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1▪P2

  ..續本文上一頁學這個法,學那個門,這是有問題的。我們的目的就是進來,這個不是開玩笑的,怎麼能拿生命開玩笑,拿慧命開玩笑,拿生死開玩笑?!我們修行是爲了解脫生死之大事,搞那些無聊之事幹什麼呢?如果我能解脫,直接走好了,沒有必要去搞那些玩笑的事。你拿生命開玩笑,拿你的慧命開玩笑,拿你的生死開玩笑,就麻煩了。所以修行,學淨土法門就老實學淨土,修禅的老實修禅,學密就老實學密,不要亂七八糟的。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示你懂得道理,關鍵是從一門進入,進入佛性。昨天下午就講過,我們講法從此觀入,直達佛性,直心道場。跟佛相應了,抓住此念,永不再變,這就是修行,這個叫做精進,這個叫做念,這個叫做禅定,這個叫般若智慧。如果你這一念知道了,而不去抓住它,不就失去了嗎?所以要一門深入。同時也告訴我們,千二百五十人俱自然代表了法數,證明阿彌陀佛這裏面也俱備了法數。我們念阿彌陀佛也俱備了禅宗、密宗、淨土宗、唯識宗,什麼法門都在這裏面。如果淨土通達了,所有法門都會通達。這些比丘衆,後面講菩薩叁萬二千人,文殊菩薩法王子而爲上首。爲什麼這裏面,比丘放在前面,而菩薩放在後面?比丘親近佛故。佛陀有二意,佛陀知道,大比丘過去都從外道中來,比丘是現量的人,就像我們坐在一塊,我們這些人在世間造了很多惡業,不講造惡業吧,也學了一些外道,無量的習氣在心中,一不小心習氣又出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把這些比丘攝在身邊不讓他離開。就是說,作爲師父,應該好好的攝受弟子。還有一個含義,這些大比丘,外道,知道自己習氣很重,不敢離師。第二個,知道佛法的珍貴,可以粉身碎骨護法,是故常常跟著佛走,受佛感化。這叫裏應外合,佛陀的慈悲能感應他這樣做。所以這些阿羅漢依佛而住,就代表著我們這些信位的菩薩,依法而住,依師而住。一定要恭敬師父,粉身碎骨護法城,護持叁寶,做常隨衆。就是已經聽懂了,也要做一個影響衆,常常護持在師父的左右,護持在法的左右。所以我們要依止師,很重要的。對師父不依止,對法就不珍重。如果你對我有一份恭敬,你對法就有一份珍重;你有一份珍重,法就能入你心,就會頂戴受持,就會得到法益。

  後面,“菩薩叁萬二千人,文殊菩薩而爲上首。”任何一個世界都有菩薩,佛成佛的時候,都有無量的眷屬。菩薩叫菩提薩埵。菩提叫心空,常供養諸佛故。薩埵叫法空,常護念衆生故。護念衆生就是供養諸佛,這是菩薩的行爲。菩薩沒有一個“我”存在,佛是他的身,衆生是他的心,中間無所得故。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就是菩薩。菩薩是以佛爲身,以衆生爲心,以六度功德爲心。所以菩薩不離生死而入涅槃。菩薩的心就是六度,就是功德,就是衆生,以蓮花爲心。菩薩以衆生爲蓮花座,菩薩的大悲心越重,蓮花的光明就越大。因爲功德巍巍!極樂世界的光明熾然,叁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覆蓋。他方世界的菩薩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一個菩薩出來,皆悉隱蔽。經典上面講,阿彌陀佛光明出來以後,諸佛光明都同阿彌陀佛合爲一體,所有菩薩的功德皆不能顯現。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熾然廣大,非常非常的強烈。

  這些菩薩從佛心裏面出來,菩薩在法界裏面,所以叫乘空而入。極樂世界有白鶴、孔雀、鹦鹉、舍利、嘉陵頻伽、共命之鳥,叫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上會于佛、下會于衆生,功德就是菩薩安住的地方,菩薩安住在功德裏面,安住在報身土裏面,所以乘空而來,乘空而去,他是無所牽挂的。他也是無來無去,亦來亦去。所以菩薩不需要釋迦牟尼佛照顧了,是故放在後面,他依法而住依佛而住。菩薩依佛而住,這個佛並不是有形相的佛。《金剛經》裏講: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菩薩不以形相來莊嚴佛土,是以無住心、平等心來見佛,所以與衆生見佛不同。菩薩以平等心、大悲心莊嚴國土,並不是另外有國土莊嚴,利益衆生的大悲心就是無上的莊嚴,對衆生的平等心就是莊嚴。他度衆生無衆生可度,成就六度波羅蜜故。所有的衆生就是菩薩的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就是蓮花。如果沒有衆生,菩薩腳下就沒有蓮花。所有的佛菩薩都講:九品蓮花爲父母。就是以衆生爲父母,以衆生爲六度波羅蜜。所有的功德都從衆生心裏出來,沒有衆生就沒有菩薩,沒有衆生就沒有功德,沒有衆生諸佛不能成佛,功德不能圓滿故。衆生是佛的花,佛是衆生的果。花開見佛悟無生,如果你心花開了,就見佛,佛就在衆生體上,你就站在蓮花上。所以此世界忍辱、精進、禅定……種種修行,都是你自性中本來俱有的功德,就在我們當下,當下就是功德。菩薩在一切衆生心想處。這裏以文殊菩薩爲首,代表這部經典是開顯智慧的。以無量壽佛爲經名,以文殊菩薩而爲上首,文殊菩薩大智慧第一,證明這部經典不只是叫我們觀照,最重要的是開顯我們的智海,開顯我們的心地,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阿阇世受調達囚父害母;

  韋提希厭惡世願生極樂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于七重室內,製諸群臣,一不得往。”爾時,這個時候,這個法會的時候。王舍大城,證明裏面有王,王必有子,叫太子,以太子當機。這位太子的名子叫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阿阇世,翻譯成中文叫“未生怨”,沒有出生的時候就有怨氣。他的父親母親年齡很大了沒生孩子,就問一個外道。外道說,有個仙人正在深山裏修行,很快就會去世,將來要做你的孩子。他父親聽了很歡喜,就派人去找那個仙人,叫他趕快投胎做他的孩子。那個仙人說:“叁年之後我會死,再來做你的兒子。”大王很不高興,他想早日得子,就派人去殺仙人。仙人臨死之前發了惡誓,將來要殺父母。後來王後果然懷孕了,孩子出世以後,相師過來算命,預言這個孩子將來當弑父。大王一聽很相信,就把孩子放到一個天井上面扔下去,說:“活則留,死則丟。”結果丟下去並沒有死,只斷了一個小指頭。就是這樣的因緣,所以叫做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佛陀在世的時候,淨飯王兄弟四個,其中斛飯王生下一個兒子,叫提婆達多。提婆達多當時也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佛陀知道他將來會破壞佛法,常常避開他,不理他。提婆達多生性很惡,貪嗔癡熾然,看到佛陀年紀漸漸大了,想做第二世佛,但是沒有神通。他先向舍利弗學,但舍利弗叫他不要修這個東西,他不高興,就跑去找阿難尊者,阿難是他的堂弟,阿難不好違背哥哥的話,就順便教他神通。學完後他有種種神變,可以上天入地,可以變大身、小身,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火,種種神變。他神變給阿阇世看,太子看了非常稀有,就順從于他。頻婆娑羅王常常以美食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提婆達多就告訴太子:“我也應該受到這樣的供養。”太子就拿很多好吃的東西來供養他。後來提婆達多看到機緣已經成熟,想叫太子奪王位,並告訴太子他要做佛。太子大吃一驚,因爲他對釋迦牟尼佛是很恭敬的。提婆達多一看,知道他對佛還有恭敬心,就想辦法離間他,把前世的因緣講了出來,太子聽了內心生起大怨氣,要把父親給殺掉,不過當時並沒有直接殺父親。他後來忏悔了,全身生瘡,釋迦牟尼佛入禅定用月光叁昧又叫慈悲叁昧光救了他,證明阿阇世還是有很大的善根。他不敢殺父,而是把父王關在七重室內,“製諸群臣,一不得往”,所有的人都不能進去。這裏表面上是講故事,其實有很深的含義。把父王關在七重室內,從法性上講,我們也同樣如是。“七重”,佛經裏面很多的,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七重在法性裏講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在惡道裏面講,就落到識裏面。唯識宗講,我們被六賊所侵。我們的意識爲太子,叫如意珠;每個人心中的藏識叫王。但是我們的王被六個大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綁,被困在七重室內,即色聲香味觸法及末那識。七重室就叫七重網,王在這七重室內我們看不到了。你本來就是太子,你的六臣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臣沒有照顧好,六臣現在把你照顧好了。我們的意識來自于何方?就像水裏的波來自于何方?波來自于水。這個水就是王,波就是意,所以王被外面的六根、六塵、六識所侵,我們被障礙了。無始以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倒底是真的是假的呢?其實是幻有。這一切塵都屬于幻有,不真實的,如水裏的月亮,如空中之花。我們現在看到色,有沒有一個獨立的色存在?我們聽到的聲音,有沒有一個獨立的聲音存在?實在沒有。但是我們一天到晚就攀著這個聲音。聲音是空氣摩擦産生出來的。手拍一下掌,有聲音,而這個聲音從哪裏來?是空氣的摩擦,實在是沒有一個音的體。大家想,我手拍掌,這個聲音從這個掌出來呢,還是從這個掌裏出來呢?沒有地方。如果這個掌裏面有聲音,它應該可以自己出來啊。如果這個掌裏面有聲音,應該從這裏出來。《楞嚴經》裏講,用指彈琴,這個音從琴裏面出來呢還是從手裏出來?如果是從手裏出來,爲什麼不自發呢?如果是從琴裏出來的,爲什麼要我彈呢?所以音不自出,實在這個音聲是假的,不存在的。包括色、香、味、觸、法,這一切一切,長短高低,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這些虛幻的東西誘惑了我們,“我”就是太子,但是被這些東西誘惑住了,把本來面目給忘了,就是把王囚在七重室內。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七重欄楯、七重羅網把你鎖閉得死死的。你就在這個幻境之中被迷惑了,被誰迷惑了?被那個提婆達多所迷惑。提婆達多在哪裏?每個人心中都有提婆達多,叫五蘊魔。五種蘊魔在作怪,把你迷惑了。現在叫你出家,你也不肯。不但不出家,還把父王給關起來了,無惡不作。所以我們這些人都是惡人啊!“製諸群臣”,就是不讓人進去。…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