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调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涅槃时至,示教如是。
阿难听了佛陀的这段开示,身心颤动,情识茫然,悲哽喑咽,深没忧海,举体迷闷,昏乱浊心,投如来前,有如死人,昏厥在地。
佛陀又慈悲地慰劝阿难:为何忧苦悲哀如此啊?诸佛教化众生的工作已经完成,就应该回归究竟涅槃,一切万法本应如此。好啊!阿难,你所问的问题,我给你作最后的答复。于是又把阿难所问的四个问题一一回答完毕。
然后,阿难又问佛陀:如来涅槃之后,应当如何荼毗(火化)呢?佛陀就告诉阿难以及与会大众,应当以转轮圣王的荼毗方法来火化,并且很详细的把荼毗方法介绍清楚。包括荼毗之后如何获取舍利,如何起塔供养,能获何等功德。接着佛陀又把如来三十二相示现给大众瞻仰,最后又语重心长地说:我涅槃后,汝诸大众,应广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
佛陀最后遍入各种禅定三昧,示现不可思议境界,三番说法,指示大众安住究竟正觉之中。释尊最后普告大众:
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可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佛陀于《大悲经》中,对因佛入灭而痛苦不堪的弟子们,一一进行了慈悲关爱的慰劝,理智与情感都达到了极致,真是令人刻骨铭心,感激涕零啊!
按照佛陀的教法来看,一位证得究竟觉悟的圣者,在临终入灭之际,完全有能力身心安住于大涅槃中,也完全可以反过来关怀活着的人。佛陀本人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从中完全体会得到那种:大悲大智大雄力的无畏精神,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完美人格。
二、菩萨的反照光明
除了佛陀本人以外,佛教史上还有数不清的大菩萨们,也同样在临终时刻,表现出生死自在洒脱,又能反过来关怀身边的无数众生。我们这里就介绍几位在大乘佛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菩萨,感受这些大菩萨们的反照光明。
1、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是南印的婆罗门族,小时即通晓婆罗门经典,后来皈依佛教。是印度大乘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也是中观学派(空宗)的奠基者。在释尊以后的印度祖师中,龙树在佛教史上的贡献是无与伦匹的。
龙树菩萨在通达了大乘经以后,又回到南印度,着手创立学说,广事宣传。他得到了住地憍萨罗国王的支持,为他在黑峰山用九亿金钱修建一座五层伽蓝(法显、玄奘去印度时,还见到这个伽蓝的遗址)。晚年,他还到了东南印度靠近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五十公里的吉祥山,一直住在那里。一生中致力于大乘佛法的整理与弘扬,在他的生命中显示出“只为众生,不为自己”的菩萨精神。
一些经典传记的记载,龙树菩萨最后是用茅草来自杀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据玄奘大师的说法,他得了长生术,也使信仰他的皇帝长命不死,从而导致了年轻的太子久久不得继承王位,于是有人给太子出主意说,菩萨一切都能舍的,你可以向龙树要求把他的头施舍给你吧。为了满足太子的愿望,龙树菩萨就只好用茅草自杀了(见《大唐西域记》卷十)。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龙树菩萨宣扬大乘佛法,与部派佛学以及婆罗门等教派有些诤论,后来有一位小乘法师来逼迫他赶快去世,于是他也就知道化缘已尽,便满足了小乘法师的愿望而欣然逝世。
虽然传说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菩萨因为要满足他人的愿望而死的。也就是用他那种无比尊贵伟大的生命,来换取凡夫愚昧众生的一时欲望,在菩萨的心中并没有因此而贪著生存,反而能在死亡面前显得极为自如。他的全部身心就是关怀每一位有求于他的众生,临终之时更是如此。
2、提婆菩萨
提婆菩萨是西元三世纪左右的印度初期中观派论师,禅宗付法藏第十五祖(或十四祖)。学识渊博,辩才绝伦,夙有名声,尝挖凿大自在天像之眼,后复自剜一眼予大自在天,故时人号迦那提婆。尔后至憍萨罗国访龙树菩萨,求论议。龙树命弟子将钵盛满水,置于师前。师默然投针入水中,二人遂欣然契合。师乃剃发出家,成为龙树弟子,习中观哲学。
提婆菩萨一生,对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破外道,特别是摩揭陀的波吒厘子(华氏城旧都)原是佛教盛行之地,却被其他学派势力侵入,压制佛徒,禁止在寺庙击犍椎集众,实际就是禁止佛徒的活动,达十二年之久。龙树菩萨在南印闻此情况就想去找外道辩论,挽回颓局。于是提婆菩萨自告奋勇,愿意前去。他这一去,果然破了外道,重兴佛学。
后来,他又回到南印,这大概是龙树死了以后的事。那时南印一个皇帝不信佛,提婆去教化了他,同时还使许多外道也信佛了。最后,他隐居在森林里著书立说,就在森林生活的日子里却被外道暗杀了。
据说这个外道是因为其师辩不过提婆菩萨,就伺机报复,终于有一天单独与提婆菩萨相遇,他就拿起刀来对着菩萨说:你以舌剑负我师,我以此刀伤你身。被杀之后,提婆菩萨五脏六腑都被割落在地,菩萨慈悲地看着外道,不忍心他遭到报复,于是叫他赶紧逃走,要是被弟子们发现,有些还没有证得圣果的弟子肯定会向他索命报复的。并且指示他:不要往大路逃奔,应当从山路逃走。
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菩萨在死亡面前非但没有丝毫的畏惧和痛苦,而且内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众生,即使是伤害自己的人,也要以圆满觉悟的慈悲心来进行关怀。也可以看出,反向关怀的对象是没有固定的,可以是亲人、道友、熟人,也可以是敌人、怨家或陌生人。只要是众生,就应该得到慈悲和智慧的关怀,这是大乘佛法的终极义趣。
三、祖师的生命绝唱
佛陀、菩萨都能够临终反向关怀,大乘佛法各宗各派的祖师们也同样具备了这种功德。在中国佛教的弘传过程中,这些大祖师们付出了全部的身心,并且得到了佛法的甚深妙用,所以才能用身命来证明佛法的高妙,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无比微妙。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这里就简要地介绍几位祖师的生命绝唱。
1、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538~598),讳智顗,是中国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十七岁出家,后来追随慧思大师学习止观法门和法华经,证悟法华三昧,深得受用,讲经说法名重一时。智者大师在临终之前,他全面关怀了弟子们的方方面面,可谓周到至极。据唐朝道宣大师《续高僧传》卷十七记载: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又云:“商客寄金医去留药,吾虽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观心论》、《随略疏》成,不加点润。命学士智越,往石城寺扫洒,吾于彼佛前命终,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遣多然香火,索三衣钵杖,以近身自余道具,分为二分:一奉弥勒,一拟羯磨。有欲进药者,答曰:“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晞往曰︰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纷纭医药累扰于他。又请进斋饮,答曰:“非但步影而为斋也,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与晋王别,遣书七纸,文极该综,词彩风标,嘱以大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炉是大王者,还用仰别,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便令唱《法华经》题。顗赞引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宏大,微妙难测,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又听《无量寿》竟,仍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又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内位耳。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又敕维那:“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着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智者大师被誉为“东土释迦”,他能够如此自在的安排后事,又不失时机地教诫弟子,叙述《观心论》开导思想理路,犹如佛陀遗教,字句之间流露出大悲大智的圣者情怀。
与此相似的,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大师,也在临终时刻反过来关怀弟子们如何修学如何用功。唐朝天台九祖湛然大师,更是具备大丈夫气魄,在临终之际招集大众,高声说道:“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
这种临终的反向关怀,也只有真正获得了解脱自在,且具大悲心的人才能做到,以上这几位大师都不愧为一代祖师。
2、六祖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638~713),是我国禅宗第六祖,俗姓卢,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后到五祖弘忍座下闻法而绍为六祖。据《六祖坛经》记载:
大师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汝破疑,当令迷尽,使汝安…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