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2-2

  (序分)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十方諸佛攝持我的善根,感謝十方菩薩護念我的善根,感謝十方父母傳承我的生命,感謝十方國土安住我的身心,我們再感恩一下生活。

  誠心祈求,佛陀示現諸佛國土

  光明無量,韋提希樂生極樂國

  觀經前面序分的這一段話,是感應道交的教法。任何一部經典都是對機說法,衆生有什麼困難,佛陀就現量跟他講法,唯此經典爲求。國王在牢房裏面祈求,夫人也在禁室裏祈求,佛陀從空中感應道交,這是自性的顯露。從相上看,好像衆生有求佛陀的大悲就示現,其實告訴我們,是我們自性的顯露。明的是講相,暗地裏是講智,表露出一種智慧。佛從空而來,空代表衆生的空性,就是佛性,能顯一切法。佛從空中到牢獄裏來,證明外面的相沒有障礙,我們的自性跟法性實在沒有任何沖突和障礙,不管現在還是過去,不管我們是苦是樂,外面一切相都沒辦法障礙我們跟佛陀交流,沒辦法障礙我們的喜悅。任何物質障礙不了我們的解脫,障礙不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祈求而感應道交,表露出我們的自性本來俱足寶藏。最重要的,我們要知道,我們自性中心的祈求,就能感應到法的顯現,通過外在的苦讓我們爆發出一種誠心,虔誠的心。如果世間沒有苦,我們就貪著于世間的東西而不求于自心。外面太快樂了太具足了,我們的心反而閉塞。所以當我們住在生活很快樂的體上面的時候,反而對佛很淡泊。爲什麼講天人不能修道呢?因爲他的環境太好了,福報太大了,就沒辦法跟佛心相應。像韋提希,像國王,業障非常重的情況下,憂愁苦惱萬分的情況下,竟然能見到佛,證明我們的心很重要。並不是你的福報很重要,也不是你的功德有多大很重要,更不是你的名利很重要,而是你的心很重要。這部經以文殊菩薩爲當機衆、爲開顯法的人,證明此經典暗合于妙道,是智慧的體現。

  韋提希不樂此惡國土,不樂此穢土,感受到這個世間的苦,想出離故。蕅益大師說我們有兩種信:信此世界惡,五濁惡世無有修道之緣;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願,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真實。兩種深信,叫信成就。韋提希“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忏悔。唯願佛日,教我觀于清淨業處。”求哀忏悔,就是謙虛的意思,忏悔自己過去的因,求于佛,讓她正受清淨之業。這主要是講韋提希內心不清淨,也感到國土的不清淨,所以請佛來教她,觀于清淨業處。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于中現。”這時釋迦牟尼佛眉間放光,眉間代表佛智,代表平等性智,口代表妙觀察智,口裏放光就是妙觀察智,接引衆生故。頭頂放光是示現佛。“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他這個光旋轉十方世界,然後在自己的頭頂上化爲金臺,就像一面鏡子,在裏面顯現出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密宗裏面就有這種修法,觀一面鏡子,鏡子裏面有微妙的國土,可以觀察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在韋提希面前示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其實在《無量壽經》裏面講,當時法藏比丘造西方極樂世界之前,也向世自在王如來祈請,要看十方諸佛國土。世自在王如來示現十方諸佛微妙莊嚴國土讓法藏比丘取舍,清淨微妙莊嚴的就攝取,汙垢的就不要。垢的東西是什麼?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九法界的心。唯攝取十方諸佛微妙莊嚴的國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九法界的分別心,唯有一真法界的佛心;唯攝佛體,不攝衆生體。然後他要把十方諸佛功德修圓滿,在十方世界所有衆生心中完成。五劫思維,兆載修行。五劫思維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然後又建立依報,接引衆生的方便,再把這個成就圓滿的國土,送到每個衆生心中去。他無量劫的兆載修行,就是要把佛的國土放到每個衆生心裏面去,就是“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彌陀佛成佛了,他的國土正在十方世界所有衆生心光之中,否則阿彌陀佛就不成佛。是故十方世界所有諸天人民,所有世界的衆生心中,都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

  “或有國土,七寶合成。複有國土,純是蓮華。複有國土,如自在天宮。複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于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而釋迦牟尼佛又在韋提希這位菩薩心中,也來顯現十方諸佛微妙的國土。有的國土七寶合成;有的國土純是蓮花,功德所聚;有的國土如自在天宮;有的國土如琉璃之鏡。十方世界所有國土,都在裏面顯現出來。嚴顯可觀,嚴是嚴密,顯是顯現在鏡裏,讓韋提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韋提希看到諸佛國土,非常清淨,皆有光明,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最爲殊勝。《無量壽經》講:十方諸佛光明或照一國,或照二國,或照叁、四國,百千國,唯有阿彌陀佛光明熾盛照十方國。他的亮光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十方諸佛國土的亮光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所以韋提希自然選擇月亮,唯獨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韋提希當然看到他的願力。阿彌陀佛是已成佛,韋提希是未成佛,大願已成就,當然韋提希一見就見到了,這也是祈求出來的。“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就是教我念佛叁昧。教我思維,思維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教我正受,正受就是叁昧,思維是念佛,叁昧是定,叫做念佛叁昧。後面也有一個念佛叁昧,是五百宮女得念佛叁昧,那是通過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得到的。韋提希是通過日觀、地觀、水觀等前六觀,就得到正受,佛就現前了,即得念佛叁昧。十方諸佛現前叁昧就現前。後面講五百宮女得念佛叁昧,是從第七觀到一十叁觀。爲什麼韋提希觀日、觀地、觀水的時候就得叁昧呢?因爲前面她已經觀察過十方諸佛微妙莊嚴的國土,包括阿彌陀佛清淨莊嚴的國土。事實上,同諸佛國土相比,阿彌陀佛的國土更加清晰,因爲十方諸佛是依因地而發願的,阿彌陀佛是依諸佛心而發願的。阿彌陀佛攝取的是諸佛微妙莊嚴,但是十方諸佛攝取的是什麼呢?是依大悲心而安立的,攝取衆生心而成就的莊嚴。衆生的體成就了國土的莊嚴,然後把他的功德圓滿成就衆生。像釋迦牟尼佛攝持娑婆世界,藥師佛攝取東方世界,攝取的衆生不一樣。因爲衆生不一樣,就有東南西北之分。因爲衆生有分別心,是故有十方。但是阿彌陀佛攝取諸佛微妙莊嚴,諸佛都被阿彌陀佛攝取,所以阿彌陀佛遍滿十方,沒有什麼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而十方諸佛攝取的是十方衆生,攝取因位,十方諸佛都在衆生因地上面,所以有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這種差別。到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是見十方諸佛,見到十方諸佛叫念佛叁昧。只有信阿彌陀佛才能進入念佛叁昧,不信阿彌陀佛沒辦法進入念佛叁昧。因爲念佛叁昧是以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必須要信阿彌陀佛。你如果要自己進入念佛叁昧,除非你發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願,攝取十方諸佛微妙莊嚴的國土,成就跟他同樣的願力,然後十方諸佛再攝取十方衆生。

  爲什麼韋提希觀太陽、大地和水這前六觀就見到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因爲十方諸佛在衆生心想之中,十方諸佛攝取的是十方衆生心。我們的一切業力,都在諸佛的大悲心中,只要你業力一轉就可以見得到。韋提希前面已經見過了,她再見很簡單了,何況她信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爲正行。而後面的五百宮女沒有見過,必須要觀佛真身,觀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再跟自己的本心相應。韋提希爲什麼要觀太陽、大地呢?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顯現出來的,她必須要重觀一次。而五百個宮女爲什麼可以直接觀察佛身、極樂世界的莊嚴?因爲她們沒有看到過,釋迦牟尼佛沒有在她們面前示現,是她們自己觀出來的。觀者,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的體正好是實相的本身,也就是顯的體。在大地裏面可以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不斷的觀察西方極樂世界,大地就轉爲西方極樂世界了,這是在教法上面講的。我們在此世界觀察,如果業不清淨,心中很多的猶豫和牽挂,就沒有這個心思來觀。如果先從後面觀行不行?完全可以。從前面觀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慧遠大師一生中叁次見佛,西方叁聖在空中顯現,那就是第一十叁觀。第十一觀、十二觀、十叁觀就是慧遠大師的觀法。慧遠大師生活在東晉,而善導大師是在唐代,他們相隔很多年。善導大師只觀察到第六觀,慧遠大師觀察到西方叁聖現前的時候,是第十叁觀,就是說,慧遠大師的觀察力應該超過了善導大師。叁次西方叁聖現前,這是第十叁觀裏面才現前的。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爾時釋迦牟尼佛即便微笑,放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頻婆娑羅王常常受八戒,又有富樓那給他說法,佛光一照,心眼即開,無有障礙,頓時就證阿那含果位。阿那含就是信心不退。

  淨業叁福,不可思議之善法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佛告訴韋提希,“汝當系念”,系念就是相續的意思。阿彌陀佛離此世界並不遠,說遠是迷,說近是覺。如果你覺了,就在當下;如果你迷了,就是離此十萬億佛土。“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但是又“今現在說法”。所謂“今現在說法”,就是當下;過十萬億佛土,又在遠的地方。亦遠亦近,亦近亦遠。所以佛說“去此不遠”。“去此”就是遠,後面加個“不遠”,汝當系念,就在眼前;如果不系念,就離此十萬億佛土,叫“去此不遠”。“谛觀彼國”,觀西方極樂世界淨業成就。

  “我今爲汝廣說衆譬,亦令未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