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P3

  ..续本文上一页上深受启发,而代代传持、弘扬下去。

   佛陀在涅槃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重破颜微笑,遂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大众学人因此同沾法益,禅宗顿悟之法从此流传千古。这就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启发学人最高深的思想,也唯有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们,才具此等顶门眼,才能这般放光动地,这是无论何时都可以随机而启发的。但是只有在死亡之际,不拘何种方式,将其介绍出来,才更能感动人心。同时也更具有“生死自在”的说服力。

   除了禅师以外,还有无数的大德法师们,他们也能够在临终时刻大谈佛法妙理,这真是令天下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有的是将自己终身所学所弘之法,作一个总结性的归纳,使学人更加容易牢记在心。有的就某一个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从而启发了学人的思路,又在学习义理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还有的从全体把握佛法精神的角度,来谈论佛法在行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以此来启发学人在思想上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佛法、赞叹佛法、感受佛法。

  五、指出学人用功要点

   从理论上的关怀,再进一步就是落实在实践上了。佛法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门,而临终者的反向关怀也同样会注意到这两方面的指教。关键时刻就直接点破用功的下手处,击中要点,使学人能够于一言之下恍然大悟,此种以生命的全部价值作为保证的情景,也只有在佛门当中才能见得到的。

   从前有一位船子和尚,对学人说法之后,学人好象还有少许怀疑,禅师就当着学人的面,只身跳入河中淹死了,以此来证明他所说之法是完全正确的,是可以用生命来作担保的。如此感人的事迹,反映了临终者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一生的希望和精神,全都放在指出学人用功的要点上。

   这种真正舍生取义、为法忘躯的精神,不但表明了他们自己修证境界的高深莫测,而且也体现了他的学人具有非凡的接受能力和气魄。也只有通过亲身修证佛法各个位次的境界之后,秉持同体大悲和无缘大慈,才能在生死关头还念念不忘苍生的苦难,念念不忘学人的恩情,以一种报恩的心情和大无畏的精神,“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情怀,日以继夜,生而至死,都能够看中要点,指出心法传承的精要,薪火传心,代代相承,绵绵无尽!

  六、规定学人生命取向

   在佛法中,生命是最宝贵的,任何生命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庄严,任何生命都不应受到歧视,更不应受到虐待和杀戮。所以,佛教主张不伤害一切众生,不食一切众生肉。

   然而,在生死轮转、阴阳交替的临终之际,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把握和自由呢?大部分人都会处于迷惘茫然的状态之中,顿失依靠而感到孤苦伶仃,四望无人而不知何去何从。因此,反向的临终关怀者,也会以其伟大的能量和无尽的悲愿,规定生命的终极关怀,指出学人生命的最终取向,使其超越世间黑暗的束缚,迈向今生解脱的光明大道。

   通常在临终反向关怀时,能够规定学人生命取向的,也一定是修道有成、理路明了的菩萨,他们对于生命的来龙去脉和境界高低,都能够了如指掌。所以就可以根据学人的思想情况,来关怀他们全面相应的升华。

   如教导学人修习净土宗持名念佛,引领他们走向西方净土,永远解脱娑婆世界的生死之苦。教导学人修习四禅八定和出世间禅,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位,提高生命的素质。教导学人修习四谛和十二因缘,迈向解脱之道,从而获得了涅槃寂静的境界。教导学人精进修行六度万行,趋向大乘菩萨道,使生命的每个角落和每次转折,都体现出大乘菩萨那慈悲喜舍的精神。教导学人就在人世间建立佛法的净土,以此来庄严生我养我的土地,让天下知情人都能奋发向上,却丝毫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也不是为了世间的八法。教导学人认真把握生命的罗盘,在苦海里稳定地向前方驶去,前方就是这些临终者仍能反向关怀的温馨故里,也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与慈悲、情感聚集的地方。

   生命的取向就是走向觉悟,走向完美,走向自由和幸福!

  七、留给学人悬念感恩

   最后一种反向关怀的方法就是留给学人悬念感恩,因为有时候菩萨入灭不留痕迹,并没有好多的瑞相或者感应说法之类的。但是,正因为菩萨们的德行远播,才引得不少人为此感动和伤心。那么,能够反向关怀的菩萨就要为此而考虑了,要能给这些凡夫众生的切实关怀,使学人感受到佛菩萨圣人和正法的深恩。

   第一,死亡的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病苦,而且自己能够预知时至,或者化为虹光而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以这些瑞相来感动学人,使之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悬念,尽此生世都不能忘怀,都激励着他们走上究竟的解脱道和菩提道。

   第二,以惊人的力量来示现神通,如阿难尊者在恒河的上空,于火光三昧当中逝世,感得无数的舍利,使恒河两岸的人们百姓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感恩。这是以神通之力,说明佛法的高妙,并且得到印证。一般来说,菩萨在此世界度众生,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有了神通也不能轻易的示现,就怕人们误会而执著,继而误解佛法的原理,错把神通当悟道,或把有神通的人作圣人。所以,要是示现神通了之后,往往不久就要彻底的离开人间。这种圆寂怎不令人思念、感恩呢!

   第三,死亡之后还能够留住肉身不坏,或者身体的某些部位不被大火所烧,或者具有许多的舍利子等,这些都有经典依据,作为菩萨修行的自证功夫,而使学人内心欢喜无量。

   第四,在临终之时示现外界的各种好相,比如天气忽然变得奇特殊妙起来,光明照耀无量,山河易色,大地震动,天乐鸣空,香气遍满。再如现形、托梦,增人信心,使一切见闻随喜者,都能普遍地得到启示和悬念,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愉悦欢喜难以尽颂,所以,这也是临终反向关怀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以上七个方面的反向关怀之方法,在佛教史上唯有佛陀在入灭之际是完全具备的,这在《涅槃经》和《大悲经》、《佛遗教经》等经典中表露得很清楚。因此可以说,佛陀是临终反向关怀的完美实践者,也是生死一如、自他不二的究竟觉者,所以才会有如此圆满的生命之归宿。其余的祖师大德们,也多少实践了其中的一些方法。

   大体而言,反向关怀就是临终者的任何行为和能力,只要对学子后人有增益功用的,无论是哪个方面,无论是大小多少,都可以归纳为这一类中。而一切反向关怀之方法的应用,也完全都是靠平生从小就开始的训练而来,因此大乘佛法中的“死”,是从“生”就开始准备的。只有真正过好了“生”,才能完美的圆满了“死”,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也就都是生命无穷尽之奋斗的全部过程了。

  第三节  反向关怀之事例

  关于佛教临终关怀的情景,在佛经史籍中表现得非常丰富,正面关怀和自我关怀就已经多不胜举,反向关怀方面的记载也是不计其数,特别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各大菩萨都有或多或少的反向关怀之体现。所以,我们这里就将具有代表性的反向关怀之事例,列举出来,以增信心。同时,也让研究临终关怀者打开思路,全面展现生命内在的完美力量,俾使人人都能掌握终极关怀之精神,从对老病死的正面关怀、对成年人的自我关怀和小小孩提的反向关怀之训练,这是一项长期的生命运动,也是改善和升华生命质量的重要指导方针,更是创建人间净土、觉悟生死真相的良好契机。

  一、佛陀的涅槃纶音

   佛陀释迦牟尼世尊将入涅槃之际,对于一切众生都作了全面完整的反向关怀,慈悲恳切的开示,苦口婆心的慰劝,寂静光明的教诫,既能令人感受到佛陀和弟子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又能使人体会到佛陀及弟子们的无上智慧,佛陀那大慈大悲的情怀,真是生命中永恒的明灯!

   释尊一生最后剃度须跋陀罗成就圣果,此时大众都已经知道佛陀将于中夜而入涅槃,须跋陀罗因为得度而喜庆无比,也因为佛陀的入灭而忧愁无极,悲泣流泪痛哭不止,求佛常住世间莫般涅槃。他不忍心看到佛陀入灭,于是就先佛而入涅槃了。当时,一切大众都同时大喊“苦哉苦哉,如何正觉一旦舍离,无主无归,无依无趣。”追思恋慕,悲感号泣,互相执手,搥胸闷绝,迷失方向,哀恸三千大千世界。

   释尊普告大众:你们不要这样号啕大哭,犹如婴儿一般,互相之间都使彼此之心压抑迷闷。也不要使自己的心散乱不堪。你们要在这个充满行苦的生死大海中,勤奋的修习清净心,不要失去智慧觉照的正念,赶快寻求真正的智慧,迅速出离这个结业束缚的苦轮。

   在三界之中受身,苦痛轮转无边无际,无明愚痴成为主人,恩爱执著就象魔王一样,刑役差使身心,鞭策众生而为奴仆。攀缘外境,造生死业。贪嗔狂痴,于念念之中伤害身心,无量劫来常受苦恼。哪里还有智者,不想回到解脱自在的家园啊!

   你们应当知道,我从旷劫以来,早就证得寂静无为的大涅槃境界,已经没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执著,犹如金刚宝藏,常乐我净。现在只是显示一下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为了要让大家明白,身如电光,漂流速疾,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没有一样事物可以主宰可以执著。

   佛陀接着说:从我得道成佛以来,初度憍陈如,最后度须跋陀罗,我的度生大事已经究竟完毕,再也没有什么可作了。假如还要我住世生活,也不比今天涅槃有何差异。

   于是,佛陀吩咐大家把须跋陀罗的尸体火化,然后再建造塔庙,进行供养。大众就按照佛说的话去作了。

   然后,佛陀再一次告诉阿难和大众:

   我涅槃后,汝当精进,未脱三界,世间痛苦,早求出离。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无救护想。一失人身,难可追复,毕此一形,长须警察,无常大鬼,情求难脱。怜悯众生,莫相杀害,乃至蠢动,应施无畏。身业清净,常生妙土;口业清净,离诸过恶,莫食肉、莫饮酒;…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