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邪相,应当别知!”
随某一触发中所发的二十种邪,危害行人,过失甚重。如《禅》卷三云:“复次二十种邪法,随有所发,若不别邪伪,心生爱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喊叫),或时惊狂慢走,或时得病,或时致死,或时自欲投岩赴火,自绞自害,如是障恼非一。”
又随触所发邪法,不仅害已,而且害他人及与正法。《禅》卷三曰:“ 复次二十种邪法,随有发一邪法,若与九十六种外道鬼神法,一鬼神法相应,而不觉识者,即念彼道,行彼法,於所得法中,鬼神随念便入,因是证鬼神法门!鬼加其势力,或发诸深邪定,及智慧辩才!知世吉凶,神通奇异,现希有事,感动众生,广行邪化!或大作恶,破人善根!或难作善......专行鬼法,常以鬼法教人,故信行之者,则破正见、破正戒、破威仪、破净命!或时啖食粪秽,裸形无耻,不敬三宝、父母、师长。或毁坏经书、形像-塔寺、作诸逆罪......、坏乱正法,其有闻受之者,邪法染心......当知是人,远离圣法,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中!”
所受邪法之人,“虽生人天之中,犹系属於魔,常起魔业,乃至虽得出家,犹造魔业。故《涅槃经》云:佛去世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魔作比丘,坏乱佛法。”
行者随触所发之法,邪正难辩,应以二法验知:一者、定心研磨、“如发一动触,若邪正未了,应当深入定心,於所发境中,不取不舍,但平心定住。若是善根,定力逾深,善于根逾发;若魔所为,不久自坏。”二者、以知慧观察,“观所发法,推检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当自灭,正当自显。”
总之,在修止的过程中,所发善根及各种触境非常复杂,应根据明师 指示或教典依据,善加辩别,正确对待,如《禅》卷三中云:“复次邪正之相,甚为难测,自非亲近明师,非可妄取!”只有这样,才能使修道功力逐渐增进,乃至成功。六、得定因缘与得定方式
关于得定方式,《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四种:一者、爱上静处:即由贪著禅定功德,便精勤修习而得定。论云:“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於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二者、见上静虑,:即依於常见(谓从此生,乃至以后多生精进修习,必能得定,乃至解脱。)勤修而得定。如云:“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彼以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三者、慢上静虑:即以一种不甘人后(彼即丈夫,我亦尔)的心态来精进修禅而得定。如论云:“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诸长老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闻是事已,遂生骄慢—彼即能入静虑等定,我复何缘而不能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及所余定。”
四者、疑上静虑,即曾经修定的钝根人,因未证四圣谛而生疑惑,遂只证诸禅。如云:“谓如有一为性暗钝,本曾乐行奢摩他行,不能速证圣谛现观,由此因缘,於所余证便生疑惑。入诸静虑或所余定。”
得定因缘者,也有四种,如《瑜伽》卷十二云:“复此有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一)、因力:“谓曾邻近入静虑等。”(二)、方便力:“由数习无间修力,能入诸定。”(三)、说力:即利根者自行研究修定方法,然后勤修而得定。论云:“谓於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而动,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四)、教授力:即钝根人,依师长教授修定之法,勤修而得定。如云:“谓於亲教、轨范师所......获得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维,能入静虑,及诸余定。”七、退定因缘
行者精勤修习,而得禅定,若不善护持,则容易退失。有关退定因缘,《瑜伽》中说有三种:一者由喜足而退,如论中云:“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便生喜足,不求上进,唯起爱昧。由起如是俱行欲想作意故,遂便退失近欲界定。”二者、由自誉毁他退,如云:“又由所得静虑定故,自誉毁他,谓我所得此静虑定,非余所得。由起如此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三者、由炫耀功德而退,即:“以所得静虑诸定显示於他,为诸国王及王臣等当供养我,从定起已,寻思此事。由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
又《禅》中,说有内外二种退定因缘:一、从外缘失:“谓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则退失禅定!复次,若行者,当得定时,或向人说,或现定相,令他觉知,或率尔事缘相坏,如是等种种外事,於中不觉不识,障法既生,则便失定。”二约内论得失:“有六种法,能失禅定:一希望心;二疑心;三惊怖;四大喜;五重爱;六忧悔。未得禅(时)有一,谓希望心;入禅有四:谓疑、怖、喜、爱;出禅(时)多有忧悔。此则能破定心令退失!若通论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具有此六法,能退失定,若能离此六,即易得定。”八、修止成功的标准
修止达到第九等持住心时,不必恒常依於正知正念之力,禅定也能自然地对于所缘之境相应运转,但这仍然属于欲界定,只是止的一种相应心理。《瑜伽》卷十三云:“或有缺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若进一步获得了身心轻安,就是成就了止。
轻安,简单说来,即是身心的轻利、安适,身心在获得这种舒畅、喜悦的感受之后,对于修善法方面可以随欲而转。《五蕴论》云:“云何轻安?粗重(谓於善所缘,身心不能随欲而转)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
轻安的产生,在初得定时,只能生起微细、很少的部分,以后渐渐增强,而成为真正的轻安,并出现心专注一境的止的境界。将要发生各种特徵圆满具足的、容易觉察到的轻安的前相,是在头顶好象出现重的感觉,但没有痛苦性。紧接着心粗重性即得除灭,心轻安就先生起`。又依托这种轻安生起之力,随后有能引发身轻安因——风来入身中,由於这种风大遍布全身,身粗重性都得远离,身轻安即能生起。这时身中显得非常安乐,并带动内心的喜乐性进一步增长。而这以后轻安初起时的迅猛之势渐渐舒缓,但并不是轻安完全消失,只是最初时对心的衡动性减退,另有更胜妙之轻安随身而转,如影如形,在修定时无诸散动随顺而起,心踊跃性也逐渐减退,对於所缘之境能坚固安住,又能远离喜悦衡动的不寂静性,这便是获得了真正的止,也就是已经成就了初禅近分定所摄的未到地定。
凡获得轻安者,“即於此时坐於他的夜住处或日间处,而身心无不安、无沉重、无坚硬、无不适业、无病、无屈曲,但他的身心是轻安、轻快、柔软、适业、明净与正直。他以此等的轻安等而把握身心,则此时享诸非世人之喜。”(《清净道论》第二十,595页)
圆满之定境,不仅应具足专注和轻安,还应具有光明、缘境明了。如《瑜伽》卷十三云:“云何具分修三摩地?谓具思维而入於定,亦了光明,亦见众色。”
《菩提道次第略论》中云:“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观中摄。”而修观又在修止的基础进行的,故修行者应善加修止。
浅近一点来说,由修十遍处等,可以成就诸圣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如《瑜伽》卷六十二云:“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引法化事、变事诸圣神通;又由修习空无遍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又通过修定,可以获得现法乐住、天眼智见、见道乃至无学的世出世的诸多功德。如《瑜伽》卷十二云:“复次何修定为得现法乐住?谓於四种现法乐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云何修定为得智见?谓诸比丘於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云何修定为尽诸漏?谓阿罗汉方便道中所有修定。”因此,学佛者对修定(止)应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并切实身体力行,则可依之快速断惑证真,超凡入圣。
《止的修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