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從實踐中生起▪P5

  ..續本文上一頁樂。吾若去後,無人教與。”

   法海等衆僧聞已,涕淚悲泣,唯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

   六祖言:“神會小僧,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余者不得,數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憂阿誰?憂吾不知去處在?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處。若知去處,即不悲泣。性無生滅,無去無來。汝等盡坐,吾與汝一偈:《真假動淨偈》。汝等盡誦此偈,意與吾同。于此修行,不失宗旨。”僧衆禮拜,請大師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性即解動,無性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勸善。

   此教本無诤,若诤失道意。執迷诤法門,自性入生死。

  衆僧既聞識大師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時禮拜。

   六祖後至八月叁日食後。大師言:“汝等善位座,吾今共與等別。”法海聞言:“此頓教法傳受,從上已來至今幾代?”六祖言:“初傳受七佛釋迦牟尼佛,第七大迦葉,第八阿難……弘忍第叁十九,惠能自身當今受法第十四。”

   大師言:今日已後,遞相傳受,須有依約,莫失宗旨。”

   法海又白。“大師今去,留付何法,今後代人如何見佛?”

   六祖言:汝聽,後代迷人,但識衆生即能見佛;若不識衆生,覓佛萬劫不得見也。吾今教汝,識衆生見佛,更留《見真佛解脫頌》。迷即不見佛,悟者即見。

   大師說偈已了,遂告門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別。吾去已後,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弔問、錢帛、著孝衣,即非聖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種,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坦然寂淨,即是大道。吾去已後,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種。吾若在世,汝違教法,吾住無益。”大師雲此語已,夜至叁更,奄然遷化。

   六祖慧能大師圓寂之後,至今已有1290年了,肉身仍然不壞,現在還供奉在廣東曹溪南華寺。他的臨終與佛無異,也是全部在慰勸弟子們如何放下身心痛苦,如何依教修行,如何明心見性。大悲普覆,更複何言!

   3、淨宗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1861~1940),是淨土宗第十叁祖,俗姓趙,諱聖量,號常慚愧僧。一生專修專弘淨土法門,被譽爲大勢至菩薩示現。

   據《印光大師文鈔叁編》卷下〈雜著〉記載:師之示寂也,預知時至;二十九(1940)年春,複人書雲:“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雲:“光將死之人,豈可留此規矩。”冬十一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二十八日午後一時,在山全體職事鹹集,命之曰:“靈岩住持,未可久懸,當以妙真任之。”衆表贊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爲升座之期,師雲:“太遲。”改選初四,亦雲:“遲了。”後擇初一,即點首示可。

   初叁晚,仍進稀粥碗許,食畢,語真達等雲:“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早一時半,由床上起坐雲:“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起立雲:“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叁時許,妙真至,囑咐其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後只唇動不複語。至五時,于大衆念佛聲中安詳而逝。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初五下午二時入龛,顔色如生。民國叁十(1941)年辛巳二月十五佛涅槃日,舉火荼毗,獲舍利無算。

   由此可見大師不但能夠自由自在地往生,而且還清清楚楚地關懷著寺院的常住,以及同修學人。就在此期生命的最後時刻,也還是孜孜不倦地宣揚淨土法門,勸大家:“只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念佛見佛,決定生西。”這種把整個生命與佛法的修證相互印證的做法,正是大乘佛教的殊勝之處,也是佛教臨終反向關懷的如實寫照。

  四、大德的千古回聲

   除了上述的佛陀、菩薩、祖師們能夠臨終反向關懷之外,曆史上還有數不清的大德,也同樣在臨終之時關懷他人。一部《高僧傳》和《居士傳》,乃至整個佛教史,到處都能睹見他們的高風亮節、慈悲身影。

   在《續高僧傳》卷第二提到的那連提黎耶舍,是北天竺烏場國人。年雖朽邁,行轉精勤。曾依《舍利弗陀羅尼》,具依修業,夢得境界,自身作佛,如此靈祥雜沓,其例非一。後來他移住廣濟寺,身爲外國僧主,存撫羇客,妙得物心。忽然有一天早上,告訴弟子們說:“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誡爾門徒;佛法難逢,宜勤修學;人身難獲,慎勿空過。”說完之後,就靠在了枕頭上,奄爾而化。那時年齡已經正好滿足百歲了,也就是隋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記載,船子和尚,名德誠,是唐代禅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隨侍藥山惟俨叁十年,爲其法嗣。嘗至浙江華亭,泛小舟隨緣接化往來之人,世稱船子和尚。傳法予夾山善會禅師後,自覆舟而逝。有關師傳法夾山善會之因緣,禅林中稱爲“船子得鱗”。鱗,指有金色鱗的魚,比喻衆中之大力者。師雖得藥山之法,然而以其性好山水,而致日久仍無嗣法之弟子以報師恩,後因道吾而得夾山善會,善會並從師之問答教示而得開悟,後蒙印可,而成爲嗣法弟子。

   關于船子和尚的“覆舟而逝”,也是極爲感人的反向關懷之一例。善會來參禮船子和尚,和尚問:“座主住甚寺?”

   善會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和尚說:“不似似個什麼?”

   善會說:“目前無相似。”

   和尚說:“何處學得來?”

   善會回答說:“非耳目之所到。”

   和尚笑著說:“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叁寸,速道速道。”

   善會正想開口,就被和尚一竹篙撞在水中,因而大悟。雖然大悟,猶有一絲疑慮,以爲佛法精髓怎麼會這麼容易就悟到了呢?于是,船子和尚就將船子一翻過來,自己溺死在江中,而善會也從此堅信不移,成爲一代大德。

   這種生死自在而爲了印證他人的正知見,不惜舍身落水。這種以生命證明佛法之高妙,證明生命之偉大。正是臨終反向關懷的精妙絕筆,誠爲千古之絕唱。

   在僧傳及各種史料上記載,能在臨終時關懷弟子們的修行,以及安然而逝,完全不用他人幫助的情況,最爲豐富。還有許多大德,包括各宗的大德比丘和居士,也都有能力做到臨終的反向關懷,此處就不多例舉了。

   總之,佛教的臨終反向關懷,都是已經兌現的兩千多年來之事實。無論從反向關懷的層次、訓練,還是反向關懷的方法、事例上,都有明確而生動的記述,可以成爲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結構完備、方法齊全。若與自我關懷、正面關懷相結合,更是氣勢恢宏,思想整然,完美無缺,從而啓示著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衆生,永遠安住在無上微妙的智慧與慈悲之中。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從實踐中生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