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语言与汉语的融摄▪P2

  ..续本文上一页赵州禅师问“如何是道”后,南泉说:“平常心是道”,接下去赵州又问:

  “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同上)

  在南泉看来,“道”是“拟向即乖”、“非知非不知”的,也不可以说它“是”或“非”,可见这完全是继承了其师“无取舍、无是非”的说法,用否定的语法形容了“道”的含义。同时,南泉又用肯定的语法直接明瞭地指出了“道”的含义,即“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只有正面与反面,肯定、否定与反问这三种手法同时并用,才能把“道”的含义叙述得更加全面,也更加让人们没有执著的机会,这不得不说是南泉这位大手笔对禅法的诠释达到了非常自如的地步。

   在南泉门下的赵州从谂(778—897),自于“平常心是道”的言下悟理之后,行化自若,广度有缘,尤其以“喫茶去”一公案最为出名,这个公案也表现了“平常心是道”的禅法思想,说明了吃饭穿衣、挑水喫茶无非是禅,无非是道。

   到晚唐时期,新罗通晓(810—889)于兴德王六年(831)来唐,遍参禅林耆宿,后依黄州齐安(?—842)参悟禅法,于“平常心是道”之语下大悟,后于文圣王九年(847)年回国,大弘禅宗向上一著。

   宋代的无门慧开(1182—1260)曾作了一首诗,以此表达了他对“平常心是道”这句禅语的理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宋代禅门中高僧们对禅法的理解情况,慧开的解释不但贴近生活,而且又不失雅趣,应用了正面诠释的方法,以非常美好的心情,将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象描述得精到透彻,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极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得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这种体会表达得这么清楚的。可见在宋代的时候,禅宗还是非常兴盛的,尤其是对“平常心是道”的理解也相当全面。

   “平常心”也就是一颗圆满的清净心,也就是《心经》中所描述的那颗“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道”也就是生命本然的规律,如果用慧能大师的话来理解,“平常心”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道”就是“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自性,自性也罢,本来面目也罢,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而已。

   从马祖提出了“平常心是道”的理念之后,对以后的禅风影响很大,这从其法嗣、法孙等代代相承的关系上就能看得很清楚了。可见这句虽然看似极平常的禅语,实际上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起到了“言下能悟”的效果,这从历史纪录上也已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三、在传统文化中“平”与“常”及“平常”的意义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对宇宙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考虑,并且能够长期的在学习、传播各种想法与看法。下面我们简单地来讨论一下“平”与“常”在中国固有文化中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的?

   首先,我们来看“平”字,在中国广博的文化圈中,存在着许多种文化形态。从汉字的本身来看,差不多每一个汉字都具有很多的含义,就拿“平”字来说,在《辞源》里列出了十一种相关“平”的意义,其中有些解释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从古籍文献中寻找出相关的文化论点,来了解“平”字的多种用法,多层含义。

   1、平坦:最初出之于《易?泰》,释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復”。“陂”在这里是小山坡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如果没有平坦就显示不出山坡来,如果没有去到那边,也就不会有回到这边来;另一层意思是说:所有的“平”与“陂”都是同时并存的,“往”与“復”也是不能分割开来的。

   2、公正:《诗?小雅?节南山》说:“赫赫师尹,不平谓何”?《荀子?荣辱》也说:“夫是之谓至平”。这里的“平”字,有一点象佛教所说的“因果”的意思,荀子认为“荣辱”之事是最公平不过了,在佛教里就把这种公平说成是因果报应,因果是一种宇宙人生的规律,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不是人为的某种手段而至的,而是自然规律,法尔如是的。

   3、平定:如《诗?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这里是当动词用了,相当于“使之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动也显得非常重要,外自世界,内至身心,有乱即应该把它平息,这样才能使生命得到正常的发挥作用。

   4、整治、治理:如《传》说:“水土治曰平”,这里把治理水土的行为解释成“平”,应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使水土得到平衡,不过多也不缺少。

   5、齐一、均等:如《易?乾》说:“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6、讲和:如《春秋?宣》十五年说:“宋人及楚人平”,这指两国人民在不和的情况下,通过某种行为的调节,又和睦相处了,这种行为也称之为“平”,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摆平”,解决纠纷,使之和平。

   7、平常、普通:是“平素”、“平凡”的意思。没有奇特的事情,司空见惯的行为都叫做“平常”或“普通”。

   8、丰年:如《汉书?食货志》卷上说:“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丰年是指粮食富饶,谷仓都满平了,所以也就把“平”字代作丰年来理解了。

   9、平色:是衡量器。

   10、平声:是音调。

   11、姓:古人的姓氏,汉代有丞相名叫“平当”,见《汉书》本传。

   从上述对“平”字所作的十一种解释与应用,可见“平”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用处是非常广泛的。

   其次,再看“常”字的运用也有许多种,下面再作一个简单的罗列:

   1、恒久:如《易?系辞》上说的:“动静有常”。动与静都有恒久的意思。

   2、法典、伦常:如《管子?幼官》中说:“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这就是儒家所说“三纲五常”的“常”,是由社会伦理观念所成的某种规定,或者强行建立的某些制约。

   3、普通、平庸:如《史记?司马相如传》卷一一七所说的:“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又《商君传》说:“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这里的“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人”的意思,没有惊人之举的普通老百姓。

   4、衡量器:如《国语?周》下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注》说:“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一丈六尺为一常,正好是释迦牟尼佛身的高度。

   5、副词,一是常常的意思,如《史记?陆贾传》说:“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掺使诸侯”。二是曾经的意思,通“尝”,如《史记?高祖纪》说:“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6、古代的一种旗帜。

   7、常棣树的简称。

   这里有七种解释,汉字一向以“一字多义”为特色,如果把这许多种含义的“平”与“常”贯缀在一起,我想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再次,我们把“平”与“常”放在一起来看这“平常”二字应该以什么样的含义来贯摄才比较合适。

   1、日常、常时:如《论衡正说》说:“失平常之事,有怪异之说”。《后汉书?光武纪》上说:“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伯升是光武帝的哥哥刘縯的字号。

   2、普通、寻常:如南朝宋鲍照的《鲍氏集?松柏篇》诗说:“家世本平常,独有亡者剧”。

   如上所列“平常”二字的含义也是很平常的,就如吃饭穿衣一样的平常,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对此二字所作出的解释。

   从中国造字的规则,如象声、象形等角度来看,语言的联合与解分也有其一定的道理。这里就试图从汉字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佛教语言的用法,再联系佛法与世间法的种种现实情况,参入一些个人的想法,来对“平常心是道”这句法语作一新的解读,给予新的含义。

  四、平常心是道的现代意义

  这要从佛法与世间法两方面来阐述:

  1、从佛法的角度来理解“平常心是道”

   佛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其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佛法有不共世间法的出世法,及世间所认同的世间法。尤以“出世间法”为其最终的价值所在,从佛法来看,世间法只不过是一种“先以欲勾牵”的方便而已,出世间法才是“后令入佛智”的最终目的。

   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沉缅在五欲的洪流之中,各种烦恼与痛苦不亭地向人类袭击而来,轮回生死的悲剧在无休止地重演,无明业障的命运在不停地推进,使一颗本已脆弱的心灵多少次受到冲击,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地面对无奈的人生!另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们,又麻木不仁地掩饰自己,不敢正面去了解或过问一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对生命的大问题置之不理,只知在短暂的生命中争强好胜,以了眼前的谗态,实在可怜!还有一些自认为极有修养的人,好象是对生死看得很淡泊,事实上,这样的人是最要不得的自命不凡的伪装高手,对生死大事全无顾忌,只在现实无常的生活中苦心钻营,还美其名曰:“未知生,焉知死”。凡此种种,皆是人类莫大的悲哀!!

   佛陀出现于世,发明心地,觑破宇宙人生的各种景象,在黑暗的宇宙人生中点亮了智慧明灯。他让我们的心回归到本然的状态,让我们的生死与痛苦都回归到不生不灭、能除一切苦的完美当中。所以,千百年来,继者不绝。禅宗的产生是佛法得到普及的里程碑,禅门高僧对佛法的了悟和对宇宙人生的彻底了解,使我们现代人还有机会从一切苦痛中解脱出来!其中,“平常心是道”就是从禅师们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妙语,并以此广度众生。因此,它是佛法大海中的一滴水,具备了一切海水…

《佛教语言与汉语的融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文明的归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