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間定到出世間定之修習
定者,即是定心專注于一境。《六門教授習定論》中雲:“于所緣處令心善住,名之爲定。由不散亂,不動搖故。”(1)定之種類甚多,然不出世間和出世間二大範疇。又“由習定故, 能獲世間諸福及以殊勝圓滿之果(解脫或成佛)。”(2)且利益他人,也教令修定。如上論雲:“欲利益一切有情,令習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離諸煩惱故”(3)可見,不管自利或利他,都以修定爲要,所以修道者對習定應予以高度重視。本文試對世間定與出世定之區別,二者各別之修習以及由世間定到出世定之轉變作粗淺探討,祈方家教正。
一、世間定與出世定之區別
世間定即是有漏定(不離煩惱故),出世定即是無漏定(斷滅煩惱故),二者的區別是由其修定動機目的、本質以及修習方式所決定。
1、修定目的,動機
爲了追求神通和生天而修習成就的四禅、四空定,即屬于世間有漏定。若爲斷除煩惱超越生死輪回而修習成就的各種定,即是出世間無漏定。《修行道地經》卷第五(4)中雲:“從其寂然(定)而獲二事:一者凡夫,二者佛弟子(指出世聖人)。何謂凡夫而求寂然?欲令心住除五陰蓋。何故欲除諸蓋之患?欲獲第一禅定故。何故欲求第一之禅?欲得五通(指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五種神通)。何謂佛弟子欲求寂然?所以求者欲得溫和(暖法)。何故求溫和?欲致頂法。見五陰空,悉皆非我所,是謂頂法。何故求頂法,以見四谛順向法忍。……其人欲致道迹(見道)之故。”同卷⑸中又雲:“若修行者在禅穿漏(有漏),當發是心:我得一禅故爲穿漏。以穿漏行第一之禅,得生梵天。在上福薄命若盡者,當墮地獄、餓鬼、畜生及在人間。計此之輩雖在梵天,谛視不免惡道,凡夫之類也。所以者何?未解脫故。”可見凡夫爲生天而修定,其定成功,必然得生,但終究不免世間輪回,故名世間定。反之,若在定中觀察世間苦空無我之理,從而達到超越世間之目的,故名出世間定。上經同卷中雲:“修行自念,我身假使得無漏禅,爾乃脫于勤苦畏道,號曰佛子。……以脫猶豫在于正道得第一禅,徑可依怙入正見谛。”⑹“觀衆善惡乃至一禅,本從骨瑣(觀)而獲之耳。其形無常、苦、空、非身(即無我),因四事(大)生。”⑺譬如有人養一只小鳥,在鳥腿上系一根線,讓它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飛翔。鳥飛到樹上後以爲脫離了禁閉之苦,卻不知線拉到盡頭後,又得回到鳥籠中。修世間定求生天也是如此。如果小鳥掙斷了腿上的線,才能在空中真正地自由飛翔。修出世定求解脫便是這樣。
這是由修定之目的決定其爲世間或出世間的性質。
2.物質
定的修習成功,是依賴于克服煩惱而實現,然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又有不同。世間定是依于伏斷煩惱之現行(未斷煩惱種子)而成,如《顯揚聖教論》卷二中雲:“世間初靜慮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離彼增上教授爲境界已,由世間道(比較)作意觀察、熾然修習等故而得轉依(轉粗、重成輕安)。然不深入所知義故,不能永害隨眠(煩惱種子),自地煩惱之所依處,是退還法。自地叁摩地心及心(所)法之所依止。如世間初靜慮,如是乃至世間非想非非想處各緣離下地欲增上教法,廣說如前。”⑻出世間定則是由于根除煩惱之種子才得以成就。《顯揚聖教論》卷二雲:“出世間初靜慮者,謂先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作意入初靜慮。……然或于以色、受、想、行、識所攝諸法思惟如病、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無我;或複思惟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或複思惟真如、法性、實際。如是于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實際已,于如是法心生厭怖,于不死界(涅槃)攝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實際攝心而住。此處無分別智,及彼相應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轉依。由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害隨眠,非一切煩惱之所依處,不退轉法,如是名爲出世間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應當廣說。”⑼可見,世、出世定之證得都是通過斷惑來進行的,而二者本質的差別是在于斷惑層次的深淺。
3.修習方式
世出世定之本質都在于斷惑,但二者的斷惑修習方式又有差別。世間定斷惑的方式是欣上厭下:即欣求上地爲靜、妙、離相,觀下地爲粗、苦、障相,從而達到舍斷下地煩惱之目的。《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珈》)卷二十二雲:“雲何名爲由世間道而趣離欲(斷惑)?謂如有一于下欲界觀爲粗相,于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苦生,觀爲靜相,由彼多住如是觀時,便于欲界而得離欲,辦能證入最初靜慮。如是複于初靜慮上,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爲粗相,一切上地觀爲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于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爲由世間道而趣離欲。”⑽
出世定的修習,如前《顯揚聖教論》卷二中所明,先以世間定爲基礎,然後對叁界諸法(指五蘊)通過四谛進行觀察,見其爲苦、無常、空、無我,從而雖住初禅等定境,然不對定境生起執著,只依真如、法性攝心而住。由此令諸煩惱永滅不起。《瑜珈》卷二十二中曰:“雲何名爲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親近善士……于苦聖谛如實知苦;于集聖谛如實知集,于滅聖谛如實知滅,于道聖谛如帝知道。既得成就有學智見(指見道),從此已後,漸修聖道,遍于叁界見修所斷一切法(指煩惱)中,自能離系,自得解脫。如是便能超過叁界,如是名爲由出世道而趣離欲。”⑾
要之,世出世定都因斷惑乃得以實現,修世間定者以比較觀察的方式,對
上下地境進行比較,見下地爲劣,上地爲勝,從而舍劣取勝,暫伏下地之惑,便證入相應之定。若修出世定,即以四谛智全面審察、透視其所對境,見無一毫可取著者,由于執取而滅除相應之惑,因此得無漏定境。
二、世間定之修習
世間定的種類甚多,四禅、四空定是其中最基本的內容,其它諸定如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都依此爲基礎而修習成功。所以這裏僅介紹四禅、四空定修習之基本情況,以見世間定修習之一斑。
1.四禅
四禅是世間定中最根本、最常見的內容,它包括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現依次說明基本修法。
初禅
修禅者的根性不同,初入門時所采取的方法也相應有差別。若是利根者,可采取頓入的方式,直接觀五欲(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之過患,生起厭惡,念初禅境界的清涼、甯靜,起欣慕想,從而摒棄五蓋(貪欲、嗔恚、掉悔、昏沈睡眠、疑)進入初禅。《五門禅經要用法》雲:“若利根人直求初禅者,觀于五欲種種過患,猶如火坑,亦如廁屋;念初禅地如清涼池、臺、觀等。五蓋則除便得初禅。”⑿
若是中下根者欲修禅時,先應假借種種方便,清除各種粗猛習氣,《五門禅經要用法》中雲:“求初禅先習如是諸觀:或觀不淨,或觀因緣,或念佛叁昧,或安般(指數息或觀息),後得入諸定……得入初禅則易。”⒀“坐禅之要法有隨衆生病。若亂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貪愛多者教以不淨,若嗔恚多者教以慈心,若著我多者教以因緣,若心沒(指信心不足)者教以念佛。”⒁
修禅者借助上說五種方便調伏粗猛之煩惱,令身心調柔,心意凝定。以先修不淨觀方便爲例說,《思維略要法》雲:“不淨觀者,當知此身生于不淨,處在胞胎,還從不淨中出,薄皮之內純是不淨,外四大變爲飲食充實其內。谛心觀察:從足至發,從發至足,皮囊之裏無一淨者……又現此身假名爲人,四大和合譬之如屋,脊骨如棟,脅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譬,肉如泥塗。虛僞假合,人爲安住?……谛觀此身無一可取,如是心則生厭惡,常念身中叁十六物(指腦膜、涕、唾、膿、血、尿、屎等),如實分別。內身如此,外身不異。……心住相者,身體柔軟,漸得快樂。”⒂由于方便修習,心得凝定,專注之相,《禅法要解》卷上中亦雲:“雲何當知得一心相(即心專注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嗔恚、愁憂諸惱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樂未曾所得,勝于五欲。心淨不濁故,身有光明。……自知不久當得禅定。”⒃
行者得一心相後,繼續鼓足信心,精勤攝心,呵責五欲、厭患欲界諸法。《禅法要解》卷上中接著說:“行者見是(一心)相已,心安喜悅……一心信樂,精勤攝心轉入深定。作是念已,毀譽五欲,見求欲者甚爲可惡,如人見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糞。如是種種因緣呵欲爲過。心生憐愍受五欲者:自心有樂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淨罪樂。……觀欲界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癰,如箭入心,叁毒(指貪、嗔、癡)熾然起諸鬥爭,嫉妒之煙甚可惡厭。如是觀者,是名初習禅法。”⒄
行者依上所說,如法修禅,中間或有五蓋覆心,即應除滅,如黑雲蔽日,風力破散。又繼續離欲惡不善法,便得初禅。《禅法要解》卷上中雲:“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蓋集諸善法(如觀欲界無常、苦、空、無我等)深入一心(定),斷欲界煩惱(指伏斷欲界煩惱之現行)得初禅定。如佛經說:行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尋)有觀(伺)離生喜樂之初禅。”⒅
得初禅之相,《禅法要解》卷上中略說有五:一者身心柔軟、快樂比前更勝。如雲:“問曰:得初禅相雲何?答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得未到地(定),身心快樂、柔和、輕軟,身有光明。得初禅相轉複增勝。”⒆二者見妙光明照身內外。此如雲:“色界四大遍滿身故,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見妙光明照身內外。”(20)叁者煩惱轉輕,鄙棄世間諸法,以善法功德爲貴,正如雲:“行者如是心意轉異嗔處不嗔,喜處不喜。世間八法(利、衰、苦、樂、稱、譏、毀、譽)所不能動,信敬、慚愧轉複增倍。于衣服、飲食等心不貪著,但以諸善法功德爲貴,余者爲賤。于天五欲尚不系心,何況世間不淨五欲?得初禅人有如是等相。”(…
《由世間定到出世間定之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