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語言與漢語的融攝▪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味道,禅宗祖師們對“平常心是道”的把握和解釋已經非常清楚,這裏就依據筆者所理解的佛法與上述所釋“平”與“常”的含義,對比排表如下:

  

“平”的

  十一種含義

  

“常”的七種含義

  

簡評

  

佛法中“平常”的含義

  

1、平坦

  

1、恒久

  

生活的優良態度。

  

“平”則沒有波瀾起伏;

  “常”則無有間斷;

  

2、公正

  3、整治

  4、講和

  5、平定

  

2、法典、倫常

  

  如實把握現實社會的“尺度”,不停地調整自己、調整環境,使自己與生活的環境相互增上、和諧。

  

  “平常”是人生的極至,生命的真趣,如說:“猶如太虛,廓然蕩豁”等,

  

  

  

6、齊一、均等

  7、平聲

  8、平色

  

3、衡量器

  

9、平常、普通

  

4、普通

  

把握當下

  

  “平常”是生活的本然狀態,如說:“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即是平常”;

  

  

10、豐年

  11、姓

  

5、副詞(常常)

  6、古代的一種旗幟

  7、常棣樹的簡稱

  

  世間萬象都是緣起假有,如夢如幻,自性本空,然緣起宛然存在。

  

  

  我們從上表中可以簡單地看出,在佛法中對“平常”的理解與世俗的理解是有很大區別的,然從“心”的角度來看,佛法中的理解是非常透徹的。那麼,我們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又如何如實恰當地應運這種思想呢?這還得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說。

  2、從世間法的角度來看“平常心是道”

   從世間的視角來看這句佛教名言,顯然有許許多多可以發揮個人想象的空間,我們站在世俗人的立場,從多角度來對佛法中所說的“平常心是道”進行分析:

   首先,以“平常心”來對待世間一切悲苦事。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雖說只有數十寒暑,然苦多樂少,古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因此,絕大多數人都深深地體會到“人生是苦”的。那麼,我們如何去面對這種種苦的人生呢?引起痛苦的來源,無非是外在的客觀環境和內在的主觀身心,客觀環境包括他人與事務。

   第一、心平氣靜;如果是由他人引起的煩惱,說明他人是沒有道理的,爲什麼他會不講道理呢?我們先要把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對事情的經過及起因等等來龍去脈進行客觀分析,找出其根本原因,每一件事都必然有它的規律和緣由,全部都調查清楚之後,就會發現假如你也受到同樣的教育,遇到相同的環境,無疑你也會與他一樣做出相同的事來,你自然就會對他産生同情和理解了,就能夠原諒和寬恕他人了。這樣,你因爲他而引起的煩惱痛苦就會得到很好的調劑,最終解決這一類所有的煩惱痛苦。

   第二、恒心永在;這裏著重于“常”字來說的,針對外在事務引起的煩惱時,我們一定得要有意志堅強,恒心不滅,只要有足夠的恒心,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我們辦不成的,如古人所說:“有志者,事竟成”。即使不成,也沒有關系,也還要心平氣和地對自己作一些必要的調節。凡世間一切有相之事,終歸是夢幻泡影,當下即空,無有實體,成之又如何?不成又如何?心不隨它轉,可以努力創造乃至努力奮鬥,而心又不執著。這樣,只是把所有的事情當作一件事情來做,做得好與不好,都是由其自身的規律和條件所決定的,所以我心就更加沒有必要隨著它動了。如《楞嚴經》所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外在環境所引起的一切都將隨著自己對佛法的把握而煙消雲散了。

   由主觀的身心所引起的煩惱痛苦,才是人生漫長而又拂之不去的苦難,同時,絕大多數人的煩惱都是由自己內在的身心引起來的,所以,使心平靜下來,锲而不舍地淨化自己的身心,依佛說的種種教法去努力修學,才能夠把身心的煩惱全部消除幹淨。所有一切的修行辦道,無非都是爲了這一點。

   其次,以“平常心”來對待世間一切快樂事。古人說過,人生有四件大樂之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除了許多的痛苦以外,人生快樂的事情還是有的,但我們凡夫往往不知珍惜,不知如實地去感受生命中出現的種種快樂,當快樂現前時還能感受一些快樂,一旦失去了,就不免要産生無邊的煩惱痛苦。所以,用一顆“平常心”來生活、來對付一切終究要失去的暫時的快樂,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了。

  五、結語

  佛法最偉大的一點就是:無論我們在什麼樣的時間或空間當中,只要是真正掌握了佛法的根本精神,就能夠把生命調節到最佳狀態,也就是至善圓滿的人生境地。所以,佛法是現實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調劑,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爲它告訴我們如何學會“無所作、無所受”,告訴我們用“平常心”去對待一切。這樣,我們便找到了人生的“道”。

   通過上述對“平常心是道”的簡單闡釋,我們在佛教的禅宗裏找到了有關“平常心是道”的各種說法,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與“常”作了簡明扼要的檢索,從佛法的視角和世俗的眼光來看現實社會和人生,期盼能夠在絢麗多姿、眼花缭亂的現代人生活中尋找出心靈的解脫之門,體會到佛法這清淨圓滿和廣博自在的思想境界。從而,證實佛法與世法是不一不異的,即世間而出世間,積極面對現實的行住坐臥和待人接物,于一切行爲造作中而無執著,真正達到了世出世法圓融無礙的思想水平。

  

  

《佛教語言與漢語的融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文明的歸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