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從實踐中生起▪P4

  ..續本文上一頁調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業,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涅槃時至,示教如是。

   阿難聽了佛陀的這段開示,身心顫動,情識茫然,悲哽喑咽,深沒憂海,舉體迷悶,昏亂濁心,投如來前,有如死人,昏厥在地。

   佛陀又慈悲地慰勸阿難:爲何憂苦悲哀如此啊?諸佛教化衆生的工作已經完成,就應該回歸究竟涅槃,一切萬法本應如此。好啊!阿難,你所問的問題,我給你作最後的答複。于是又把阿難所問的四個問題一一回答完畢。

   然後,阿難又問佛陀:如來涅槃之後,應當如何荼毗(火化)呢?佛陀就告訴阿難以及與會大衆,應當以轉輪聖王的荼毗方法來火化,並且很詳細的把荼毗方法介紹清楚。包括荼毗之後如何獲取舍利,如何起塔供養,能獲何等功德。接著佛陀又把如來叁十二相示現給大衆瞻仰,最後又語重心長地說:我涅槃後,汝諸大衆,應廣修行,早出叁有。勿複懈怠,散心放逸。

   佛陀最後遍入各種禅定叁昧,示現不可思議境界,叁番說法,指示大衆安住究竟正覺之中。釋尊最後普告大衆:

   我以佛眼遍觀叁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于十方求,了不可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

   佛陀于《大悲經》中,對因佛入滅而痛苦不堪的弟子們,一一進行了慈悲關愛的慰勸,理智與情感都達到了極致,真是令人刻骨銘心,感激涕零啊!

   按照佛陀的教法來看,一位證得究竟覺悟的聖者,在臨終入滅之際,完全有能力身心安住于大涅槃中,也完全可以反過來關懷活著的人。佛陀本人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從中完全體會得到那種:大悲大智大雄力的無畏精神,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完美人格。  

  二、菩薩的反照光明

   除了佛陀本人以外,佛教史上還有數不清的大菩薩們,也同樣在臨終時刻,表現出生死自在灑脫,又能反過來關懷身邊的無數衆生。我們這裏就介紹幾位在大乘佛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菩薩,感受這些大菩薩們的反照光明。

   1、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是南印的婆羅門族,小時即通曉婆羅門經典,後來皈依佛教。是印度大乘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論師,也是中觀學派(空宗)的奠基者。在釋尊以後的印度祖師中,龍樹在佛教史上的貢獻是無與倫匹的。

   龍樹菩薩在通達了大乘經以後,又回到南印度,著手創立學說,廣事宣傳。他得到了住地憍薩羅國王的支持,爲他在黑峰山用九億金錢修建一座五層伽藍(法顯、玄奘去印度時,還見到這個伽藍的遺址)。晚年,他還到了東南印度靠近阿摩羅縛底大塔西北五十公裏的吉祥山,一直住在那裏。一生中致力于大乘佛法的整理與弘揚,在他的生命中顯示出“只爲衆生,不爲自己”的菩薩精神。

   一些經典傳記的記載,龍樹菩薩最後是用茅草來自殺了。關于他自殺的原因,據玄奘大師的說法,他得了長生術,也使信仰他的皇帝長命不死,從而導致了年輕的太子久久不得繼承王位,于是有人給太子出主意說,菩薩一切都能舍的,你可以向龍樹要求把他的頭施舍給你吧。爲了滿足太子的願望,龍樹菩薩就只好用茅草自殺了(見《大唐西域記》卷十)。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龍樹菩薩宣揚大乘佛法,與部派佛學以及婆羅門等教派有些诤論,後來有一位小乘法師來逼迫他趕快去世,于是他也就知道化緣已盡,便滿足了小乘法師的願望而欣然逝世。

   雖然傳說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菩薩因爲要滿足他人的願望而死的。也就是用他那種無比尊貴偉大的生命,來換取凡夫愚昧衆生的一時欲望,在菩薩的心中並沒有因此而貪著生存,反而能在死亡面前顯得極爲自如。他的全部身心就是關懷每一位有求于他的衆生,臨終之時更是如此。

   2、提婆菩薩

   提婆菩薩是西元叁世紀左右的印度初期中觀派論師,禅宗付法藏第十五祖(或十四祖)。學識淵博,辯才絕倫,夙有名聲,嘗挖鑿大自在天像之眼,後複自剜一眼予大自在天,故時人號迦那提婆。爾後至憍薩羅國訪龍樹菩薩,求論議。龍樹命弟子將缽盛滿水,置于師前。師默然投針入水中,二人遂欣然契合。師乃剃發出家,成爲龍樹弟子,習中觀哲學。

   提婆菩薩一生,對佛教最大的貢獻就是破外道,特別是摩揭陀的波吒厘子(華氏城舊都)原是佛教盛行之地,卻被其他學派勢力侵入,壓製佛徒,禁止在寺廟擊犍椎集衆,實際就是禁止佛徒的活動,達十二年之久。龍樹菩薩在南印聞此情況就想去找外道辯論,挽回頹局。于是提婆菩薩自告奮勇,願意前去。他這一去,果然破了外道,重興佛學。

   後來,他又回到南印,這大概是龍樹死了以後的事。那時南印一個皇帝不信佛,提婆去教化了他,同時還使許多外道也信佛了。最後,他隱居在森林裏著書立說,就在森林生活的日子裏卻被外道暗殺了。

   據說這個外道是因爲其師辯不過提婆菩薩,就伺機報複,終于有一天單獨與提婆菩薩相遇,他就拿起刀來對著菩薩說:你以舌劍負我師,我以此刀傷你身。被殺之後,提婆菩薩五髒六腑都被割落在地,菩薩慈悲地看著外道,不忍心他遭到報複,于是叫他趕緊逃走,要是被弟子們發現,有些還沒有證得聖果的弟子肯定會向他索命報複的。並且指示他:不要往大路逃奔,應當從山路逃走。

   從這裏我們又可以看出,菩薩在死亡面前非但沒有絲毫的畏懼和痛苦,而且內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衆生,即使是傷害自己的人,也要以圓滿覺悟的慈悲心來進行關懷。也可以看出,反向關懷的對象是沒有固定的,可以是親人、道友、熟人,也可以是敵人、怨家或陌生人。只要是衆生,就應該得到慈悲和智慧的關懷,這是大乘佛法的終極義趣。

  叁、祖師的生命絕唱

   佛陀、菩薩都能夠臨終反向關懷,大乘佛法各宗各派的祖師們也同樣具備了這種功德。在中國佛教的弘傳過程中,這些大祖師們付出了全部的身心,並且得到了佛法的甚深妙用,所以才能用身命來證明佛法的高妙,特別是大乘佛法的無比微妙。由于篇幅所限,我們這裏就簡要地介紹幾位祖師的生命絕唱。

   1、天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538~598),諱智顗,是中國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十七歲出家,後來追隨慧思大師學習止觀法門和法華經,證悟法華叁昧,深得受用,講經說法名重一時。智者大師在臨終之前,他全面關懷了弟子們的方方面面,可謂周到至極。據唐朝道宣大師《續高僧傳》卷十七記載:

   旋歸臺嶽,躬率禅門,更行前忏,仍立誓雲:“若于叁寶有益者,當限此余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告衆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後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屍,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見者發心。”又雲:“商客寄金醫去留藥,吾雖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隨略疏》成,不加點潤。命學士智越,往石城寺掃灑,吾于彼佛前命終,施床東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又遣多然香火,索叁衣缽杖,以近身自余道具,分爲二分:一奉彌勒,一擬羯磨。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遣病,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曰︰複何所聞?《觀心論》內複何所道?紛纭醫藥累擾于他。又請進齋飲,答曰:“非但步影而爲齋也,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

   又出所製《淨名疏》,並犀角如意,蓮華香爐。與晉王別,遣書七紙,文極該綜,詞彩風標,囑以大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爐是大王者,還用仰別,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便令唱《法華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宏大,微妙難測,辍斤絕弦于今日矣。”又聽《無量壽》竟,仍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雲雲。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叁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

   有問其位者,答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雲雲。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己,只是五品內位耳。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波羅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種叁昧是汝明導。”又敕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爲期。雲何身冷方複響磬?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臺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智者大師被譽爲“東土釋迦”,他能夠如此自在的安排後事,又不失時機地教誡弟子,敘述《觀心論》開導思想理路,猶如佛陀遺教,字句之間流露出大悲大智的聖者情懷。

   與此相似的,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大師,也在臨終時刻反過來關懷弟子們如何修學如何用功。唐朝天臺九祖湛然大師,更是具備大丈夫氣魄,在臨終之際招集大衆,高聲說道:“道無方,性無體,生欤死欤其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爲叁因,在聖爲叁德,爇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幾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臘叁十四。

   這種臨終的反向關懷,也只有真正獲得了解脫自在,且具大悲心的人才能做到,以上這幾位大師都不愧爲一代祖師。

   2、六祖慧能大師

   慧能大師(638~713),是我國禅宗第六祖,俗姓盧,幼年喪父,後移南海,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有一天,能在市中,聞客店有人誦《金剛經》,頗有領會,便問此經何處得來,客人告以從黃梅東馮茂山弘忍禅師受持此經。後到五祖弘忍座下聞法而紹爲六祖。據《六祖壇經》記載:

   大師先天二年(713)八月叁日滅度,七月八日喚門人告別。大師言:“汝衆近前,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問,爲汝破疑,當令迷盡,使汝安…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從實踐中生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