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P5

  ..续本文上一页乐。吾若去后,无人教与。”

   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唯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

   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忧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性无生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真假动净偈》。汝等尽诵此偈,意与吾同。于此修行,不失宗旨。”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性即解动,无性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劝善。

   此教本无诤,若诤失道意。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善位座,吾今共与等别。”法海闻言:“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六祖言:“初传受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弘忍第三十九,惠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十四。”

   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传受,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今后代人如何见佛?”

   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吾今教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即见。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弔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净,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大师云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

   六祖慧能大师圆寂之后,至今已有1290年了,肉身仍然不坏,现在还供奉在广东曹溪南华寺。他的临终与佛无异,也是全部在慰劝弟子们如何放下身心痛苦,如何依教修行,如何明心见性。大悲普覆,更复何言!

   3、净宗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1861~1940),是净土宗第十三祖,俗姓赵,讳圣量,号常惭愧僧。一生专修专弘净土法门,被誉为大势至菩萨示现。

   据《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下〈杂著〉记载: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二十九(1940)年春,复人书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冬十一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在山全体职事咸集,命之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当以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即点首示可。

   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至,嘱咐其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只唇动不复语。至五时,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而逝。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初五下午二时入龛,颜色如生。民国三十(1941)年辛巳二月十五佛涅槃日,举火荼毗,获舍利无算。

   由此可见大师不但能够自由自在地往生,而且还清清楚楚地关怀着寺院的常住,以及同修学人。就在此期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还是孜孜不倦地宣扬净土法门,劝大家:“只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这种把整个生命与佛法的修证相互印证的做法,正是大乘佛教的殊胜之处,也是佛教临终反向关怀的如实写照。

  四、大德的千古回声

   除了上述的佛陀、菩萨、祖师们能够临终反向关怀之外,历史上还有数不清的大德,也同样在临终之时关怀他人。一部《高僧传》和《居士传》,乃至整个佛教史,到处都能睹见他们的高风亮节、慈悲身影。

   在《续高僧传》卷第二提到的那连提黎耶舍,是北天竺乌场国人。年虽朽迈,行转精勤。曾依《舍利弗陀罗尼》,具依修业,梦得境界,自身作佛,如此灵祥杂沓,其例非一。后来他移住广济寺,身为外国僧主,存抚羇客,妙得物心。忽然有一天早上,告诉弟子们说:“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诫尔门徒;佛法难逢,宜勤修学;人身难获,慎勿空过。”说完之后,就靠在了枕头上,奄尔而化。那时年龄已经正好满足百岁了,也就是隋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记载,船子和尚,名德诚,是唐代禅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随侍药山惟俨三十年,为其法嗣。尝至浙江华亭,泛小舟随缘接化往来之人,世称船子和尚。传法予夹山善会禅师后,自覆舟而逝。有关师传法夹山善会之因缘,禅林中称为“船子得鳞”。鳞,指有金色鳞的鱼,比喻众中之大力者。师虽得药山之法,然而以其性好山水,而致日久仍无嗣法之弟子以报师恩,后因道吾而得夹山善会,善会并从师之问答教示而得开悟,后蒙印可,而成为嗣法弟子。

   关于船子和尚的“覆舟而逝”,也是极为感人的反向关怀之一例。善会来参礼船子和尚,和尚问:“座主住甚寺?”

   善会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和尚说:“不似似个什么?”

   善会说:“目前无相似。”

   和尚说:“何处学得来?”

   善会回答说:“非耳目之所到。”

   和尚笑着说:“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速道速道。”

   善会正想开口,就被和尚一竹篙撞在水中,因而大悟。虽然大悟,犹有一丝疑虑,以为佛法精髓怎么会这么容易就悟到了呢?于是,船子和尚就将船子一翻过来,自己溺死在江中,而善会也从此坚信不移,成为一代大德。

   这种生死自在而为了印证他人的正知见,不惜舍身落水。这种以生命证明佛法之高妙,证明生命之伟大。正是临终反向关怀的精妙绝笔,诚为千古之绝唱。

   在僧传及各种史料上记载,能在临终时关怀弟子们的修行,以及安然而逝,完全不用他人帮助的情况,最为丰富。还有许多大德,包括各宗的大德比丘和居士,也都有能力做到临终的反向关怀,此处就不多例举了。

   总之,佛教的临终反向关怀,都是已经兑现的两千多年来之事实。无论从反向关怀的层次、训练,还是反向关怀的方法、事例上,都有明确而生动的记述,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结构完备、方法齐全。若与自我关怀、正面关怀相结合,更是气势恢宏,思想整然,完美无缺,从而启示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众生,永远安住在无上微妙的智慧与慈悲之中。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