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92▪P3

  ..续本文上一页来,出现一些怪物。你像那个双胞胎啊,连体婴儿啊,就是因为老是在想:如果我俩在一块在一起就好,天天在一起就好,后来下辈子真的就在一起了,分都分不开!它肯定是念力把他拉到一块去的,你以为他无缘无故的会在一块吗?从科学上面讲好像不是这样的,但是从业力上面讲肯定是这样的。科学没办法跟我们的心理来相比的。你仔细想一想我们人是不可思议的,人就是这种形状就是不可思议的,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牙齿,手抓东西啊,都会长出那些东西,这是科学家能够解释的吗?解释不了的。科学能造任何万物,但是造不出一个人来,造不出一个生命来,生命是我们的业力、是我们的心来造,只有我们的心才能造出这个体,所以生命是不可思议的。既然生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的业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实在的法是无住之体,这个世界的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我们心中有住了,高下随着你心显。如果有高下就有固定体,就不能随着我们的心变。这个东西没有高下,这个木头无有高下,它可以做桌子做凳子,什么都可以做。如果这个木头本身有高有低的话,那你还做什么东西呢?它就定型了,就没办法去造别的东西了。所以我们的自性无住体无有高下,是故你有任何念头它都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的体还是无有高下的,只是你心有住而已。心无住,一切法无有高下,就是说,你在天上飞也好,在地下爬也好,都离不开这个法。所以我们要悟到在天上飞的和在地下走路的,实在是没有二的,只是我们的意念不一样,只是我们的有住心不一样。如果你要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没有什么法可得,一切相都有众生。

  菩萨是现报身,报身在菩萨体里面,十地菩萨还没有见到佛,虽然是依佛住,十地菩萨只能做大梵天王,还有八地能力的做大魔王,他还不是佛的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等觉菩萨、妙觉菩萨还在众生心中建立,还是没有见到佛。只有佛可以跟佛在一块。但是他跟佛还有一个距离,这是从因地上讲;在果地上倒驾慈航是另外之说。倒驾慈航肯定跟果位相应。如果你真的做到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了,从名相上面来讲等觉和妙觉不是佛的体,还是众生。但是在果位上讲的话,一切法界都是佛体,所以等觉、妙觉能通达佛体。我们现在闻般若,也可以通达此体。等觉就是无住之心,就是一切众生之佛性。妙觉就是一切众生心,妙觉菩萨像观世音,等觉菩萨就是观自在。观自在就是等觉,他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即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就是男身女身出家在家种种三十二应身、大悲咒,这都是妙觉,而这个妙的体是在众生法界里面,你是什么身就现什么相,你应以佛身度他就现佛身像,你应以菩萨得度就现菩萨像,以长者啊国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童男童女,乃至夜叉阿修罗种种种种众生。观音菩萨示现的是地位的菩萨,果位上的菩萨现的妙觉是在众生心中,现的等觉是在无住里面,无住是十方诸佛,妙觉是十方众生,统称观世音观自在,背后就是法身,就是我们讲的古佛。

  毗卢遮那佛就是第一尊古佛,就是我们的究竟处。所谓第一,无处不在;所谓第一,尽未来际;所谓第一,就是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诸佛之本体。第一不舍众生故,为第一。不是说,我第一,众生不是第一,是一切众生跟诸佛本体是一,叫第一。前面讲了,第一波罗蜜并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就是这个意思。从菩萨法里面来讲,八地以上的菩萨是没有戏论的。什么叫没有戏论?众生心动则菩萨心动,众生心止菩萨则心止。我们看到菩萨在外面走路,其实每走一步路都是依众生心走的。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也没有诸佛了,因为诸佛是无住之体,众生是有相之体,此相是众生相,是菩萨现相,此体是诸佛之体,所以菩萨叫等觉叫妙觉。地位上的菩萨,八地以上的菩萨都了知此理,上会于十方诸佛,下会于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是相是六度波罗蜜是功德。

  菩萨在此世界大功德聚,所以菩萨利益众生度众生在大功德聚里面实在是无有众生可度。为什么呢?一切众生是六波罗蜜,是无生法忍,实在是没有生起众生之心。度众生不断,但是无众生可度。为什么呢?他在度你是六波罗蜜的无住体、无相体。所以如来说法实在是没有法可说,是制止于众生的妄念,是显于众生的真实。众生的真实就是无住之体,无住之体就是法界之相,此相不二故,菩萨亦如是。菩萨在哪里呢?菩萨在众生无住之心里面,菩萨在众生无住之相上面,菩萨不离此无住之心是我本心,无住之相是法界之相。所以菩萨不离相。我们为什么不能见到菩萨呢?是因为迷惑没有智慧故。一旦你有了智慧,菩萨无处不在。没有众生了都是菩萨了。如果你得无生法忍之时,你就知道了。如果你证到八地菩萨,或者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都可以知道报身的庄严。

  十方诸佛现前的时候,没有什么众生了,真的没有众生了!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下对我们众生,上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下来讲,众生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对上来讲,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是法平等,就是上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障碍,下对于众生无众生可度,也没有障碍。我们要度众生要成佛四相俱生,这边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那边要度无量的众生,就有现在过去未来心,就有比量,就有想得到什么样的神通,什么样的自在,什么样的利益,然后去要度众生。想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现量上看到就执着了,对上也是执着对下也是执着,像这样的心又怎么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众生实在是没有高和低,没有得和失,在众生境界没有失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没有一个得,不是说离开了众生还有另外一个得。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没有离开过众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者本身就是说一是二,说二是一。

  为什么呢?修一切善法就是六度波罗蜜。无我人众生寿者即是“无住”,无住就是法性,修一切善法是从相上讲六度波罗蜜,对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我们这个名相里面无住,这个无住,不是说我们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呢?修一切善法是众生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无住”,无住本体与法界之相合一,修一切善法,什么叫“修一切善法”?以般若为首,以布施为行,以忍辱为妙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般若体,修一切善法就是布施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真如体”,什么叫修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成就于忍,什么忍呢?无生法忍。

  什么叫无生法忍呢?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得成于忍,释迦牟尼佛不是500世做忍辱仙人,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成就于忍,成就于忍就是无生法忍。这里面还有个成就于忍的这个念头,事实上“成就于忍”的这个念头也不存在,这个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彻底的连忍辱的念都不需要。为什么呢?此当下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成就于忍还有一念生起,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没有成佛呢?成就于忍故;成就于忍是前一步讲,现在讲“修一切善法”直接“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说我们在此世界做一切善法的体,它本身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只要会他就可以了即会他当下的体。我们前时讲阿弥陀佛,修一切善法,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修一切善法不具备如来的功德,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是故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有我执有我做善法;却不知道你现在做善法是如来所成就,是佛成就的这个体让我们做;出家在家一切善法,在家35愿,出家36愿,行菩萨道的37愿,35愿36愿37愿我们众生执著了,以为是我在出家,我在行菩萨道,我在如何如何,都是我执,却不知是佛陀彻底地成就我的安住,实在我是没有的。小乘里面就讲,实在是没有我;阿弥陀佛有大方便故,他要我们正信进入般若,在你信的那一刹那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他不但是相应的,确实是一体的,只是我们不敢当下承当而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善法可得,你应该知道,我不是一定要三十二相,才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体就是:你现在“修一切善法”没有执著,并且当下生信心,而这种信心体里面的无我不是别的,就是当下承担。彻底的离念离相无住无念,起妙用。

  你现在“修一切善法”,只要你无住就起无上妙用;(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说,吃喝嫖赌我不住可不可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你吃喝嫖赌自我享受本身就是有住(事上有住不可能做到心上无住),住里面只能套着住,有住之心一定是跟恶法相应,无住一定跟善法相应,所以在此世界做善法可以做到无住,恶法里面绝对是做不到的。一切恶法全是住的体生出来的。善法可以做到无住,恶法必须“止”;善法可以随时放下。如你拿一元钱给乞丐,不生执著,不会老想着;有住即是恶即是三界。一切善法皆是无为之法,地球承载众生,虚空容纳众生,这一切都是善法,善法是相合的;孩子掉到水里面你不会水都可以去救他,恶法是不会相合的;无所谓,我又不会游泳,绝对不会往下跳,我执在那个地方。善法里面可以不执著,比如教你做坏事非常容易,教你做好事就很难,叫你出家很难,叫你还俗很容易;叫你做善事就那么难,为什么呢?善事是付出啊,做善事你也可以容易舍,可以不住。

  不住里面有二相:一个是阿罗汉的不住,一个是菩萨的不住。阿罗汉的不住是一种空寂的状态,做一切事情体现空性,人我空,他做了就空了,其实空的时候他也可以不做;菩萨是住于众生的心,以众生的心为己心,菩萨完全是讲信心体,完全是转心呢?他不是在相上。他做善事啊,他可以执著,执著什么呢?他不是执著于这个相,这个是无住体,对诸佛有信心故;在我们这个地方讲就是南摩阿弥陀佛;做任何事情念一声南摩阿弥陀佛;在禅宗讲做任何一件事情,他有力并无执;越是不执著越有力气;做任何事情从来不是 “推诿”啊,没有这样的状态;都是勇猛向前的。为什么呢?他对此无住故。不为生死故,没有惊怖畏这个体,他没有惊怖畏的这个体,做事情勇猛直前,菩萨是这样的,众生就不一样了;众生是我做的时候就做,不做的时候就不做了;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在菩萨体里面,菩萨说难做很难,说易也非常容易。金刚经说容易一念心就可以,真正通达于金刚经的真正是勇猛之人,不会懈怠的。

  

《《金刚经》系列开示 9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