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21)▪P2

  ..續本文上一頁>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于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于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于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

  不曉得還有更殊勝的無上大法,成佛。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這裏又是一個比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幼稚是說我們凡夫沒有智慧,

  舍父逃逝,久住他國

  《楞嚴經》講“背覺合塵”,我們舍掉了華藏世界、舍掉了極樂世界,久住他國,在六道裏面,六道不是自己的家,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複窮困,

  這是指煩惱越來越重

  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這裏舉的例子,有個小朋友從小離家出走,他這個家庭是大富大貴,離開家又不認識回去,就去當乞丐、去討飯,討到自己家門口又不認識。

  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他的父親知道小孩離開了,爲了找他,找了很久沒有找到,家裏錢多的不得了,這代表自性裏面的寶貝。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這個時候,這個小孩離開家幾十年,做乞丐討飯討到家門口,正好討到自己的家。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遇到了佛法,就是找到了回家的路,通過佛法修行找到回家的路,要抓住這個機會。

  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余年,

  代表佛念衆生,像《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佛念衆生是沒有間斷的,如母憶子。

  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這個告訴我們,佛住世的時候、佛在時候,可以幫助我們衆生明心見性,佛不現前的時候,衆生沒有這個機會。什麼叫“百千萬劫難遭遇,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想開悟,一定要讓佛菩薩幫助我們。

  是以殷勤、每憶其子。複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複憂慮。”

  通過這個佛法打開我們的自性寶藏,如果沒有佛,衆生不可能見性、不可能明心見性;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刹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璎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衆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這個大戶長者的兒子,其實不是真窮,他是冤枉窮,見到自己的家如此的富貴、豪華、莊嚴,他不敢認。《華嚴經》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之富貴”,這個佛家指的就是自己的,不敢接受;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不知道是自己的父親

  即懷恐怖,悔來至此。他覺得不是我待的地方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窮子認爲)這個是國王待的地方,不是我能待的地方。衆生不曉得自己的佛性,不曉得自己和佛是一樣的,不曉得西方世界和我們的關系很密切,不曉得華藏世界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衆生的下劣心,《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不曉得我們的心可以做佛,做人、下地獄、做佛,是同一個心。(窮子)有下劣心不敢承當,無量無窮無盡的寶藏不敢拿,表面得一點,以爲自己了不起,佛說我們是可憐愍者,這個道理很深很深。

  不如往至貧裏,習慣了做凡夫

  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見子便識,

  見到自己的兒子就認識,但是兒子不認識父親。

  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這個貪惜是(佛陀)愍忴衆生,希望我們衆生早點成就。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

  這個窮子不曉得福報現前,他本來是大富家庭的小孩,小的時候離家出走,而且長年做乞丐做習慣了,現在討飯討回自己的家,不曉得是請他回家,有卑劣心,佛講的這些道理是幫助我們回去,窮子不知道;

  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

  父代表佛陀、智慧。

  而語使言:“不需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複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

  凡夫不曉得我們自己的心可以做佛。

  自知豪貴、爲子所難,一下子給他,(窮子)不能夠接受。

  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雲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趨。”窮子歡喜、

  窮子到了自己家門口都不曉得回家,還繼續做乞丐。

  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裏、以求衣食。

  有人遇到佛法,(佛陀)給了我們做佛的機會,(我們)還是願意做六道凡夫;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

  父親還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用種種辦法(八萬四千法門)而示方便。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派兩個人化妝和窮子一樣,幫助他提升。

  “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值。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

  派兩個傭人化妝成乞丐,請他兒子到自己家來做工,從最基本的做起。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派去的人找到這個窮子,把這個情況和他說。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窮子的心是很下劣的,遇到佛法不敢承擔。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即脫璎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敝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

  應以什麼身得度而現什麼身,如果這個大富長者直接(以富者身份)和窮子說話,窮子接受不了,所以把衣服換掉,穿破衣服,和我們一樣。釋迦牟尼佛完全可以,以富貴來度我們,但是怕有些人自卑心,因此佛陀過最簡單的物質生活,讓一切人都可以親近佛陀。如果佛每天在皇宮可不可以度衆生呢,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卑劣心不敢接近,所以佛是一無所有,來跟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之間沒有産生距離。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複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複余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需、盆器米面、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敝使人、需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複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余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爲兒。

  佛度衆生用愛語利行,讓窮子産生親切感。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

  他的卑劣心還沒有完全放下。

  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明白這段經文,佛其實把我們的善根不斷提升,一直提升到可以做佛;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爲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窮子從最低層做起,做了二十多年做成管家,(父親)把一切都交給他,但是他還不知道,這個家是他自己的。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慢慢培養。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 諸君當知,此是我子,

  父親快離開的時候,跟他確定是父子關系。

  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流浪幾十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于此間、遇會得之,

  我們六道衆生無量劫的輪回,得到了佛法、找到了回家之路,要敢于承擔。

  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

  爲什麼剛開始,(佛陀)不把“家産”給他,他接受不了。一定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才敢承擔這個大法,爲什麼很多人不信佛,就是不能相信自己能做佛,《華嚴經》講“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煩惱習氣覆蓋,經過幾十年在做什麼?煩惱無邊誓願斷。煩惱一拿掉,(發現)我們本來就是佛,《法華經》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

  佛用很多年培養什麼,就是培養我們的善根,告訴我們這個善根是可以做佛的,而我們的下劣心,長期在六道裏面。

  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爲子。世尊,我等以叁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叁惡道叁苦;

  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于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爲足,便自謂言:“于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宏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敝欲,樂于小法

  我們衆生剛開始根性劣,你講殊勝的,他不能接受。

  便見縱舍,不爲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爲大得,于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爲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于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

  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隨心應量,隨衆生心應量,爲什麼開始說這些小法,是衆生要,然後才能幫助我們逐步提升。

  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

  不是佛開始吝啬,不願意把大法講出來,是我們衆生的根性下劣,不能接受不二法門,所以要分幾步走。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2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