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P2

  ..续本文上一页)中也说:“弥勒把般若经的经体,归纳成八事七十义,然后配合瑜伽行的实践次第,造《现观庄严论》。”又说:“(关于般若经的论释)应该依照法友(约第十七世纪)的说法,即般若经的内容分成:(一)核心要义—胜义谛;(二)广大行持—观次第观》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一切法无自性”的空义作核心。进而阐明《大品般若经》。阐释第一部分的是龙树的六部理聚(《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广破论》、《宝蔓论》),阐述第二部分的是《现观》。”根据法友与宗喀巴的说法,《现观》主要内容应该是:以“一切法无自性”的空义核心,进而阐明《大般若经》中所开示的一切成佛所需的广大行持次第。(14)可见,《现观》的思想是以中观见导瑜伽行的。《现观》中之所以采取这种思想,陈先生进一步说:《现观》所阐扬的教义,是以中观思想为主而兼含瑜伽观行次第的般若学。此一调和折中的思想体系,既不离甚深的空性见,又有具体的实践次第可资依循,可能较易普遍被人接纳而逐渐获得发展。(15)《广论》是兼取龙树、无著深广二种大乘流派在修持上的长处,以达到快速成功之目的。故论卷一中说:“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汇扰扼要,遍摄龙树、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广论》在内容安排方面,自道前基础中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思惟人生价值、如法修持(属于“略示修法”一节)开始,然后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乃至上士道的修止,都是采取了瑜伽行派的修持次第。在修止之后再修观,才以中观应成派直接透视诸法无自性空理的方式进行观察,以便真正断惑证真,入道登陆地。宗喀吧大师这种安排,是经过一番苦心修持,并体悟了如上所说的《现观》的根本精神。如《土观派源流》第136页中说:“师(指宗喀吧)住涅·洛若约五个月,对《菩提道次》专精修持,又详阅卓隆巴的《正教次第论》,因此遂了达《现观》中一切言诠,都是一补特伽罗成佛的道次第教授。”

  在《现观》的基础上,《菩萨提道炬论》正式确立三士之相,并在上士道的基础理上进一步说明修密法的次第。

  三士之相,《菩萨提道炬论》中说:“由中下及上,应知在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有差别。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便求自利益,知为下士夫;背弃三有乐,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为中士;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16)这里所说的三士之相,是《广论》所依准的,《广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更详尽、更具体的阐释,而建立道次第。由显入密的次第,《菩萨提道炬论》中云:“由圣教正理,定解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当修无分别。如是修真性,渐得暖等已,当得及喜等。佛菩提非遥。由咒力成就,静增等事业(17),及修宝瓶竺,八大悉地力,欲安乐圆满,大菩资粮。”

  若修习无别慧成就,则可修密法。通过修密法,能获得大菩提资粮。有关修密法之次第,论中云:

  “若有欲修习,事行竺续部(18),所说诸密咒,为求师长灌顶故,当以承事宝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使良师长心欢喜。”

  如果修习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密法者,地修之先,应对上师做承事、供养、令师欢喜,以求灌顶。这些观点都为《广论》所吸取。

  阿底峡尊者从印度传来的道次第,除了《菩萨提道炬论》的文字资料之外,还有别传的内容。别传又分二支:一支是阿底峡传给仲敦巴,仲敦巴又传给博多瓦、京俄瓦、普穹瓦,三人之后,即使便分流而传。宗喀吧大师以前,传到了堪钦·南喀坚参(虚空幢)各却郊桑布(救贤),宗喀吧分别向二人学习,然后将其汇归成《广论》的一股洪流。另一支,阿底峡传给俄大译师勒比协饶(俄妙慧),协饶之侄兼其徒的罗丹协饶造《教次第论》,罗丹之弟子卓隆巴造广、略《正教次第论》。还有,尊者又传给那措(曾往印度请尊者入藏者),那措传给拉锁瓦,拉锁瓦授桑浦瓦,桑浦瓦也传至卓隆巴。关于广《正教次第论》,它是“开解《道炬论》意旨无有匹敌的疏释。宗喀吧大师读此书时,亦曾作各种供养而为迎奉。宗喀吧作的《菩萨提道广论》中的见解,大部分与此疏释是一致的。”(19)所以《宗喀吧大师应化因缘集》(20)中称:《正教次第(广)论》是宗喀吧造《广论》的蓝本。

  可见,《广论》道次第的教法源远流长,既有教典的依据,又有别教的教授,教证具足,为后学者提供一明确而又完整的成佛指南。难怪由它组建的黄教教学体系如日中天,盛传不大衰。

  注释:

  (1)法尊法师译,1992年10月,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版

  (2)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干译注,1993年月,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印行。

  (3)《土观宗派源流》P46

  (4)本文所引者,是鸠摩罗什译,香港蜜乘佛学会刊行,属于《佛家经论导读丛书》

  (5)大正藏卷十一

  (6)《广论》P14

  (7)下士道:发心追求后世之乐者所修归依十善等法。

  (8)中士道:发心求出离三界者所修戒定慧三学等解脱。

  (9)下士道:发心求无上菩提者所修六度等法。

  (10)宗喀吧著,大勇法师,法尊法师译,1995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行。

  (11)阿底峡尊者,法尊法师译,收录于《广论》附录二。

  (12)弥勒菩萨造,玄奘三藏译,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根据1917年9月金陵刻经处木刻本制版,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重印。

  (13)最胜子等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收于大正藏卷30。

  (14)陈玉蛟:《现观庄严论初探》,1992年老体弱月,台胞东初出版社P35。

  (15)《现观庄严论初探》,P43。

  (16)《广论》附录二,P586。

  (17)是修密法者由修本尊庋所成就的四种事业:即息(即静:消灾)、增(增财等)、怀(令众生亲近)、诛(令怒敌受挫)。

  (18)即四部密法: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19)《土观宗派源流》P51。

  (20)修慧法师编述,上海市佛教协会刊行,1990年。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