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与道果的契入▪P3

  ..续本文上一页头 源头就是作用处

  你要体悟,一切处是本性的作用,而不是方法,如果自己迷失了,受了障碍,用方法回来。生活的调节还是需要的,有时到空的地方,看看蓝天,有时听听西藏的音乐,听听对本笥的朗照有非常大的作用,看电视多看也会消耗能量,特别老年人,消耗会大一些。任何时候是这样子的,看东西、听声音,声音的感觉,都是这样的,身体的障碍可能是最大的,所以要照身体。

  关于照身体

  以无分别的觉性照着身体整个,睡觉、走路照着,但是不能作意,一照它就化掉,哪里有痛的时候,哪里有明显的出现这个地方的感觉,然后去照它,一直照,一直照,它会化掉,但照的时候,落进去马上要回来,因为我们的本性有无量功德,你照哪里哪里就消亡,就是业障、感受、烦恼它就会消亡。这个照力的开发,是大圆满、究竟圆满的地方,从现在一点灵光到一片,到十方圆明,就叫觉性的光明,它一直在照着,而且体性是不动的。不动的体照的本身就是佛,就是报身佛,照的用体现出来的内容就是化身佛,但是照的力量是有大小的,这个力量的大小就是一切圣人的差别,虽然都是圣人,但他有差别,就是照力的不同,照力越大,证量越高,是这个有区别的。这些体悟就是大圆满真正的口诀。所以大圆满的彻却就是顿超、立超,超越一切就是空性,空寂之灵性,那么脱噶就是顿超,顿超就是你有落处,有粘着,有一点分别,马上就化解,马上超越出来,那么西藏借着太月亮的光来引发照,那么禅宗是借用我们的作用处来照,作用处在哪里就在哪里起照,而它已经悟到了本性不用修,本性无可修,一切的方法只是他的作用,也是照,不是为了修行的方法了,只是他需要照,需要用的时候用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需要,他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用,也就是差别智,也就是方便力,所以四瑜伽我们叫专一瑜伽,专一得定,“离戏”是开悟了,“一味”是不二,诸法的不二,心和境一如。无修,真正证到本性没什么可修,就是用的问题了,这个悟要悟到底的,但是他的作用是漫长的,作用为什么会漫长呢?人会受到存在的障碍,一些事物的变化,你的体笥知道了,作用也知道怎么用了,也会照,也有方便,

  怎样在用处圆满

  事物是不断变化,在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你可能不熟悉,可能不会用,可能用得不当,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断地体现用的善巧,用的圆融,用的方便了,这就是悟后的人证到本性后通过这样的用达到一个圆满的过程。虽然他悟到是圆满的,本性也是圆满的,但是用处不圆满,而且这不是一辈子的事,来世还要这样用,他是没有止境的。(插:重新投胎之后又要很长时间,从迷到悟)但是经过这一次后,你很多的见地,消融了,发心正确了,偏差的化掉了,那么已经安住本性,而且已经会用,来世只要一开,那些偏的东西,不如法的东西都会没有了,就是说一个一开就明白的悟道的就走得很正,他就会用了,有的人就是这样,你一指点他,他就会用了,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多叉路,这个叉路这一次是扫尽了,下次就很容易了,意思说在未来的出现的时候,他一开始就走正路,也不要学那么多东西,那么多的辛苦,古人讲一闻千悟,只要遇到一个善知识给你点明白就可以了,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就好了,这样的话,就是活佛一样。要善知道点一下,过去的功德都会开发的。而且你会知道,以后的修行不是为自己修的,是作用需要什么作用,就修什么法,来给众生起作用,你是什么身份出现的,就以那个身份来起菩萨道的作用,所有的菩萨都是这样用的,因为他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他没有为自己修行的了,你要观察我起什么作用,那么,这个用也包括自己,本性是不可得的,他是空灵之性,但是我们本性中有内容,现在背着身体有我们的因缘,要生活,这是我们自身的存在,在这里也是要用的,要吃饭要睡觉,身体不舒服要调整,一切一切都在这样用。当然也有缘起的中的用,有的人比如他念药师佛,就是了众生病源,他在这方面用,用久了他有这个功德,众生有病有难,他可以给他念咒,给他清净的水,或者在药里面给他加持一下就好了,那是他的某一个方面的作用。

  诸佛菩萨,他具有一切作用,他什么用都有,成为大菩萨,他没有为自己,他是一个很大的宝库,什么都有,那么小菩萨呢,他力量不够,他在某方面知道用,是这样的,有的以说法为用,有的用神通,有的持咒,有的诵经,有的做事业,种种的用,而且都要做过,菩萨都要一一做过,他就具有具备这个德,如果某个事情他没有做过,这方面就没有,这个德就没有,而且没有照破他,没有活起来,所以我们今天念咒做什么,都是为众生用而显现的,不是为自己而修的,当然这个身体也是众生,也是不二的众生也要用这个,他有障碍也要化掉它,但化不掉,也不要勉强它,它有个因缘时节,我们帮助别人也是一样的,不是要执着马上好,或者怎么样,转变,它有一个过程,我们已经用了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不管它,不能执着结果,会用就是了,所以这是在道上一种根本的体悟,从此以后,不为自己修行,是为众生而用,而且用要恰到好处,是不作意的,众生需要什么,要随顺缘起而用,如果为自己用的话,这里就有东西了,就有执着了,就不了,甚至也没想到我要成道,我要修到什么地步,不为这个想,因为本性本来圆满,本来具足,有很多根基好的人,他一悟到本性就可以了,一悟便休,明白了我本来是佛,只是我现在要用好它,它就够了,他说这里面没什么生死不生死,也没有什么成道不成道,本来在道当中,他就可以了,而且他从此以后,放手空行,自由自在,就是所谓的觉后空空无大千,没有了就是非常重要的,我是这样体会的,就是没有为自己成道的事担心,没有作为,我们打座念咒,不为自己修,是因为他有作用,既然有作用,就用它,因为修行人在本性上要显现功德和对众生利益的事业,这样去体现它,所以说,学佛法和修,都是为众生而来的,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学什么,不为自己,就是本性起照,照什么?然后有这个内容,众生需要我们拿出来给他,显现出来给他,就活起来了,是这样来学的。以前总是为自己学,我需要什么,看什么,我修那个法对我相应,我修什么,但是你体悟到本性以后呢,就没有自己了,那么你的量就放开了,大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佛经的一切智慧都是你自己,都可以用它,都可以体悟它,那么这个所谓的我就放得很大,这样的修行是一个真正上路人的修行,相应人一种方法,这非常重要,因为生生世很多人,一直为自己修啊,其实很多人已经明白了,已经超越了,他转世的时候,不是以一个修行人出现,他已经空了,示现作国王、大臣等什么都有,他们在这里示现,在人间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还要去我师父,还要去修行的,这里面多少有没有彻的地方,没有了脱的地方,那么我们这一生碰到了,就要走过这个阶梯,这个阶梯过去了,就是说,从此以后不是为自己修了,不是为自己学了,是起用了,这个阶段就过去了,这个阶段如果真正过去的话,就是八地以上菩萨,(自己也不知道)也不需要地位,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为了方便说是八地以上,因为八地以前都是有为的,八地以后是真无为,有这点体悟,但是虽然 有时做不到,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不少人明白这点,那么他非常自在,他念咒做什么,他知道是本笥的作用,就是去显现它,然后众生需要这个咒,就念这个咒加持,他就放光,就自然放光,因为他念咒的时候和本性相应,不是为自己念,不是为自己打座,(插:越是不为自己,越是和佛相应)对,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人特别是行菩萨道的人,他不可能没有障碍,不可能没有痛苦,没有负担,但是他不受,不接受痛苦,不接受困难,不接受就是他不在这个里面,他不受他的障碍和影响,障碍会遇到的,一些麻烦的事,身体会在哪里不舒服啊,他都可能出现某些困难,某些境界在他的作用处不透彻,但是他的心是不动的,不接受困难,他不以为是困难,不当一回事的,那么他这样叫作自在,而不是他像宰仙一样,整天轻飘飘的,很舒服,即使他舒服在本性也是障碍,执着舒服也是障碍,也是一种堕落,也是自我的表现,他没有舒服不舒服的执着,他不寻求这些,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体现,于心无碍于心无碍以后,到一定时候,于境无碍,于用无碍他都达到无碍了,那么这就是证师到了空和不空的统一,空和不空完整地圆满的统一,很多人寻求打座要轻安,我要生活要舒服,我要怎么样,身体要健康,什么苦难都没有,他就不行,就是处处障碍和本性不相应,本性它是包罗万法,既有垃圾也有鲜花的,它是包罗,有阴天,也有晴天。有人说,啊呀,一个修行好的人,他天天都是阳光,都没有阴天,那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有可能存在,但是在阴天里面,他不阴,在阳光当中,他不阳,他不住在阳光里,这才是自在的人,他也能表现,也可以笑,也可以哭,他都可以表现出来,他不是哭,也不是笑只,是他需要笑的就哭,需要哭就哭,是他的作用,以后就是这样用,主要这里面没有作意,苦就是苦,但是不落苦相,不取于苦境,他知道自己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就用它,但是你知道这个众生苦的时候,这个众生已经得利益了,不用再起念,从生在你的因缘当中,觉性的照用当中自然会改善,他里面会得到一丝的光明,他内在会有些变化,都是这样子变化的。

  为什么说众生一想到佛,都会得加持,都会得福报呢?都会消业障就是是这个道理,一句阿弥陀佛消了八十亿劫生死众罪,那么和本性相应的人和佛是没有区别的,你的本性当中显现了什么,什么境界都会得到加持,都会得到利益,这个道理是同样的。

  

  

《禅修与道果的契入》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禅宗十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