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語言與漢語的融攝▪P2

  ..續本文上一頁趙州禅師問“如何是道”後,南泉說:“平常心是道”,接下去趙州又問:

  “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同上)

  在南泉看來,“道”是“擬向即乖”、“非知非不知”的,也不可以說它“是”或“非”,可見這完全是繼承了其師“無取舍、無是非”的說法,用否定的語法形容了“道”的含義。同時,南泉又用肯定的語法直接明瞭地指出了“道”的含義,即“猶如太虛,廓然蕩豁”,只有正面與反面,肯定、否定與反問這叁種手法同時並用,才能把“道”的含義敘述得更加全面,也更加讓人們沒有執著的機會,這不得不說是南泉這位大手筆對禅法的诠釋達到了非常自如的地步。

   在南泉門下的趙州從谂(778—897),自于“平常心是道”的言下悟理之後,行化自若,廣度有緣,尤其以“喫茶去”一公案最爲出名,這個公案也表現了“平常心是道”的禅法思想,說明了吃飯穿衣、挑水喫茶無非是禅,無非是道。

   到晚唐時期,新羅通曉(810—889)于興德王六年(831)來唐,遍參禅林耆宿,後依黃州齊安(?—842)參悟禅法,于“平常心是道”之語下大悟,後于文聖王九年(847)年回國,大弘禅宗向上一著。

   宋代的無門慧開(1182—1260)曾作了一首詩,以此表達了他對“平常心是道”這句禅語的理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宋代禅門中高僧們對禅法的理解情況,慧開的解釋不但貼近生活,而且又不失雅趣,應用了正面诠釋的方法,以非常美好的心情,將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象描述得精到透徹,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極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得到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把這種體會表達得這麼清楚的。可見在宋代的時候,禅宗還是非常興盛的,尤其是對“平常心是道”的理解也相當全面。

   “平常心”也就是一顆圓滿的清淨心,也就是《心經》中所描述的那顆“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道”也就是生命本然的規律,如果用慧能大師的話來理解,“平常心”是“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道”就是“本來清淨、本無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的自性,自性也罷,本來面目也罷,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而已。

   從馬祖提出了“平常心是道”的理念之後,對以後的禅風影響很大,這從其法嗣、法孫等代代相承的關系上就能看得很清楚了。可見這句雖然看似極平常的禅語,實際上對後代的影響是深遠的,起到了“言下能悟”的效果,這從曆史紀錄上也已表現得再清楚不過了。

  叁、在傳統文化中“平”與“常”及“平常”的意義

  中國是有著數千年的曆史文化傳統的國家,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對宇宙人生産生了極其深遠的考慮,並且能夠長期的在學習、傳播各種想法與看法。下面我們簡單地來討論一下“平”與“常”在中國固有文化中是以什麼樣的形態出現的?

   首先,我們來看“平”字,在中國廣博的文化圈中,存在著許多種文化形態。從漢字的本身來看,差不多每一個漢字都具有很多的含義,就拿“平”字來說,在《辭源》裏列出了十一種相關“平”的意義,其中有些解釋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們從古籍文獻中尋找出相關的文化論點,來了解“平”字的多種用法,多層含義。

   1、平坦:最初出之于《易?泰》,釋爲“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陂”在這裏是小山坡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如果沒有平坦就顯示不出山坡來,如果沒有去到那邊,也就不會有回到這邊來;另一層意思是說:所有的“平”與“陂”都是同時並存的,“往”與“復”也是不能分割開來的。

   2、公正:《詩?小雅?節南山》說:“赫赫師尹,不平謂何”?《荀子?榮辱》也說:“夫是之謂至平”。這裏的“平”字,有一點象佛教所說的“因果”的意思,荀子認爲“榮辱”之事是最公平不過了,在佛教裏就把這種公平說成是因果報應,因果是一種宇宙人生的規律,誰也不能改變它的,不是人爲的某種手段而至的,而是自然規律,法爾如是的。

   3、平定:如《詩?小雅?常棣》說:“喪亂既平,既安且甯”。這裏是當動詞用了,相當于“使之平”,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行動也顯得非常重要,外自世界,內至身心,有亂即應該把它平息,這樣才能使生命得到正常的發揮作用。

   4、整治、治理:如《傳》說:“水土治曰平”,這裏把治理水土的行爲解釋成“平”,應是恰到好處的意思。使水土得到平衡,不過多也不缺少。

   5、齊一、均等:如《易?乾》說:“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6、講和:如《春秋?宣》十五年說:“宋人及楚人平”,這指兩國人民在不和的情況下,通過某種行爲的調節,又和睦相處了,這種行爲也稱之爲“平”,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擺平”,解決糾紛,使之和平。

   7、平常、普通:是“平素”、“平凡”的意思。沒有奇特的事情,司空見慣的行爲都叫做“平常”或“普通”。

   8、豐年:如《漢書?食貨志》卷上說:“再登曰平,余六年食;叁登曰泰平,二十七歲,遺九年食”。豐年是指糧食富饒,谷倉都滿平了,所以也就把“平”字代作豐年來理解了。

   9、平色:是衡量器。

   10、平聲:是音調。

   11、姓:古人的姓氏,漢代有丞相名叫“平當”,見《漢書》本傳。

   從上述對“平”字所作的十一種解釋與應用,可見“平”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用處是非常廣泛的。

   其次,再看“常”字的運用也有許多種,下面再作一個簡單的羅列:

   1、恒久:如《易?系辭》上說的:“動靜有常”。動與靜都有恒久的意思。

   2、法典、倫常:如《管子?幼官》中說:“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這就是儒家所說“叁綱五常”的“常”,是由社會倫理觀念所成的某種規定,或者強行建立的某些製約。

   3、普通、平庸:如《史記?司馬相如傳》卷一一七所說的:“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又《商君傳》說:“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這裏的“常”,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常人”的意思,沒有驚人之舉的普通老百姓。

   4、衡量器:如《國語?周》下說:“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注》說:“五尺爲墨,倍墨爲丈,八尺爲尋,倍尋爲常”。一丈六尺爲一常,正好是釋迦牟尼佛身的高度。

   5、副詞,一是常常的意思,如《史記?陸賈傳》說:“名爲有口辯士,居左右,摻使諸侯”。二是曾經的意思,通“嘗”,如《史記?高祖紀》說:“高祖爲亭長時,常告歸之田”。

   6、古代的一種旗幟。

   7、常棣樹的簡稱。

   這裏有七種解釋,漢字一向以“一字多義”爲特色,如果把這許多種含義的“平”與“常”貫綴在一起,我想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再次,我們把“平”與“常”放在一起來看這“平常”二字應該以什麼樣的含義來貫攝才比較合適。

   1、日常、常時:如《論衡正說》說:“失平常之事,有怪異之說”。《後漢書?光武紀》上說:“又不敢爲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伯升是光武帝的哥哥劉縯的字號。

   2、普通、尋常:如南朝宋鮑照的《鮑氏集?松柏篇》詩說:“家世本平常,獨有亡者劇”。

   如上所列“平常”二字的含義也是很平常的,就如吃飯穿衣一樣的平常,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對此二字所作出的解釋。

   從中國造字的規則,如象聲、象形等角度來看,語言的聯合與解分也有其一定的道理。這裏就試圖從漢字的自身特點出發,結合佛教語言的用法,再聯系佛法與世間法的種種現實情況,參入一些個人的想法,來對“平常心是道”這句法語作一新的解讀,給予新的含義。

  四、平常心是道的現代意義

  這要從佛法與世間法兩方面來闡述:

  1、從佛法的角度來理解“平常心是道”

   佛法之所以能夠流傳幾千年,其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佛法有不共世間法的出世法,及世間所認同的世間法。尤以“出世間法”爲其最終的價值所在,從佛法來看,世間法只不過是一種“先以欲勾牽”的方便而已,出世間法才是“後令入佛智”的最終目的。

   在現代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人們沈緬在五欲的洪流之中,各種煩惱與痛苦不亭地向人類襲擊而來,輪回生死的悲劇在無休止地重演,無明業障的命運在不停地推進,使一顆本已脆弱的心靈多少次受到沖擊,千瘡百孔,體無完膚地面對無奈的人生!另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們,又麻木不仁地掩飾自己,不敢正面去了解或過問一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對生命的大問題置之不理,只知在短暫的生命中爭強好勝,以了眼前的讒態,實在可憐!還有一些自認爲極有修養的人,好象是對生死看得很淡泊,事實上,這樣的人是最要不得的自命不凡的僞裝高手,對生死大事全無顧忌,只在現實無常的生活中苦心鑽營,還美其名曰:“未知生,焉知死”。凡此種種,皆是人類莫大的悲哀!!

   佛陀出現于世,發明心地,觑破宇宙人生的各種景象,在黑暗的宇宙人生中點亮了智慧明燈。他讓我們的心回歸到本然的狀態,讓我們的生死與痛苦都回歸到不生不滅、能除一切苦的完美當中。所以,千百年來,繼者不絕。禅宗的産生是佛法得到普及的裏程碑,禅門高僧對佛法的了悟和對宇宙人生的徹底了解,使我們現代人還有機會從一切苦痛中解脫出來!其中,“平常心是道”就是從禅師們自性中流露出來的妙語,並以此廣度衆生。因此,它是佛法大海中的一滴水,具備了一切海水…

《佛教語言與漢語的融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文明的歸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