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所以他在八识中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力是最强的,但也是错误的认知与见解最多的。
通过对六识的净化,使其错误的见解与认知,转化为依智慧而起对内外部事物的,微妙的种种比较.测度.推论,得出无有谬误的观察结论,而不在生起妄想分别之心。
这就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七识具有相对外部事物而恒起我执,整日里执着在虚妄不实的,你我分别的境遇里。而他能够自觉.主动.着意的做种种的心理活动。他才是我们色身真正的主宰者,前六识的种种活动皆依他而起。
将末那识以往恒起我执,分别你我的错误认知与见解进行净化,彻透宇宙诸法都具有相同的真如法性,原本就是平等无二的宇宙实相。令其舍弃我执,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并且不记任何回报,无私地去为众生解脱苦难的束缚,给众生带来最大的快乐,而行使种种的功德。
这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
第八识染净具收!第八识蕴藏着众生以往所有善业.恶业的种子。通过佛法的修行,通过前七识的净化,不在有新的恶业种子的产生。并且无怨无悔地去承受以往诸业的果报,并且除掉了我.法二执,使得阿赖耶识纯净无染。由于他的清净染污相搀杂.糅合的特性,得到了彻底的净化,所以达到了至善的智慧究竟圆满。
这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八识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使修行者逐渐地从依经验而惯性.机械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恒以智慧而行事,趣向解脱的过程。
恒以智慧而行事,就会使我们六道众生,不在对宇宙生命有错误的见解与认知。就不会使我们穷力地去追逐世间虚妄不实的物资欲望,而带来种种的烦恼与痛苦的逼迫。
对宇宙生命没有错误的见解与认知,就会使我们避免做一些不善的业。没有不善的业,就不会使我们受业力的牵引而坠入生死轮回。没有生死轮回,我们就不会受种种的烦恼与痛苦的逼迫。我们也就会生活在永恒.常住的大涅槃的愉悦之中。
要想转识成智必要知道心.意.识三者的关系。
心意识的关系与功能
要想使自己转识成智,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成为智慧与智力究竟的觉者(佛),必要知道心.意.识三者的关系与功能。
心:就是蕴藏着真如本性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万法具有相同的真如法性,他与万法之间没有相对的你我分别。“意与识”所起的种种业种都储藏在阿赖耶识之中,所以他可以受到“意与识”的熏习。
由于阿赖耶识可受“意与识”的熏习。所以,阿赖耶识搀杂着“清净与染污”的一切法。但是,阿赖耶识从不起主动的业,所以常常不为一般的凡夫所察觉。只有在因缘适当的时候,他才能作出相应的世间活动。
无论众生在业力的牵引下,轮转生死的过程中。“意与识”有什么样的变异,“心”的真如法性的本质都是恒古不变的。
众生如果能够依法修行,清除阿赖耶识蕴藏的染污不净的法。就可以使自己达到智慧究竟,使自己的真如法性(佛性)圆满的显现出来。成为一位常住永恒愉悦的,了脱生死烦恼的佛陀。(这就是心)
意:就是恒起思量.执我的“末那识”。末那识可以驱使前六识动身发语,做种种的行为(业),他是色身真正的主宰者。
末那识不但可以驱使前六识动身发语,做种种的业。而且可以调动“心”,也就是阿赖耶识蕴藏的无穷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命运,来创造一切。
只可惜的是,一般的凡夫未能善用“意”的这种力量。不但没有善用,反而“意力”薄弱者,反会被惯性与机械力强大的前六识而主导,失去自主的能力。(烟瘾.酒瘾.打麻将上瘾等等的隐君子)
识:就是八识中的第六识,他依“意”而起。所以,他受到末那识“意”的驱使。
六识,具有驱使有情生命前五识对外部事物的了别.认知的能力。有情生命有了这六个精神力,才能在世间做有效的色身活动,做种种善的与不善的业。
前六识对外部事物的了别.认知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因为,“识”在世间所起的种种活动,都是依历世生死轮回的经验,而主观所起的惯性的.机械的活动。
这个主观所起的惯性的.机械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能”。这个“本能”,他对外部事物不佳思辩,全凭自己的一己经验就做出判断。它的种种活动,皆是妄想分别。
所以,识对外部事物的了别.认知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是不正确的。
(我可以举五戒的例子:
如一提到“杀戒”人们就会本能地做出;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结论。
........“盗戒”....................;窃取他人财务的结论。
............“淫戒”....................;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的结论。
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佛所说的五戒具有很深的含义,而做出上述判断结果的原因是:我们全凭自己的一己经验.主观的.惯性的.机械的.不正确的了别认知的结果。)
总结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心.意.识”三者的关系与功能。
心:就是八识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前七识所依。她的本质与诸法不起相对,没有你我的分别,她是真如的一部分。她是一切有情生命智慧与力量的源泉,无论是一般的凡夫.菩萨还是佛陀的“心”,都是彼此相通.彼此相融,都是平等无二的。她的活动可以起无穷的力量与神变,她可以创造一切。
她的功能是:她可以把“意与识”所做的一切业种储藏起来,等待以后因缘成熟后,使“意与识
”依业受报。
由于她可以储藏“意与识”种种业的种子,她又具有真如的清净法性。所以,她可以被“意与识”熏习,她是清净.染污相搀杂的。无论“意与识”做多少业,起什么样的变异,她的真如本性,都是恒古不变的。这就是“心”。
意:就是八识的第七识末那识,是前六识所依。他可以驱使前六识动身发语,起种种的行为(业),他是色身真正的主宰者,他可以调动“心识”蕴藏的无穷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有主观的自觉.主动.着意地,恒起思量.执我的特性。所以,他认为前六识所起的一切行为,都是他所做。而前六识对外部事物错误的了别.认知,又熏习着他。使他对外部事物的思量出现谬误,而迷失自我。
前六识对外界事物错误的了别与认知,又是依他错误的思量与执我所起。
当他的“意力”微弱时,又会被前六识强大的惯性与机械力而左右,失去对色身的主宰。这就是“意”。
识:就是八识中的第六识,他依末那识而起。他具有依经验而对外部事物主动地.不佳思辩地,起种种错误的了别认知与妄想分别的能力。他的这种能力,都是来源于历世的生死轮回中的经验,而起的惯性与机械的反应。当“意力”微弱时,他可以剥夺“意”对色身的主宰权,使色身全凭他的惯性而机械的活动。这就是“识”。
识依意而起,意依心而生。识熏习意,意熏习心。
因此,修行解脱,最终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处于永恒愉悦与解脱的圣果,最重要的是将意与识的,智慧转化。
也就是将识,妄想分别的第六识,转化为妙观察智。这样,就可以使前五识与第七识同样得到智的熏习。因为,妄想分别的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生,又可以熏习第七识,而第六识可以驱使前五识做种种的业。因此,妄想分别的第六识的,智的转化,直接可以使七识与前五识同转。
同样的道理,恒起我执的第七识的平等性智的转化,直接可以使第八识与前六识的,智的转化。因为,恒起我执的第七识意,是依第八识而生,又可以调动第八识,心的无穷智慧与力量。而前六识又是依恒起我执的第七识意,而起的。因此,恒起我执的第七识的,平等性智的转化,直接可以使第八识与前六识同转。当七识与六识彻底地转化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的同时,第八识也就同样转化为大圆镜智了,也就得到了最终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
所以,修行解脱得到最终的佛果,最重要的是将妄想分别心(六识)与我执(七识),智的转化。七识与六识转,其他识同转,一转众转,一迷众迷。宇宙诸法就是这样相互融摄.相互辅助.相互制约.彼此影响.彼此共存的关系。
因此,任何一法不可能先其它法生而生,后其它法灭而灭。实际上宇宙诸法本无生无灭的,诸法之间是不一不异.平等无二的。所谓宇宙诸法的生灭现象,只是在相对的时间与空间里的,假和与破散的现象,他们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
就上述宇宙诸法之间的关系。修行方法也是这样,光靠一种方法修行是不可能得到无上解脱之果的。所以,修行解脱一门深入的方法,是在其它的修行方法的辅助的基础上,依个人的秉性乘性而选择一种方法而修,不是抱住一种修行法不放。发心修行的众生切记这点,以免误己误他。(这就是心意识的关系与功能)。
顺便说一下,当意力薄弱者直接转六识.七识成智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就需要持戒来规范自己的前五识的种种行为。以持外在的戒,先转前五识为成所做智,然后在转六识.七识逐步地循序渐修。
持戒要避免持邪戒!要知道什么才是有益修行解脱的戒。戒与戒律是不同的,要知道戒的意义与戒律产生的过程与缘起,这样才能避免持邪戒与戒魔的生起。我后面在讲关于戒与戒律。
用什么方法来转识成智?
一.是依佛的修行方法。二.是可以依佛法的原理,乘性自主开发。
修行方法不要局限在释迦牟尼所说的修行法中,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只是依众生的不同根性而略说的。您认为释迦牟尼所说的修行法不适合您,您可以依释迦牟尼说的宇宙生命的原理,自主开发自己的转识成智,趣向解脱的方法。
也可以用释迦牟尼所说的宇宙生命的原理,来指导外道的修行方法。
您也可以在信仰其它宗教的基础上,在其它宗教修行方式的基础上,运用佛说的宇宙生命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修行方法。
只要您修行的态度与目的纯正,只要您以利己利他.度己度他的态度,与最终令自己.令他人.令众生都离苦得乐,趣向解脱为目的。无论您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以什么样的种种形式,都可以运用佛法的原理,没有什么“盗法”不“盗法”的。
佛法是宇宙的科学真理,是宇宙生命的真谛。是全体众生所共有的,不是某一人.某一集团或某一宗教的。
只要您端正修行的态度与目的,无论您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与思想学说,无论您是什么样的种族,无论您是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阶级,十方诸佛.菩萨都会欣喜地,主动自觉地来帮助您。在佛.菩萨的心中,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与种族的区分,众生都是平等无二的。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都是说的转识成智的方法,在这里我就不说啦,把它放在修行篇里在讲。
《极乐之光 佛法的原理 ~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