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從實踐中生起▪P2

  ..續本文上一頁性格上,還需要進行全面的修煉。因此,養成四攝的利他風格,乃是反向關懷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養成四攝風格

   這是菩薩度衆生的必備條件,一個實踐大乘佛法的菩薩必須經過四攝法的修習,要養成四攝法的待人接物之風格。具體來說,四攝法就是菩薩攝受衆生的四種方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大小乘的通用德目。出自小乘的《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以下、《成實論》卷二等,廣說于大乘的《大般若經》卷四叁八、《大品般若經》卷二十四、《大集經》卷二十九、《大智度論》卷八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卷四十叁、《大莊嚴論》卷八等。

   1、布施:詳作布施攝。將財物分與他人名爲布,辍己惠人叫做施;由此布施而攝引衆生,令歸正道,故名布施攝。

   2、愛語:詳作愛語攝。令他人喜愛歡樂的言語名爲愛語,以愛語攝引有情使之開悟,故名愛語攝。

   3、利行:詳作利行攝。勸人修習正行,或者自己叁業所起的善行,令一切衆生均沾利益,叫做利行。以此攝引衆生令其發心覺醒,故名利行攝。

   4、同事:詳作同事攝。所謂普同衆生之事業,利益平等,共苦樂、分禍福,以此攝引衆生令得正道,故名同事攝。

   《大乘義章》分爲叁門來論述四攝的修證次第:

   第一,就修入次第言:布施除外悭,其行易修,故初舉;愛語由戒分所攝,難作,故次舉;愛語是離口之四過的離惡行,較屬于集善之行的利行易成,故利行次舉;依此利行,功德成就,與上地諸菩薩同德,方能與衆生平等利益,故同事最後才說。

   第二,就起用次第(起攝化衆生之大用的次第)言:菩薩須先俯同衆生之卑下,故同事當爲最初。其次若對貧人當布施救其貧苦,以愛語教化,遂授利行;若對惡人當行愛語令舍惡,布施資養令隨順,以令利行起修,故其次第並不一准。

   第叁,就攝益次第(攝益一位衆生的次第)言:其次第同第一門,即先以布施攝取其身;次以愛語攝取其心,令生信解;次以利行令起行;依此令與菩薩同德,故第四出同利。這是關于修習四攝法的情況。

   以上,我們把反向關懷的基本訓練方法作了一個介紹,這實際上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也是菩薩道的根本精神所在。因爲,能夠在死亡面前而反過來關懷未死者的人,需要極爲難得的利他情懷,這種情懷也必須在有生之年,甚至是從小孩提時代就應該加以培養訓練的,不是光學一點理論而不實踐,就能見到棺材不落淚。所以,我們把平生修爲當作臨終反向關懷的內在能力,相信有過反向關懷的行者,和諸佛菩薩一定會在常寂光中贊歎隨喜的。

  第二節  反向關懷之方法

  普通沒有修持的人,到了死亡的時候,常常是手忙腳亂哭爹喊娘的,但如果經過了嚴格的修行,而對于生死問題沒有牽挂的人來說,死亡就會成爲展現他一生修行和品格的舞臺,也是他集中一生的修爲而體現思想境界的最佳機會了。因此,我們必須介紹他們進行反向關懷的方法,使我們從中獲得對生死大事的有益啓示。

   從佛教史上看,對于臨終的反向關懷,大菩薩們都是應機施教隨粘去縛,並沒有固定的言語或者行動作爲反向關懷之標准的。也就是說,由于時代環境、弟子根機的各不相同,而導致了反向關懷的方法也很多。我們這裏就略說具有代表性的數端,以爲參考!

  一、慰勸學人勿生憂惱

   之所以需要有反向關懷,是因爲人們面對親人好友的愛別分離還有太多太多的憂愁悲惱。如一衆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特別是修行有成就的大德菩薩,乃至至尊佛陀將要入滅的時候,會給人以沈重的打擊,他們的親人、弟子、學人等就會被憂惱所淹沒。因此,明眼衲僧、慈悲老人、覺悟菩薩們就會借機慰勸學人勿生憂惱,這是最簡要、最基本的反向關懷。

   佛陀臨欲入滅之時,許多大弟子都痛苦流涕,暈倒在地,以水灑面而又蘇醒過來,這樣被痛苦所折磨。佛陀就慈悲軟語來慰勸弟子們,並且必要的時候還適當的贊歎弟子們的修爲功德,能使大家繼續感受佛陀的大恩大德,從而安下心來。同樣的,在佛教史上的許多高僧大德,也同樣以各種形式來慰勸弟子們,令人面對善知識或者親人的亡故,而仍能化悲痛爲力量,轉煩惱爲菩提。

   比如首先慰勸學人:佛陀說過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阿含經》中佛陀告訴阿難說:“夫生有死,自世之常,何足怪哉!”

   其次還要指出:要是過于憂惱,這對臨終者不但沒有絲毫的好處,而且還有更大的危害,只有不被哀傷所動,才能不給亡者增添痛苦和煩惱。

   最後更要奉勸學人:不但要轉化悲痛的情緒,而且要立即精進修行,並以此功德回向給一切苦難衆生。這樣,在現場的或不在現場的人,就都能夠以修持佛法作爲莊嚴身心的武器,定能破除憂惱痛苦之魔兵。

   臨終者如此慰勸活著的人,能給他們帶來生死一如的啓示,也能點示他們“修行要一分鍾都不能放過”的警惕。即使在死亡面前,無論是自己面臨死亡,還是身邊的人將要入滅,都要能夠立定腳跟,依照佛陀的教法行持,不要被煩惱、痛苦、憂傷等等負面的情緒所左右,而要超越愛別離苦的悲哀,使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都能夠祥和安定,可謂生亡兩利。

  二、安排學人料理後事

   每一個凡夫衆生,到了大事臨頭,都不免會手忙腳亂,特別是遇到死亡這件事情,更是身心內外無不承受迷亂憂惱的煎熬,大多數的人都在此時容易失去理智,而對于面臨的變故總是徘徊憂郁,不知所措。所以,一般人在遇到喪事的時候,就特別需要鄰裏親友們的幫助和撫慰。

   但是,一個具有反向關懷能力的人,他就很有可能會在臨近死亡的時候,就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後事,把各種待人接物、喪葬殡殓等事宜,都作了恰到好處的布置。這使後人在料理後事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平靜而又順利。此亦是臨終者對于活著的人一種特殊的關懷照顧。

   臨終者通常會關懷他的後人,辦理喪事要從簡從便,不要搞排場、出風頭,注意符合法度的要求來辦理喪事。包括對于屍體的安排,如靈堂布局、遺體告別、火化葬禮、骨灰處理、開追悼會等等,具體操作和要求,都自己親自交代清楚。這樣就能使後人心裏有數,不至于臨時慌亂無序。

   另一方面的關懷就是純粹爲了生存者,比如少浪費錢財,不要做一些毫無意義、亦無利益的傻事兒,不但在物質經濟方面給予關懷,而且還直接關懷他們的內心世界。鼓勵和啓發後人在料理後事上,考慮盡量周到一些,只要是真正對自己、對衆生都有實際利益的,那就一定要不畏艱難地去作,只要是對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處,或者弊大于利的事情,也要立即停止。

   更進一步說,還要在辦理後事的時候,具備最佳的心理素質,如同平時的生活一樣,認真負責、至誠懇切。這樣安排之後,就能使活著的人有了直接的依靠,在生死問題上,又升華到“實事求是”的從實際利益出發上考慮。改善社會的不良風俗習慣,提供模範的死亡觀念,爲社會人生的安身立命,表現出積極全面而灑脫自在的特殊價值意義。也因此,使活著的人得到社會大衆的承認和贊揚,這實際上就是臨終者反向關懷的真實效應。

  叁、開示學人日常行儀

   還有的人在臨終時刻,能夠以一種比較平靜的心態來對待一切,身心沒有什麼煩惱痛苦,所以就象是在與親人朋友侃大山、拉家常一樣,輕輕淡淡地在談笑聲中安祥而逝,這一類的反向關懷是輕松而又深刻的。

   這種反向關懷的方法是隨意沒有做作,不用事先考慮如何如何,只要在祥和輕松的氣氛裏,把自己想說的話,慢慢的說出來,而這些話絕對不帶有傷感絕望的信息,只是一味的坦然平和,絲毫沒有驚訝留戀的神色,就象根本沒有發生什麼死亡事件一樣。

   但是,如果他只能自己安然而逝,不能對身邊的人開示佛法,不能使他人得到利益,哪怕是一點點兒利益,那就不算是反向關懷,而只能算作自我關懷了。反向關懷的根本要點就在于——反過來關懷他人。

   所以,就在清淨明朗的環境中,臨終者還要給他人作生活方面開示,開示的內容可以根據當時的環境,和前人的生活態度而各不相同。

   比如學人的毛病習氣比較多,那就針對這些習氣來說明如何應當改善:對貪婪的人就需要修習布施,對心胸狹隘的人就告訴他“量大福也大”,對自私心較重的人就勸其發願利益一切衆生,對心緒煩亂的人就要他常常靜坐修習禅定,對障礙較多的人就令他念佛持咒,對脾氣暴躁的人就叫他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對不太孝順長輩的人就教他修習報恩行,對前途迷茫的人就開示其人生的光明大道,對煩惱深重的人就介紹斷除煩惱的方法給他。總之,只要學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不如意的地方,那就可以應機施教地給予開示教化。雖然有些道理爲大家平時所熟知,但是在一個臨終者安祥平靜的口中講述出來,並且有針對性的指教,其效果當然不能同日而語了。

   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等等方面,都可以巧妙地進行談論和交待,讓學人能夠在臨終者的彌留之際,得到了生活上導航般的指正,猶如黑夜中的燈塔,永遠爲苦海遠航者指示方向。一個有能力作臨終反向關懷的人,也就是苦海的明燈、火宅的清涼,永遠都能引導一切衆生離開生活的迷茫,趨向光明甯靜的港灣。

  四、啓發學人思想見地

   許多人在臨死的時候,神智不清思緒模糊,而能夠在臨終還進行反向關懷的人,就一定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頭腦清醒、思想敏捷的。所以,許多高僧大德也都能夠于入滅之際,以其簡要明快的法語,語重心長的悲心,啓發學人的思想見地。從而成就了該學人或者該團體的指導方針,甚至還成爲該宗派的重要理論依據。禅宗曆代祖師,幾乎都能夠在付法入滅時,說出傳法偈頌,道破了該法的究竟指歸和思想精華,使繼承法統的學人在根本思想…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從實踐中生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