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谦虚心,以为他很骄傲,他是为了传承法故,其实内心中很谦虚的。所以我们要敬事师长。如果你不敬师长,一刹那时间失去人身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善知识在你面前现前了。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人身难得今天已经得到;佛法难闻今天已经闻到;善知识难遇,你能不能得到善知识,千生罕遇。今天我坐在这个地方跟你讲法,是你千生难遇的机会啊。你有多少机会听我讲法,一年有几次啊?那还算不错了,很多众生无量劫听不到的。如果生到边地疑城就更麻烦。释迦牟尼佛有一次观一只蚂蚁,九亿个大劫都没有出来过,在里面受愚痴之苦,为什么?过去诽谤善知识不敬三宝故。我们对没有皈依三宝的人,要劝他奉事师长。只要他对师长恭敬,就有亲近三宝的福报。我们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过去都是有因的,没有因都不会有现在的果报,我们对此因要生无上的信心和欢喜。因为恭敬三宝与法相应故,因为清净是实相。《金刚经》讲,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心中迷了,什么法都不是佛法。如果你不敬事师长,什么法都不是法。如果你敬事师长,一切法就现前。所以我们看到一切敬事师长的人,就是法的显现,就有机会来闻佛法,过去现在未来闻法的人,都要奉事师长。
第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自性僧。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我们的行为,是对什么来讲的呢?慈心不杀,是对于生命来讲,对于我们的慧命来讲;修十善业是对于我们的报身来讲。慧命就是我们的正命,十善业是我们的依报。不杀是为正,杀是杀我们的慧命;十善业是我们的报,修十善业得天报,天报恒随。我们孝顺父母、敬事师长有什么好处?获得慧命,获得天报。孝顺父母得慧命故,敬事师长得十善业故,身口意业。后面是讲不杀生,这里是讲慈心不杀,前面加了一个慈心,慈心不杀代表佛心,就是大悲心,就是不害众生。在十六观的后面,中品往生里面,讲了不杀,没有讲慈心不杀。慈心,就是大悲心、佛心,跟第一谛是相应的。慈心不杀代表你的慧命。修十善业,十善业大家都知道,身口意业,身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没讲慈心不杀;我们的口业,不妄语、不歧语、不两舌、不恶口;我们的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菩萨戒也是摄持三业的。天报恒随,这叫依。一切善法从此生,就是身口意。五戒也是十善,五戒也是身口意十善法,护持我们的报身故。十善业就是我们的报身。这叫自性僧宝。
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无量寿经》里讲,释迦牟尼佛出世,除五恶,持五善,去五痛,离五烧,就是五戒。为了令众生除去五种恶业,就是杀盗淫妄酒;修五种善业,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令众生自性具足故,首先要让自性里的本体显现出来。如果你自性不能显现出来,闻佛而不能生信。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一个不敬事师长的人,一个没有慈心不修十善业的人,你跟他讲净土,跟他谈西方极乐世界,他会信吗?他不会信的。释迦牟尼佛出世,令众生除五恶,修五善,去五烧,趣入泥洹之道。就是说,只要让众生除去五恶修五善,就是泥洹体,他这个体就已经得到了。只要得到这五种善法,就得到自性的显露。所以先令众生种善根。我们做寺庙干什么,令众生种善根故,教他们相信因果。《地藏经》就是一部孝经,要令众生孝顺父母,尊重师长,修十善业,让众生发起佛法僧本体的自性,让它显露出来,让一切善法显露出来。佛性就在当下这个善法里面。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个体。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讲依佛陀的教法了。前面只是讲我们的自性体,让它显露出来,再令他来受三皈, 证明三皈的因是来自于这个体。过去没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修十善业,哪有三皈的机会呢?!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三皈由戒来护持的,不犯威仪,四大威仪具足。三皈,有别教皈依、共法皈依。什么叫共法皈依?皈依佛,就是皈依所有的佛;皈依法,就是皈依佛讲的所有的法;皈依僧,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的师父,叫共相皈依。别相皈依,比如修禅宗就以禅为师,修净土宗以净土为师,不要搞乱了。修禅宗的人跑到净土宗来拜师,不是把你搞乱了吗?你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却跟一个禅宗的人在一块,他说:心净则土净,心清净了就是土净了。你要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清净的时候,你心清净了就不要念佛了,因为心净土就净,这样讲就麻烦了。心净是识净,落到三界里面,怎么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呢?那是骗人的。禅宗跟净土宗,修法是有区别的,体是一样,究竟的果是一样,但是因位上面还是有区别,修行的方法还是有区别。
别相皈依里面,要找师父,不是一个师父,要五个师父:皈依师、受戒师、羯摩师、剃度师、依止师。皈依师就是一个。受戒师,传授你的菩萨戒、什么戒的戒师。忏悔的师父,叫羯摩师,羯摩就是忏悔你的罪业。忏悔的师父一般都是男众,就是比丘具备五夏、十夏以上,出家十年了,才有资格忏悔你的罪业。你很重的罪,通过他来忏悔,帮你忏掉,要找到这样的一个师父,这也是你的师父。还有一个,学法师。我现在跟你讲法,你要皈依的。不要以为我是拜别人作师父,不要这样想。我在讲法的时候,你马上就要发起皈依的心,一秒钟也不能等待。你不需要告诉我,心里皈依就可以了。就是说,我在讲法的时候,你首先要皈依。你觉得我讲法有问题,可以马上离开。你也可以不皈依,不皈依就是不要听我的话。听法必须要皈依,否则你犯前面讲的不奉事师长的过失。对于师长,对于善知识,心中排斥、不满,可能令你多生多劫会有危险。一念就是万念,你这一念生起的时候,就是对所有的善知识不恭敬。比如对一个师父不恭敬可不可以?也不可以的。你对十方诸佛都恭敬,但是就是对一个佛不恭敬,可不可以?不可以的。如果对一尊佛不恭敬,就这一尊佛,你就堕落了。只要对一个师父有不恭敬之心,就把你带走了,那就远离善知识,因为我们众生堕性很重啊,你临命终时一刹那时间,这个恶报很快现前,就把你带到边地疑城。火烧功德林,你本来很多善知识,一念之间,把你所有的善知识都摧毁了,因为善知识一体故。善知识的体是一、不是二,诽谤一个就是所有的都诽谤了,所以不能够随便的诽谤某一个人。你可以说他讲的在某一个次第上面,但不能直接的诽谤别人。你可以寂默,不作声,也可以离开,或者拼命的磕头、忏悔。过去的人,一念诽谤善知识,会用一辈子来忏悔。当时无著跟世亲,无著是学大乘的,世亲是学小乘的,无著学了大乘回来跟世亲辩论,结果世亲辩输了,世亲就忏悔自己的业障,准备用刀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后来无著告诉他,你不要割,你能够用这个舌头诽谤大乘,就可以用它赞美大乘。从此以后他就赞美大乘,赞美佛法,对小乘再不提一句。《菩萨戒》里讲,不要跟着外道和二乘人修,他也是这样,二乘的法从不宣扬,从此以后唯宣佛乘,为了忏悔自己过去诽谤的过失。印光大师曾经也诽谤大乘,诽谤净土,后来他一生忏悔专修净土。我对师父都是无比恭敬的。我不动任何念头。如果对善知识、对师父生出不好的心态,诽谤,那你很危险的,你一生都要忏悔,这表达你对法的尊重,并不是说你忏悔不掉。还有一个叫依止师。什么叫依止师?出外到任何一个寺庙里去,三日之内必须要找到依止师。不是说你皈依常福,以后到外面不能皈依别人,不是这样的。只要你不懂得戒律、不懂得法,你到任何一个寺庙里去,三日之内要思量,如果找不到师父,你心里面就要有一个师父的显现,比如虚云老和尚。这个依止师,事师如父,看到师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你们在家的弟子,对戒律不清楚,对法上不清楚,一定要依止于师父。如果有师父而不依止,你也会有很大的过失。如果在一个地方听法师讲法,你不依止,这也是错误的。是心中起依止心,以他为师,来听他的法,内心彻底的安静下来,把所有的知见排除掉。经过他的讲法,不断的思维,观察自己的本性,这样就得到法益。你不要辨别他讲得对不对,而要把他讲的法落于心,立即对事上观照,马上就得到利益。任何法师讲法都有利益。比如一个师父跑过来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立即观察自己,哦,我今天遇到你是善,你讲这个话是善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我今天不是善吗?啊,是的,没错,没错!因为你对师父恭敬,自然就反应。没错,没错,我今天到庙里来,是因为我过去种善才得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跑到麻将厅里去了,人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听,我今天遇到麻将是有恶报,是我过去造的恶业,没错,没错。你心里马上就有这样反应,因为如法观照实相,马上就解脱。如果你想他讲的对不对啊?你仰着头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不去观照,而是拿笔记下来,拼命记,记下来以后放在一边就不管了,你没有观照的体,过了两天就来诽谤他,他讲的怎么样不好啊,怎么样的好啊,你就不会当时往法上会。
只要你有恭敬心,任何法师讲法都能让你得到利益,就怕你不观照。只要你在法上面一观照,就不可思议。只要稍微观照一下,你就不会住在这个法师上面,这个人上面,而是住于法。住于法就是恭敬,顺从于法是孝,百孝不如一顺。善知识讲法的时候,顺从这个法,起到力量的时候,就叫做孝道。顺从于法故,就得到利益。所以要敬事师长,要依止,一定要依止。如果自己有法了,有戒了,就不要依止了,为什么呢?你以法为依止了,还依止人干什么呢?以戒为师,以法为师,当然就不要人了。如果你以法为依,以戒为依,而有人诽谤你,这个人一定有问题。
你以法为师来建立一切相,因为法建立一切处,不是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就依这个法了,不是这个。这个阿弥陀佛不是法,是你的念而已。把《无量寿经》展开以后,那个叫依止于法。就像我平时讲的四十八愿展开以后,出家人皆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中的一个愿,你把它展现出来以后,一看到就解脱了,因为依止于法即得解脱,遍一切处。不是说你每天拜一百拜,每天念多少经,不是这样的依止于法,这个不是法,是教你打工啊!法与佛心相应故,与法界相应故,于本心相应故,这叫正法。如果那样是法,那我看小说也可以了。拜佛得到一种快乐,得到身体棒,这个就不叫法了,因为你体会不到它跟佛相应,体会不到它跟境相应,体会不到它与自己的本性相应,这个就不叫法,紧紧记住。法一定跟境相应,跟佛相应,跟功德相应,跟你自己的本性相应,这个叫做法。传承这个东西的人,才叫善知识。不传承这个东西的人,就等于是一个朋友而已,与本心不相应故。
阿弥陀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2-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