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2-1▪P2

  ..续本文上一页学这个法,学那个门,这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进来,这个不是开玩笑的,怎么能拿生命开玩笑,拿慧命开玩笑,拿生死开玩笑?!我们修行是为了解脱生死之大事,搞那些无聊之事干什么呢?如果我能解脱,直接走好了,没有必要去搞那些玩笑的事。你拿生命开玩笑,拿你的慧命开玩笑,拿你的生死开玩笑,就麻烦了。所以修行,学净土法门就老实学净土,修禅的老实修禅,学密就老实学密,不要乱七八糟的。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你懂得道理,关键是从一门进入,进入佛性。昨天下午就讲过,我们讲法从此观入,直达佛性,直心道场。跟佛相应了,抓住此念,永不再变,这就是修行,这个叫做精进,这个叫做念,这个叫做禅定,这个叫般若智慧。如果你这一念知道了,而不去抓住它,不就失去了吗?所以要一门深入。同时也告诉我们,千二百五十人俱自然代表了法数,证明阿弥陀佛这里面也俱备了法数。我们念阿弥陀佛也俱备了禅宗、密宗、净土宗、唯识宗,什么法门都在这里面。如果净土通达了,所有法门都会通达。这些比丘众,后面讲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菩萨法王子而为上首。为什么这里面,比丘放在前面,而菩萨放在后面?比丘亲近佛故。佛陀有二意,佛陀知道,大比丘过去都从外道中来,比丘是现量的人,就像我们坐在一块,我们这些人在世间造了很多恶业,不讲造恶业吧,也学了一些外道,无量的习气在心中,一不小心习气又出来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把这些比丘摄在身边不让他离开。就是说,作为师父,应该好好的摄受弟子。还有一个含义,这些大比丘,外道,知道自己习气很重,不敢离师。第二个,知道佛法的珍贵,可以粉身碎骨护法,是故常常跟着佛走,受佛感化。这叫里应外合,佛陀的慈悲能感应他这样做。所以这些阿罗汉依佛而住,就代表着我们这些信位的菩萨,依法而住,依师而住。一定要恭敬师父,粉身碎骨护法城,护持三宝,做常随众。就是已经听懂了,也要做一个影响众,常常护持在师父的左右,护持在法的左右。所以我们要依止师,很重要的。对师父不依止,对法就不珍重。如果你对我有一份恭敬,你对法就有一份珍重;你有一份珍重,法就能入你心,就会顶戴受持,就会得到法益。

  后面,“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菩萨而为上首。”任何一个世界都有菩萨,佛成佛的时候,都有无量的眷属。菩萨叫菩提萨埵。菩提叫心空,常供养诸佛故。萨埵叫法空,常护念众生故。护念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这是菩萨的行为。菩萨没有一个“我”存在,佛是他的身,众生是他的心,中间无所得故。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菩萨。菩萨是以佛为身,以众生为心,以六度功德为心。所以菩萨不离生死而入涅槃。菩萨的心就是六度,就是功德,就是众生,以莲花为心。菩萨以众生为莲花座,菩萨的大悲心越重,莲花的光明就越大。因为功德巍巍!极乐世界的光明炽然,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覆盖。他方世界的菩萨的功德,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一个菩萨出来,皆悉隐蔽。经典上面讲,阿弥陀佛光明出来以后,诸佛光明都同阿弥陀佛合为一体,所有菩萨的功德皆不能显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光明炽然广大,非常非常的强烈。

  这些菩萨从佛心里面出来,菩萨在法界里面,所以叫乘空而入。极乐世界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嘉陵频伽、共命之鸟,叫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上会于佛、下会于众生,功德就是菩萨安住的地方,菩萨安住在功德里面,安住在报身土里面,所以乘空而来,乘空而去,他是无所牵挂的。他也是无来无去,亦来亦去。所以菩萨不需要释迦牟尼佛照顾了,是故放在后面,他依法而住依佛而住。菩萨依佛而住,这个佛并不是有形相的佛。《金刚经》里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菩萨不以形相来庄严佛土,是以无住心、平等心来见佛,所以与众生见佛不同。菩萨以平等心、大悲心庄严国土,并不是另外有国土庄严,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就是无上的庄严,对众生的平等心就是庄严。他度众生无众生可度,成就六度波罗蜜故。所有的众生就是菩萨的六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就是莲花。如果没有众生,菩萨脚下就没有莲花。所有的佛菩萨都讲:九品莲花为父母。就是以众生为父母,以众生为六度波罗蜜。所有的功德都从众生心里出来,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没有众生就没有功德,没有众生诸佛不能成佛,功德不能圆满故。众生是佛的花,佛是众生的果。花开见佛悟无生,如果你心花开了,就见佛,佛就在众生体上,你就站在莲花上。所以此世界忍辱、精进、禅定……种种修行,都是你自性中本来俱有的功德,就在我们当下,当下就是功德。菩萨在一切众生心想处。这里以文殊菩萨为首,代表这部经典是开显智慧的。以无量寿佛为经名,以文殊菩萨而为上首,文殊菩萨大智慧第一,证明这部经典不只是叫我们观照,最重要的是开显我们的智海,开显我们的心地,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阿阇世受调达囚父害母;

  韦提希厌恶世愿生极乐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尔时,这个时候,这个法会的时候。王舍大城,证明里面有王,王必有子,叫太子,以太子当机。这位太子的名子叫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阿阇世,翻译成中文叫“未生怨”,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有怨气。他的父亲母亲年龄很大了没生孩子,就问一个外道。外道说,有个仙人正在深山里修行,很快就会去世,将来要做你的孩子。他父亲听了很欢喜,就派人去找那个仙人,叫他赶快投胎做他的孩子。那个仙人说:“三年之后我会死,再来做你的儿子。”大王很不高兴,他想早日得子,就派人去杀仙人。仙人临死之前发了恶誓,将来要杀父母。后来王后果然怀孕了,孩子出世以后,相师过来算命,预言这个孩子将来当弑父。大王一听很相信,就把孩子放到一个天井上面扔下去,说:“活则留,死则丢。”结果丢下去并没有死,只断了一个小指头。就是这样的因缘,所以叫做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佛陀在世的时候,净饭王兄弟四个,其中斛饭王生下一个儿子,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当时也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佛陀知道他将来会破坏佛法,常常避开他,不理他。提婆达多生性很恶,贪嗔痴炽然,看到佛陀年纪渐渐大了,想做第二世佛,但是没有神通。他先向舍利弗学,但舍利弗叫他不要修这个东西,他不高兴,就跑去找阿难尊者,阿难是他的堂弟,阿难不好违背哥哥的话,就顺便教他神通。学完后他有种种神变,可以上天入地,可以变大身、小身,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火,种种神变。他神变给阿阇世看,太子看了非常稀有,就顺从于他。频婆娑罗王常常以美食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提婆达多就告诉太子:“我也应该受到这样的供养。”太子就拿很多好吃的东西来供养他。后来提婆达多看到机缘已经成熟,想叫太子夺王位,并告诉太子他要做佛。太子大吃一惊,因为他对释迦牟尼佛是很恭敬的。提婆达多一看,知道他对佛还有恭敬心,就想办法离间他,把前世的因缘讲了出来,太子听了内心生起大怨气,要把父亲给杀掉,不过当时并没有直接杀父亲。他后来忏悔了,全身生疮,释迦牟尼佛入禅定用月光三昧又叫慈悲三昧光救了他,证明阿阇世还是有很大的善根。他不敢杀父,而是把父王关在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所有的人都不能进去。这里表面上是讲故事,其实有很深的含义。把父王关在七重室内,从法性上讲,我们也同样如是。“七重”,佛经里面很多的,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七重在法性里讲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在恶道里面讲,就落到识里面。唯识宗讲,我们被六贼所侵。我们的意识为太子,叫如意珠;每个人心中的藏识叫王。但是我们的王被六个大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绑,被困在七重室内,即色声香味触法及末那识。七重室就叫七重网,王在这七重室内我们看不到了。你本来就是太子,你的六臣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臣没有照顾好,六臣现在把你照顾好了。我们的意识来自于何方?就像水里的波来自于何方?波来自于水。这个水就是王,波就是意,所以王被外面的六根、六尘、六识所侵,我们被障碍了。无始以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倒底是真的是假的呢?其实是幻有。这一切尘都属于幻有,不真实的,如水里的月亮,如空中之花。我们现在看到色,有没有一个独立的色存在?我们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声音存在?实在没有。但是我们一天到晚就攀着这个声音。声音是空气摩擦产生出来的。手拍一下掌,有声音,而这个声音从哪里来?是空气的摩擦,实在是没有一个音的体。大家想,我手拍掌,这个声音从这个掌出来呢,还是从这个掌里出来呢?没有地方。如果这个掌里面有声音,它应该可以自己出来啊。如果这个掌里面有声音,应该从这里出来。《楞严经》里讲,用指弹琴,这个音从琴里面出来呢还是从手里出来?如果是从手里出来,为什么不自发呢?如果是从琴里出来的,为什么要我弹呢?所以音不自出,实在这个音声是假的,不存在的。包括色、香、味、触、法,这一切一切,长短高低,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这些虚幻的东西诱惑了我们,“我”就是太子,但是被这些东西诱惑住了,把本来面目给忘了,就是把王囚在七重室内。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把你锁闭得死死的。你就在这个幻境之中被迷惑了,被谁迷惑了?被那个提婆达多所迷惑。提婆达多在哪里?每个人心中都有提婆达多,叫五蕴魔。五种蕴魔在作怪,把你迷惑了。现在叫你出家,你也不肯。不但不出家,还把父王给关起来了,无恶不作。所以我们这些人都是恶人啊!“制诸群臣”,就是不让人进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2-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