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2▪P3

  ..續本文上一頁有謙虛心,以爲他很驕傲,他是爲了傳承法故,其實內心中很謙虛的。所以我們要敬事師長。如果你不敬師長,一刹那時間失去人身萬劫不複,再也沒有善知識在你面前現前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人身難得今天已經得到;佛法難聞今天已經聞到;善知識難遇,你能不能得到善知識,千生罕遇。今天我坐在這個地方跟你講法,是你千生難遇的機會啊。你有多少機會聽我講法,一年有幾次啊?那還算不錯了,很多衆生無量劫聽不到的。如果生到邊地疑城就更麻煩。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觀一只螞蟻,九億個大劫都沒有出來過,在裏面受愚癡之苦,爲什麼?過去誹謗善知識不敬叁寶故。我們對沒有皈依叁寶的人,要勸他奉事師長。只要他對師長恭敬,就有親近叁寶的福報。我們皈依叁寶,親近善知識,過去都是有因的,沒有因都不會有現在的果報,我們對此因要生無上的信心和歡喜。因爲恭敬叁寶與法相應故,因爲清淨是實相。《金剛經》講,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心中迷了,什麼法都不是佛法。如果你不敬事師長,什麼法都不是法。如果你敬事師長,一切法就現前。所以我們看到一切敬事師長的人,就是法的顯現,就有機會來聞佛法,過去現在未來聞法的人,都要奉事師長。

  第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爲自性僧。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我們的行爲,是對什麼來講的呢?慈心不殺,是對于生命來講,對于我們的慧命來講;修十善業是對于我們的報身來講。慧命就是我們的正命,十善業是我們的依報。不殺是爲正,殺是殺我們的慧命;十善業是我們的報,修十善業得天報,天報恒隨。我們孝順父母、敬事師長有什麼好處?獲得慧命,獲得天報。孝順父母得慧命故,敬事師長得十善業故,身口意業。後面是講不殺生,這裏是講慈心不殺,前面加了一個慈心,慈心不殺代表佛心,就是大悲心,就是不害衆生。在十六觀的後面,中品往生裏面,講了不殺,沒有講慈心不殺。慈心,就是大悲心、佛心,跟第一谛是相應的。慈心不殺代表你的慧命。修十善業,十善業大家都知道,身口意業,身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沒講慈心不殺;我們的口業,不妄語、不歧語、不兩舌、不惡口;我們的意業,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癡。菩薩戒也是攝持叁業的。天報恒隨,這叫依。一切善法從此生,就是身口意。五戒也是十善,五戒也是身口意十善法,護持我們的報身故。十善業就是我們的報身。這叫自性僧寶。

  孝敬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無量壽經》裏講,釋迦牟尼佛出世,除五惡,持五善,去五痛,離五燒,就是五戒。爲了令衆生除去五種惡業,就是殺盜淫妄酒;修五種善業,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令衆生自性具足故,首先要讓自性裏的本體顯現出來。如果你自性不能顯現出來,聞佛而不能生信。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一個不敬事師長的人,一個沒有慈心不修十善業的人,你跟他講淨土,跟他談西方極樂世界,他會信嗎?他不會信的。釋迦牟尼佛出世,令衆生除五惡,修五善,去五燒,趣入泥洹之道。就是說,只要讓衆生除去五惡修五善,就是泥洹體,他這個體就已經得到了。只要得到這五種善法,就得到自性的顯露。所以先令衆生種善根。我們做寺廟幹什麼,令衆生種善根故,教他們相信因果。《地藏經》就是一部孝經,要令衆生孝順父母,尊重師長,修十善業,讓衆生發起佛法僧本體的自性,讓它顯露出來,讓一切善法顯露出來。佛性就在當下這個善法裏面。

  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個體。受持叁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講依佛陀的教法了。前面只是講我們的自性體,讓它顯露出來,再令他來受叁皈, 證明叁皈的因是來自于這個體。過去沒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修十善業,哪有叁皈的機會呢?!受持叁皈,具足衆戒,叁皈由戒來護持的,不犯威儀,四大威儀具足。叁皈,有別教皈依、共法皈依。什麼叫共法皈依?皈依佛,就是皈依所有的佛;皈依法,就是皈依佛講的所有的法;皈依僧,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的師父,叫共相皈依。別相皈依,比如修禅宗就以禅爲師,修淨土宗以淨土爲師,不要搞亂了。修禅宗的人跑到淨土宗來拜師,不是把你搞亂了嗎?你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卻跟一個禅宗的人在一塊,他說:心淨則土淨,心清淨了就是土淨了。你要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清淨的時候,你心清淨了就不要念佛了,因爲心淨土就淨,這樣講就麻煩了。心淨是識淨,落到叁界裏面,怎麼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呢?那是騙人的。禅宗跟淨土宗,修法是有區別的,體是一樣,究竟的果是一樣,但是因位上面還是有區別,修行的方法還是有區別。

  別相皈依裏面,要找師父,不是一個師父,要五個師父:皈依師、受戒師、羯摩師、剃度師、依止師。皈依師就是一個。受戒師,傳授你的菩薩戒、什麼戒的戒師。忏悔的師父,叫羯摩師,羯摩就是忏悔你的罪業。忏悔的師父一般都是男衆,就是比丘具備五夏、十夏以上,出家十年了,才有資格忏悔你的罪業。你很重的罪,通過他來忏悔,幫你忏掉,要找到這樣的一個師父,這也是你的師父。還有一個,學法師。我現在跟你講法,你要皈依的。不要以爲我是拜別人作師父,不要這樣想。我在講法的時候,你馬上就要發起皈依的心,一秒鍾也不能等待。你不需要告訴我,心裏皈依就可以了。就是說,我在講法的時候,你首先要皈依。你覺得我講法有問題,可以馬上離開。你也可以不皈依,不皈依就是不要聽我的話。聽法必須要皈依,否則你犯前面講的不奉事師長的過失。對于師長,對于善知識,心中排斥、不滿,可能令你多生多劫會有危險。一念就是萬念,你這一念生起的時候,就是對所有的善知識不恭敬。比如對一個師父不恭敬可不可以?也不可以的。你對十方諸佛都恭敬,但是就是對一個佛不恭敬,可不可以?不可以的。如果對一尊佛不恭敬,就這一尊佛,你就墮落了。只要對一個師父有不恭敬之心,就把你帶走了,那就遠離善知識,因爲我們衆生墮性很重啊,你臨命終時一刹那時間,這個惡報很快現前,就把你帶到邊地疑城。火燒功德林,你本來很多善知識,一念之間,把你所有的善知識都摧毀了,因爲善知識一體故。善知識的體是一、不是二,誹謗一個就是所有的都誹謗了,所以不能夠隨便的誹謗某一個人。你可以說他講的在某一個次第上面,但不能直接的誹謗別人。你可以寂默,不作聲,也可以離開,或者拼命的磕頭、忏悔。過去的人,一念誹謗善知識,會用一輩子來忏悔。當時無著跟世親,無著是學大乘的,世親是學小乘的,無著學了大乘回來跟世親辯論,結果世親辯輸了,世親就忏悔自己的業障,准備用刀把自己的舌頭割下來。後來無著告訴他,你不要割,你能夠用這個舌頭誹謗大乘,就可以用它贊美大乘。從此以後他就贊美大乘,贊美佛法,對小乘再不提一句。《菩薩戒》裏講,不要跟著外道和二乘人修,他也是這樣,二乘的法從不宣揚,從此以後唯宣佛乘,爲了忏悔自己過去誹謗的過失。印光大師曾經也誹謗大乘,誹謗淨土,後來他一生忏悔專修淨土。我對師父都是無比恭敬的。我不動任何念頭。如果對善知識、對師父生出不好的心態,誹謗,那你很危險的,你一生都要忏悔,這表達你對法的尊重,並不是說你忏悔不掉。還有一個叫依止師。什麼叫依止師?出外到任何一個寺廟裏去,叁日之內必須要找到依止師。不是說你皈依常福,以後到外面不能皈依別人,不是這樣的。只要你不懂得戒律、不懂得法,你到任何一個寺廟裏去,叁日之內要思量,如果找不到師父,你心裏面就要有一個師父的顯現,比如虛雲老和尚。這個依止師,事師如父,看到師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你們在家的弟子,對戒律不清楚,對法上不清楚,一定要依止于師父。如果有師父而不依止,你也會有很大的過失。如果在一個地方聽法師講法,你不依止,這也是錯誤的。是心中起依止心,以他爲師,來聽他的法,內心徹底的安靜下來,把所有的知見排除掉。經過他的講法,不斷的思維,觀察自己的本性,這樣就得到法益。你不要辨別他講得對不對,而要把他講的法落于心,立即對事上觀照,馬上就得到利益。任何法師講法都有利益。比如一個師父跑過來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立即觀察自己,哦,我今天遇到你是善,你講這個話是善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我今天不是善嗎?啊,是的,沒錯,沒錯!因爲你對師父恭敬,自然就反應。沒錯,沒錯,我今天到廟裏來,是因爲我過去種善才得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跑到麻將廳裏去了,人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聽,我今天遇到麻將是有惡報,是我過去造的惡業,沒錯,沒錯。你心裏馬上就有這樣反應,因爲如法觀照實相,馬上就解脫。如果你想他講的對不對啊?你仰著頭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不去觀照,而是拿筆記下來,拼命記,記下來以後放在一邊就不管了,你沒有觀照的體,過了兩天就來誹謗他,他講的怎麼樣不好啊,怎麼樣的好啊,你就不會當時往法上會。

  只要你有恭敬心,任何法師講法都能讓你得到利益,就怕你不觀照。只要你在法上面一觀照,就不可思議。只要稍微觀照一下,你就不會住在這個法師上面,這個人上面,而是住于法。住于法就是恭敬,順從于法是孝,百孝不如一順。善知識講法的時候,順從這個法,起到力量的時候,就叫做孝道。順從于法故,就得到利益。所以要敬事師長,要依止,一定要依止。如果自己有法了,有戒了,就不要依止了,爲什麼呢?你以法爲依止了,還依止人幹什麼呢?以戒爲師,以法爲師,當然就不要人了。如果你以法爲依,以戒爲依,而有人誹謗你,這個人一定有問題。

  你以法爲師來建立一切相,因爲法建立一切處,不是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依這個法了,不是這個。這個阿彌陀佛不是法,是你的念而已。把《無量壽經》展開以後,那個叫依止于法。就像我平時講的四十八願展開以後,出家人皆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其中的一個願,你把它展現出來以後,一看到就解脫了,因爲依止于法即得解脫,遍一切處。不是說你每天拜一百拜,每天念多少經,不是這樣的依止于法,這個不是法,是教你打工啊!法與佛心相應故,與法界相應故,于本心相應故,這叫正法。如果那樣是法,那我看小說也可以了。拜佛得到一種快樂,得到身體棒,這個就不叫法了,因爲你體會不到它跟佛相應,體會不到它跟境相應,體會不到它與自己的本性相應,這個就不叫法,緊緊記住。法一定跟境相應,跟佛相應,跟功德相應,跟你自己的本性相應,這個叫做法。傳承這個東西的人,才叫善知識。不傳承這個東西的人,就等于是一個朋友而已,與本心不相應故。

  阿彌陀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