得一心相(即心专注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软轻乐,嗔恚、愁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乐未曾所得,胜于五欲。心净不浊故,身有光明。……自知不久当得禅定。”⒃
行者得一心相后,继续鼓足信心,精勤摄心,呵责五欲、厌患欲界诸法。《禅法要解》卷上中接着说:“行者见是(一心)相已,心安喜悦……一心信乐,精勤摄心转入深定。作是念已,毁誉五欲,见求欲者甚为可恶,如人见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粪。如是种种因缘呵欲为过。心生怜愍受五欲者:自心有乐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净罪乐。……观欲界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痈,如箭入心,三毒(指贪、嗔、痴)炽然起诸斗争,嫉妒之烟甚可恶厌。如是观者,是名初习禅法。”⒄
行者依上所说,如法修禅,中间或有五盖覆心,即应除灭,如黑云蔽日,风力破散。又继续离欲恶不善法,便得初禅。《禅法要解》卷上中云:“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盖集诸善法(如观欲界无常、苦、空、无我等)深入一心(定),断欲界烦恼(指伏断欲界烦恼之现行)得初禅定。如佛经说: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寻)有观(伺)离生喜乐之初禅。”⒅
得初禅之相,《禅法要解》卷上中略说有五:一者身心柔软、快乐比前更胜。如云:“问曰:得初禅相云何?答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得未到地(定),身心快乐、柔和、轻软,身有光明。得初禅相转复增胜。”⒆二者见妙光明照身内外。此如云:“色界四大遍满身故,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见妙光明照身内外。”(20)三者烦恼转轻,鄙弃世间诸法,以善法功德为贵,正如云:“行者如是心意转异嗔处不嗔,喜处不喜。世间八法(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所不能动,信敬、惭愧转复增倍。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著,但以诸善法功德为贵,余者为贱。于天五欲尚不系心,何况世间不净五欲?得初禅人有如是等相。”(…
《由世间定到出世间定之修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