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语言与汉语的融摄▪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味道,禅宗祖师们对“平常心是道”的把握和解释已经非常清楚,这里就依据笔者所理解的佛法与上述所释“平”与“常”的含义,对比排表如下:

  

“平”的

  十一种含义

  

“常”的七种含义

  

简评

  

佛法中“平常”的含义

  

1、平坦

  

1、恒久

  

生活的优良态度。

  

“平”则没有波澜起伏;

  “常”则无有间断;

  

2、公正

  3、整治

  4、讲和

  5、平定

  

2、法典、伦常

  

  如实把握现实社会的“尺度”,不停地调整自己、调整环境,使自己与生活的环境相互增上、和谐。

  

  “平常”是人生的极至,生命的真趣,如说:“犹如太虚,廓然荡豁”等,

  

  

  

6、齐一、均等

  7、平声

  8、平色

  

3、衡量器

  

9、平常、普通

  

4、普通

  

把握当下

  

  “平常”是生活的本然状态,如说:“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即是平常”;

  

  

10、丰年

  11、姓

  

5、副词(常常)

  6、古代的一种旗帜

  7、常棣树的简称

  

  世间万象都是缘起假有,如梦如幻,自性本空,然缘起宛然存在。

  

  

  我们从上表中可以简单地看出,在佛法中对“平常”的理解与世俗的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然从“心”的角度来看,佛法中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那么,我们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又如何如实恰当地应运这种思想呢?这还得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

  2、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平常心是道”

   从世间的视角来看这句佛教名言,显然有许许多多可以发挥个人想象的空间,我们站在世俗人的立场,从多角度来对佛法中所说的“平常心是道”进行分析:

   首先,以“平常心”来对待世间一切悲苦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虽说只有数十寒暑,然苦多乐少,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深深地体会到“人生是苦”的。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这种种苦的人生呢?引起痛苦的来源,无非是外在的客观环境和内在的主观身心,客观环境包括他人与事务。

   第一、心平气静;如果是由他人引起的烦恼,说明他人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他会不讲道理呢?我们先要把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对事情的经过及起因等等来龙去脉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其根本原因,每一件事都必然有它的规律和缘由,全部都调查清楚之后,就会发现假如你也受到同样的教育,遇到相同的环境,无疑你也会与他一样做出相同的事来,你自然就会对他产生同情和理解了,就能够原谅和宽恕他人了。这样,你因为他而引起的烦恼痛苦就会得到很好的调剂,最终解决这一类所有的烦恼痛苦。

   第二、恒心永在;这里着重于“常”字来说的,针对外在事务引起的烦恼时,我们一定得要有意志坚强,恒心不灭,只要有足够的恒心,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我们办不成的,如古人所说:“有志者,事竟成”。即使不成,也没有关系,也还要心平气和地对自己作一些必要的调节。凡世间一切有相之事,终归是梦幻泡影,当下即空,无有实体,成之又如何?不成又如何?心不随它转,可以努力创造乃至努力奋斗,而心又不执著。这样,只是把所有的事情当作一件事情来做,做得好与不好,都是由其自身的规律和条件所决定的,所以我心就更加没有必要随着它动了。如《楞严经》所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外在环境所引起的一切都将随着自己对佛法的把握而烟消云散了。

   由主观的身心所引起的烦恼痛苦,才是人生漫长而又拂之不去的苦难,同时,绝大多数人的烦恼都是由自己内在的身心引起来的,所以,使心平静下来,锲而不舍地净化自己的身心,依佛说的种种教法去努力修学,才能够把身心的烦恼全部消除干净。所有一切的修行办道,无非都是为了这一点。

   其次,以“平常心”来对待世间一切快乐事。古人说过,人生有四件大乐之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除了许多的痛苦以外,人生快乐的事情还是有的,但我们凡夫往往不知珍惜,不知如实地去感受生命中出现的种种快乐,当快乐现前时还能感受一些快乐,一旦失去了,就不免要产生无边的烦恼痛苦。所以,用一颗“平常心”来生活、来对付一切终究要失去的暂时的快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五、结语

  佛法最伟大的一点就是: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时间或空间当中,只要是真正掌握了佛法的根本精神,就能够把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也就是至善圆满的人生境地。所以,佛法是现实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调剂,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为它告诉我们如何学会“无所作、无所受”,告诉我们用“平常心”去对待一切。这样,我们便找到了人生的“道”。

   通过上述对“平常心是道”的简单阐释,我们在佛教的禅宗里找到了有关“平常心是道”的各种说法,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与“常”作了简明扼要的检索,从佛法的视角和世俗的眼光来看现实社会和人生,期盼能够在绚丽多姿、眼花缭乱的现代人生活中寻找出心灵的解脱之门,体会到佛法这清净圆满和广博自在的思想境界。从而,证实佛法与世法是不一不异的,即世间而出世间,积极面对现实的行住坐卧和待人接物,于一切行为造作中而无执著,真正达到了世出世法圆融无碍的思想水平。

  

  

《佛教语言与汉语的融摄》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文明的归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