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

  如吉法师

  西藏佛教自唐朝初年开始传入,印度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入藏宏法,建成立桑耶寺,乃立定根基,至墀松得赞王(742-797年)时达到全盛。后经朗达玛灭法(841年),正法沉寂了100余年。至北宋初年,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仁卿桑布(958-1055年)等印、藏大德,对藏地佛教进行全面复兴,建立了萨迦、迦举、迦当等诸多教派。300多年后,各教派又渐趋衰落,宗喀吧大师(1357-1419年)以迦当派为基础,严格戒律,对藏传佛教的教、学内容加以全面整理,创业了格鲁派(俗称黄教),使藏传佛教又焕发了青春。宗喀吧大师建立黄教的纲领性文献,即是《菩提道次第论》{1}·(以下简称《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其中又以《广论》最为重要,它以三士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建构起佛教的完整体系,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应成中观见)作为佛法之中心,并安立相应的修学次第。由此克服学人超次躐等、得少为足等偏弊,从而使显教、密教、圆融、龙树、无著二大派在修行中的位次得到准确的安立,统摄一切佛法皆归于佛乘,原迦当派的清净法流重新光显于世。本文试对《广论》之思想渊源进行探索。祈同道教正

  一、摄一切法皆归于佛乘:

  导源于《法华经》、《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或译为谛者品)》

  以《广论》为纲宗的格丹派(即格鲁派),是继承了原迦当派的宗风,如《土观宗派源流》(2)第50页中云:“日阿格丹派的宗风,亦以觉阿(即阿底峡尊者)噶(迦)当派的先德事迹作为基础,其加上中观见及密咒,实际亦不超出于噶当的范围。在诸源流史中故称格丹派亦多称为新格当派。”藏语“迦”指佛语,“当”的意思是教授,“迦当”的意义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能摄在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中,作为修习。所以中敦巴说:“希有佛语(迦)即三藏,三士教授(当)作庄严,佛语教诫(迦当)宝金蔓,众生谁持皆受益。”(3)而大乘三藏是指示成佛之途径,因此迦当派摄一切教法归于佛乘,也就是《广论》摄一切法皆归于佛乘。

  摄一切法汇归于佛乘,这种思想是源于大乘初期教典《法华经》,及稍后的《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

  关于《法华经》(4)摄一切法归于佛乘的内容,如经中云:“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悟示众生。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法华经·方便品》)这里直接显示声闻、缘觉二乘的果证只是方便说,二乘究竟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偷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方便品》)—佛乘——菩萨乘第一,缘觉乘第二,声闻乘第三。所谓“无二亦无三”或“若二若三”,是指缘觉|、声闻二乘法属于方便,唯一佛乘,即菩萨大乘是真实。佛说三乘或二乘,是为了方便接引众生入于佛乘。如经中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乐著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若但赞佛乘,众生没有(有是指三界)苦,不能信是法。......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得三乘,......虽复得三乘,但为教菩萨。”(《方便品》)

  佛智甚深,即为“妙法”,诸佛出现于世间,就是为了以此知见悟众生,但众生根纯不能信受,所以方便安立三乘,菩萨乘以外,复有缘觉、声闻。说三乘,其实全是“教菩萨法”。声闻、缘觉的修证,是适应众生,作为引入佛乘的方便而已。这里的“二乘”即是中士道;一佛乘或菩萨乘,即是上士道。三乘或二乘是方便,一佛乘是真实,也就是“二乘”这种中士道,只是上士道的基础部分或过渡阶段,最终必然汇归功于于佛果之大海。《法华经》中的火宅喻(《比喻品》)“穷子喻”(《信解品》)“化城喻”(《化城喻品》)、“衣珠喻”(《五百弟子受记品》)等都不外于从多方面去解说这一意旨。另外《法华经》二十八品经文看,反复宣说“十方佛土中,噍此一乘实”的妙法,不只是佛法三乘教如此,即世间法中一切言文化、教学、政治、经济、资生产事业等,皆是一乘妙法所摄,所谓“世间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法华经》是以二乘为方便,一乘是真实的方式,来说明一切佛法皆归于佛乘。而《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5)中说,若依佛法作任何一点小的修持,能与菩萨心相应,则是大乘之道。经中云:“行方便菩萨,以一捕食给施一切众生,下至畜生,愿求一切种智。是以菩萨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二因缘摄取一切众生,所谓求一切智心(佛果),及愿方便(利益众生)。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这是说,若作一点及小的功德:以一捕食而行布施,乃至施畜生,以菩萨心而摄持之,即是大乘方便。经中还说: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若见行施之人生随喜心。以此随喜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方便菩萨亦愿施者、受者不离一切智心,假令受者是二乘人,亦愿不离一切智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若见人修布施等而生随喜,以此善根回向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则是大乘方便。经中还列举了修供养(佛)、礼敬、说法,乃至行施之时具足六度者,无不是大乘之道,所以佛在经文中总结说:“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即于施时,以此施故,摄一切佛法及诸众生。”也就是说:一切行善,都通向佛道。

  由上可知,《法华经》和《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已很明显地提示了一切佛法皆是成佛之道。因此,《广论》卷一(6)中说:“如白莲花(即《法华经》)及《谛者品》(相当于汉译《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宣说,一切佛语,或权或实,皆是开示成佛方便。”而《广论》继承了这种风范,并加以彻底地开显、发挥,如论中同卷又云:“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法。”

  二、三士道的层次结构:

  《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菩提道炬论》—《正教次第论》—《广论》

  《广论》的结构层次:是由下士道(7)而中士道,(8)再上升到上士道,(9)这种次第如论中第559页说:“能往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士所修次第圆满,如此菩提道次第。”这种道次第的依据。《略论》(10)卷一中说:“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进一步挟择辨明前十七地中的内容),都属于下士道;中间第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是中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11)......”其实三士道的佛法层次建立,在早于《现观庄严论》(以下简称《现观》)的《瑜伽师地论》(12)(以下简称《瑜伽》)中便已经具备。《瑜伽》的主体部分—本地分共分十七地,其中的初五识身相应地及此五地之摄挟择分(挟择分是进一步挟择辩明前十七地中的内容)都属于下士道;中间第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是中士道;第十五菩萨地是上第士道。三士道结构之名目,在《瑜伽》中虽尚未提出,但含意已经具有,如《瑜伽师地论》(13)中说:“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挟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乐无穷,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还有,以之贯摄一切佛法,指示成佛之途径,也是汉地唐代玄奘三藏大师克服重重险阻,前往印度求学《瑜伽》之本怀。此外,三士之名,在《瑜伽》中也已经提出,。如论卷61(第2650页)中说:“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在《广论》中说:下士是追求后世人天之乐者,中士是以求个人解脱为目的者,上士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者。究竟说来,个人的人天之乐,既无自利,更无他利可言;个人解脱算是自利;既求自已解脱,也教化于他令得解脱,才可说做到了自他二利。可见,《瑜伽》中的“三士”之说,是《广论》三士说的雏型。

  《现观》,传说是因为无著菩萨读《大般若经》感到困难,求弥勒菩萨开示,弥勒菩萨便将《大品般若经》的内容,用偈颂进行归纳,而成为“八品七十义”的《现观》颂,后狮子贤论师等对颂文加以解释,即成了《现观》论。

  关于道次第,《现观》在说到修三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中的道相智(即道中智)时,要求发菩提心者,先学尽轮回际趣入众生,利益众生,依般若及方便善巧,于清净边际(涅槃)不作现证,普能摄受未摄受之有情。这实际上即是下士道之内容。次学声闻道智、独觉道智,即是中士道;再学大乘见道智、修道[智等,这才是上士道。这里已经把三士道的层次很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有关《现观》对《广论》有着深刻影响的整体思想,台湾的陈玉蛟先生曾经作过分析:“一切法、、性空、唯名”是《般若经》的核心思想,然而《大品般若经》所要宣扬的教义,并非只是单方面偏空而已。倘若《大品般若经》所要宣扬的教义,只是性空与噍名,那么当初印度的大乘学者,将八千颂的根本经直接缩减成二十五颂或更简略的《心经》也就够了,何劳殚思竭虑,硬将根本般若经扩充成《二万五千颂》的庞大型式呢?

  可见除了性空、噍名的中心思想以外,《大品般若经》中必然蕴含着其它重要的佛法课题:那就是成佛所需要的广大行持。关于这一点,宗喀吧在《金蔓疏》(即宗喀吧对于《现观》之解释…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