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格上,还需要进行全面的修炼。因此,养成四摄的利他风格,乃是反向关怀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养成四摄风格
这是菩萨度众生的必备条件,一个实践大乘佛法的菩萨必须经过四摄法的修习,要养成四摄法的待人接物之风格。具体来说,四摄法就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大小乘的通用德目。出自小乘的《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以下、《成实论》卷二等,广说于大乘的《大般若经》卷四三八、《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大集经》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八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卷四十三、《大庄严论》卷八等。
1、布施:详作布施摄。将财物分与他人名为布,辍己惠人叫做施;由此布施而摄引众生,令归正道,故名布施摄。
2、爱语:详作爱语摄。令他人喜爱欢乐的言语名为爱语,以爱语摄引有情使之开悟,故名爱语摄。
3、利行:详作利行摄。劝人修习正行,或者自己三业所起的善行,令一切众生均沾利益,叫做利行。以此摄引众生令其发心觉醒,故名利行摄。
4、同事:详作同事摄。所谓普同众生之事业,利益平等,共苦乐、分祸福,以此摄引众生令得正道,故名同事摄。
《大乘义章》分为三门来论述四摄的修证次第:
第一,就修入次第言:布施除外悭,其行易修,故初举;爱语由戒分所摄,难作,故次举;爱语是离口之四过的离恶行,较属于集善之行的利行易成,故利行次举;依此利行,功德成就,与上地诸菩萨同德,方能与众生平等利益,故同事最后才说。
第二,就起用次第(起摄化众生之大用的次第)言:菩萨须先俯同众生之卑下,故同事当为最初。其次若对贫人当布施救其贫苦,以爱语教化,遂授利行;若对恶人当行爱语令舍恶,布施资养令随顺,以令利行起修,故其次第并不一准。
第三,就摄益次第(摄益一位众生的次第)言:其次第同第一门,即先以布施摄取其身;次以爱语摄取其心,令生信解;次以利行令起行;依此令与菩萨同德,故第四出同利。这是关于修习四摄法的情况。
以上,我们把反向关怀的基本训练方法作了一个介绍,这实际上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也是菩萨道的根本精神所在。因为,能够在死亡面前而反过来关怀未死者的人,需要极为难得的利他情怀,这种情怀也必须在有生之年,甚至是从小孩提时代就应该加以培养训练的,不是光学一点理论而不实践,就能见到棺材不落泪。所以,我们把平生修为当作临终反向关怀的内在能力,相信有过反向关怀的行者,和诸佛菩萨一定会在常寂光中赞叹随喜的。
第二节 反向关怀之方法
普通没有修持的人,到了死亡的时候,常常是手忙脚乱哭爹喊娘的,但如果经过了严格的修行,而对于生死问题没有牵挂的人来说,死亡就会成为展现他一生修行和品格的舞台,也是他集中一生的修为而体现思想境界的最佳机会了。因此,我们必须介绍他们进行反向关怀的方法,使我们从中获得对生死大事的有益启示。
从佛教史上看,对于临终的反向关怀,大菩萨们都是应机施教随粘去缚,并没有固定的言语或者行动作为反向关怀之标准的。也就是说,由于时代环境、弟子根机的各不相同,而导致了反向关怀的方法也很多。我们这里就略说具有代表性的数端,以为参考!
一、慰劝学人勿生忧恼
之所以需要有反向关怀,是因为人们面对亲人好友的爱别分离还有太多太多的忧愁悲恼。如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特别是修行有成就的大德菩萨,乃至至尊佛陀将要入灭的时候,会给人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亲人、弟子、学人等就会被忧恼所淹没。因此,明眼衲僧、慈悲老人、觉悟菩萨们就会借机慰劝学人勿生忧恼,这是最简要、最基本的反向关怀。
佛陀临欲入灭之时,许多大弟子都痛苦流涕,晕倒在地,以水洒面而又苏醒过来,这样被痛苦所折磨。佛陀就慈悲软语来慰劝弟子们,并且必要的时候还适当的赞叹弟子们的修为功德,能使大家继续感受佛陀的大恩大德,从而安下心来。同样的,在佛教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也同样以各种形式来慰劝弟子们,令人面对善知识或者亲人的亡故,而仍能化悲痛为力量,转烦恼为菩提。
比如首先慰劝学人:佛陀说过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阿含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夫生有死,自世之常,何足怪哉!”
其次还要指出:要是过于忧恼,这对临终者不但没有丝毫的好处,而且还有更大的危害,只有不被哀伤所动,才能不给亡者增添痛苦和烦恼。
最后更要奉劝学人:不但要转化悲痛的情绪,而且要立即精进修行,并以此功德回向给一切苦难众生。这样,在现场的或不在现场的人,就都能够以修持佛法作为庄严身心的武器,定能破除忧恼痛苦之魔兵。
临终者如此慰劝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生死一如的启示,也能点示他们“修行要一分钟都不能放过”的警惕。即使在死亡面前,无论是自己面临死亡,还是身边的人将要入灭,都要能够立定脚跟,依照佛陀的教法行持,不要被烦恼、痛苦、忧伤等等负面的情绪所左右,而要超越爱别离苦的悲哀,使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都能够祥和安定,可谓生亡两利。
二、安排学人料理后事
每一个凡夫众生,到了大事临头,都不免会手忙脚乱,特别是遇到死亡这件事情,更是身心内外无不承受迷乱忧恼的煎熬,大多数的人都在此时容易失去理智,而对于面临的变故总是徘徊忧郁,不知所措。所以,一般人在遇到丧事的时候,就特别需要邻里亲友们的帮助和抚慰。
但是,一个具有反向关怀能力的人,他就很有可能会在临近死亡的时候,就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后事,把各种待人接物、丧葬殡殓等事宜,都作了恰到好处的布置。这使后人在料理后事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平静而又顺利。此亦是临终者对于活着的人一种特殊的关怀照顾。
临终者通常会关怀他的后人,办理丧事要从简从便,不要搞排场、出风头,注意符合法度的要求来办理丧事。包括对于尸体的安排,如灵堂布局、遗体告别、火化葬礼、骨灰处理、开追悼会等等,具体操作和要求,都自己亲自交代清楚。这样就能使后人心里有数,不至于临时慌乱无序。
另一方面的关怀就是纯粹为了生存者,比如少浪费钱财,不要做一些毫无意义、亦无利益的傻事儿,不但在物质经济方面给予关怀,而且还直接关怀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和启发后人在料理后事上,考虑尽量周到一些,只要是真正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实际利益的,那就一定要不畏艰难地去作,只要是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或者弊大于利的事情,也要立即停止。
更进一步说,还要在办理后事的时候,具备最佳的心理素质,如同平时的生活一样,认真负责、至诚恳切。这样安排之后,就能使活着的人有了直接的依靠,在生死问题上,又升华到“实事求是”的从实际利益出发上考虑。改善社会的不良风俗习惯,提供模范的死亡观念,为社会人生的安身立命,表现出积极全面而洒脱自在的特殊价值意义。也因此,使活着的人得到社会大众的承认和赞扬,这实际上就是临终者反向关怀的真实效应。
三、开示学人日常行仪
还有的人在临终时刻,能够以一种比较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一切,身心没有什么烦恼痛苦,所以就象是在与亲人朋友侃大山、拉家常一样,轻轻淡淡地在谈笑声中安祥而逝,这一类的反向关怀是轻松而又深刻的。
这种反向关怀的方法是随意没有做作,不用事先考虑如何如何,只要在祥和轻松的气氛里,把自己想说的话,慢慢的说出来,而这些话绝对不带有伤感绝望的信息,只是一味的坦然平和,丝毫没有惊讶留恋的神色,就象根本没有发生什么死亡事件一样。
但是,如果他只能自己安然而逝,不能对身边的人开示佛法,不能使他人得到利益,哪怕是一点点儿利益,那就不算是反向关怀,而只能算作自我关怀了。反向关怀的根本要点就在于——反过来关怀他人。
所以,就在清净明朗的环境中,临终者还要给他人作生活方面开示,开示的内容可以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前人的生活态度而各不相同。
比如学人的毛病习气比较多,那就针对这些习气来说明如何应当改善:对贪婪的人就需要修习布施,对心胸狭隘的人就告诉他“量大福也大”,对自私心较重的人就劝其发愿利益一切众生,对心绪烦乱的人就要他常常静坐修习禅定,对障碍较多的人就令他念佛持咒,对脾气暴躁的人就叫他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对不太孝顺长辈的人就教他修习报恩行,对前途迷茫的人就开示其人生的光明大道,对烦恼深重的人就介绍断除烦恼的方法给他。总之,只要学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不如意的地方,那就可以应机施教地给予开示教化。虽然有些道理为大家平时所熟知,但是在一个临终者安祥平静的口中讲述出来,并且有针对性的指教,其效果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了。
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等等方面,都可以巧妙地进行谈论和交待,让学人能够在临终者的弥留之际,得到了生活上导航般的指正,犹如黑夜中的灯塔,永远为苦海远航者指示方向。一个有能力作临终反向关怀的人,也就是苦海的明灯、火宅的清凉,永远都能引导一切众生离开生活的迷茫,趋向光明宁静的港湾。
四、启发学人思想见地
许多人在临死的时候,神智不清思绪模糊,而能够在临终还进行反向关怀的人,就一定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头脑清醒、思想敏捷的。所以,许多高僧大德也都能够于入灭之际,以其简要明快的法语,语重心长的悲心,启发学人的思想见地。从而成就了该学人或者该团体的指导方针,甚至还成为该宗派的重要理论依据。禅宗历代祖师,几乎都能够在付法入灭时,说出传法偈颂,道破了该法的究竟指归和思想精华,使继承法统的学人在根本思想…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