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
不晓得还有更殊胜的无上大法,成佛。
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这里又是一个比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幼稚是说我们凡夫没有智慧,
舍父逃逝,久住他国
《楞严经》讲“背觉合尘”,我们舍掉了华藏世界、舍掉了极乐世界,久住他国,在六道里面,六道不是自己的家,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
这是指烦恼越来越重
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这里举的例子,有个小朋友从小离家出走,他这个家庭是大富大贵,离开家又不认识回去,就去当乞丐、去讨饭,讨到自己家门口又不认识。
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他的父亲知道小孩离开了,为了找他,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家里钱多的不得了,这代表自性里面的宝贝。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这个时候,这个小孩离开家几十年,做乞丐讨饭讨到家门口,正好讨到自己的家。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遇到了佛法,就是找到了回家的路,通过佛法修行找到回家的路,要抓住这个机会。
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
代表佛念众生,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佛念众生是没有间断的,如母忆子。
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这个告诉我们,佛住世的时候、佛在时候,可以帮助我们众生明心见性,佛不现前的时候,众生没有这个机会。什么叫“百千万劫难遭遇,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想开悟,一定要让佛菩萨帮助我们。
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通过这个佛法打开我们的自性宝藏,如果没有佛,众生不可能见性、不可能明心见性;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这个大户长者的儿子,其实不是真穷,他是冤枉穷,见到自己的家如此的富贵、豪华、庄严,他不敢认。《华严经》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之富贵”,这个佛家指的就是自己的,不敢接受;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不知道是自己的父亲
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他觉得不是我待的地方
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
(穷子认为)这个是国王待的地方,不是我能待的地方。众生不晓得自己的佛性,不晓得自己和佛是一样的,不晓得西方世界和我们的关系很密切,不晓得华藏世界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众生的下劣心,《观无量寿经》讲“是心是佛,是心做佛”,不晓得我们的心可以做佛,做人、下地狱、做佛,是同一个心。(穷子)有下劣心不敢承当,无量无穷无尽的宝藏不敢拿,表面得一点,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说我们是可怜愍者,这个道理很深很深。
不如往至贫里,习惯了做凡夫
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
见到自己的儿子就认识,但是儿子不认识父亲。
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这个贪惜是(佛陀)愍忴众生,希望我们众生早点成就。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
这个穷子不晓得福报现前,他本来是大富家庭的小孩,小的时候离家出走,而且长年做乞丐做习惯了,现在讨饭讨回自己的家,不晓得是请他回家,有卑劣心,佛讲的这些道理是帮助我们回去,穷子不知道;
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父遥见之,
父代表佛陀、智慧。
而语使言:“不需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
凡夫不晓得我们自己的心可以做佛。
自知豪贵、为子所难,一下子给他,(穷子)不能够接受。
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
穷子到了自己家门口都不晓得回家,还继续做乞丐。
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有人遇到佛法,(佛陀)给了我们做佛的机会,(我们)还是愿意做六道凡夫;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
父亲还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用种种办法(八万四千法门)而示方便。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
派两个人化妆和穷子一样,帮助他提升。
“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值。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
派两个佣人化妆成乞丐,请他儿子到自己家来做工,从最基本的做起。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派去的人找到这个穷子,把这个情况和他说。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穷子的心是很下劣的,遇到佛法不敢承担。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敝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
应以什么身得度而现什么身,如果这个大富长者直接(以富者身份)和穷子说话,穷子接受不了,所以把衣服换掉,穿破衣服,和我们一样。释迦牟尼佛完全可以,以富贵来度我们,但是怕有些人自卑心,因此佛陀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让一切人都可以亲近佛陀。如果佛每天在皇宫可不可以度众生呢,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卑劣心不敢接近,所以佛是一无所有,来跟我们、帮助我们,让我们之间没有产生距离。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需、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敝使人、需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佛度众生用爱语利行,让穷子产生亲切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
他的卑劣心还没有完全放下。
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明白这段经文,佛其实把我们的善根不断提升,一直提升到可以做佛;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穷子从最低层做起,做了二十多年做成管家,(父亲)把一切都交给他,但是他还不知道,这个家是他自己的。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慢慢培养。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 诸君当知,此是我子,
父亲快离开的时候,跟他确定是父子关系。
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流浪几十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
我们六道众生无量劫的轮回,得到了佛法、找到了回家之路,要敢于承担。
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
为什么刚开始,(佛陀)不把“家产”给他,他接受不了。一定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敢承担这个大法,为什么很多人不信佛,就是不能相信自己能做佛,《华严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烦恼习气覆盖,经过几十年在做什么?烦恼无边誓愿断。烦恼一拿掉,(发现)我们本来就是佛,《法华经》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
佛用很多年培养什么,就是培养我们的善根,告诉我们这个善根是可以做佛的,而我们的下劣心,长期在六道里面。
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三恶道三苦;
迷惑无知,乐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敝欲,乐于小法
我们众生刚开始根性劣,你讲殊胜的,他不能接受。
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
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量,为什么开始说这些小法,是众生要,然后才能帮助我们逐步提升。
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不是佛开始吝啬,不愿意把大法讲出来,是我们众生的根性下劣,不能接受不二法门,所以要分几步走。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2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